APP下载

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与转型绩效的调查研究
——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地区的调查

2022-11-04卓怡萍李慧巍

现代农机 2022年5期
关键词:驱动农户主体

卓怡萍,李慧巍

(浙江树人学院 管理学院,310015,浙江杭州)

1 研究现状

智慧农业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回顾已有文献,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部分。

(1)智慧农业内涵界定。从技术体系视角,刘丽伟等、甘甜认为智慧农业是基于“互联网+农业”的平台[1-2];从全产业链视角,王丽、赵春江等认为智慧农业是以“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为核心的农业全产业链和现代信息技术[3-4];从农业产业发展视角,申格等认为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数字化、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本特点[5]。

(2)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研究。张在一等的研究阐明,通过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突破农业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农业生产流通效率等方面的限制提供关键工具[6]。

(3)智慧农业国外发展经验及国内实践。温涛等、李道亮等、汪懋华等、苏杭等梳理总结了目前在国际上已形成的集中典型的智慧农业模式,包括德国的智慧养殖业和日本的智能农业机器设备等[7-10]。刘海启、汪旭晖等、李道亮等聚焦产业,分别对我国蔬菜、棉花、生猪、水产养殖业等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11-13]。

(4)智慧农业转型的路径及对策。韩秀艳等对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策略优化进行研究,提出传统农业向都市化农业过渡的“三段式”发展路径模式[14];李世杰、汝刚等分别从制度供给和驱动机制等角度论述如何加快我国智慧农业发展[15-17]。

综上,国内对现有智慧农业的研究多侧重发展意义论述、宏观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着重于理论性论述与二手资料定性描述。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难以客观、定量地分析,且缺少对智慧农业发展主要障碍的系统分析,更缺乏立足于小农生产现状探究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的文献。

2 研究设计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中成熟量表,根据各地智慧农业转型的现状来设计问卷题项。在李世杰研究[17]的基础上,将智慧农业转型的驱动因素分为政策驱动、组织驱动、技术驱动、人才驱动、资金驱动;从山区和非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这两组差异中,研究智慧农业转型意愿和绩效在不同地区与农业主体中的表现。

本研究选取了浙江仙居、磐安、德清和路桥4 个典型区县的16 个乡镇,从这些乡镇所记载的农业经营主体中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并于2021 年7—9月,通过当地村镇干部、个人网络等渠道向上述农业经营主体发放问卷,在各地区选取镇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典型代表进行重点访谈,以确保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在此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401 份,回收376 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334份,有效率89%。

3 调查分析和结果

3.1 基本特征描述

根据样本的信息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构成为:①被调查者以男性为主,占70.66%;②年龄偏大,被调查者年龄在50 岁以上的占58.09%;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为高中及以下,占75.45%。

从小农户的基本情况看:①家庭务农劳动力4 人以下的占96.25%,生产效率较低;②家庭年收入10 万元以下的占81.51%;③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20%以内的占76.26%,小农户大多为兼业,其进行农业劳动所获收入不是主要的生活来源,不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

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看:①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别,占比分别为28.74%、27.01%、22.99%;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普遍较小,50 人以内的占93.01%,年销售额在100 万元内的占82.75%;③成立年限较短,近5 年内成立的占79.89%,尚处于发展初期;④产业类型以蔬菜类、粮食类和果品类为主,共占63%,农产品加工仅占1%,大多数农产品并未实现再加工或仅为初级加工。

3.2 智慧农业转型的现状与困境

对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 所示),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产品追溯化、管理数字化、冷链物流智能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其涉及智慧农业相关内容较为初级,主要以机械化设施和电商平台的使用为主。目前,智慧农业技术和装备已在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广泛应用,覆盖数据平台服务、精细化养殖、无人机植保和农机自动化驾驶这四大主要应用场景(如表2 所示),其中数据平台服务占比最高。

表1 涉及智慧农业程度分析

表2 智慧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

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内容整理,智慧农业转型也存在着困境:①智能化应用层次不深,技术难以支持,大多数智慧农业应用示范项目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传递与显示阶段,缺乏解决农业问题的实用手段;②劳动力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人才欠缺,农村地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足,从业人员整体老龄化;③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对环境要求更高,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大,资金来源不足;④智慧农业规划细致程度低,价值难以发挥,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3.3 智慧农业转型意愿及转型绩效

3.3.1 总体分析 通过问卷数据均值分析,在转型意愿方面,农业经营主体对智慧农业转型认识不够深入,接触较少,总体意愿偏低(3.79)。智慧农业转型的驱动因素包括政策驱动(3.75)、组织驱动(3.57)、资金驱动(3.71)、技术驱动(3.67)和人才驱动(3.68),均值介于3.57~3.75,表明智慧农业转型驱动普遍偏弱,尤其是组织驱动方面。在智慧农业转型绩效方面(3.74),转型绩效的成果为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说明农业转型绩效亟待提升。

3.3.2 差异分析 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与绩效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3 所示),P<0.1,山区与非山区有显著性差异。从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上来看,山区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低于非山区,是因为山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缺少人才,劳动力不足,一般现有的劳动力只能满足传统农业的需要,对智慧农业接触较少;从智慧农业转型绩效上来看,非山区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转型绩效高于山区,是因为非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政府政策落实到位,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能够得到专项资金或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智慧农业技术成熟完备,能够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积极进行智慧农业的相关培训。

通过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与绩效进行分析(如表3 所示),P<0.1,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显著性差异。从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上来看,小农户转型意愿低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一般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对智慧农业的了解不够深入,而且务农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日常开支,大多为兼业;从智慧农业转型绩效上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绩效高于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成立年限短,但其经营规模和雇佣人数均大于小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高,它们利用现代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促进农业收入的增长。

表3 不同农业主体对智慧农业转型绩效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 研究启示

通过调研得出结论:智慧农业发展虽然初见成效、前景广阔,但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不足、智慧农业产业基础有待夯实等诸多短板,智慧农业转型绩效亟待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坚持部门“联动”,加强政策“集成”。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强智慧农业,引导区域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坚持与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探索适用于家庭农场、小农户的智慧农业实现形式,构建智慧农业推广体系;区域以点带面积极推广,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落实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2)资金技术“齐头并进”,人才汇集“锦上添花”。政府加强智慧农业资金的集聚,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利用;鼓励农村数字化人才建设,大力提升人才汇集力度;信息化服务助力农村产业链,开展智慧农业的技术产业化培育,加强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拓展。

(3)分类推进智慧农业转型。对小农户开展信息工程进村入户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农业知识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为家庭农场提供定制化技术套餐,研究制定智慧农业示范农场适度规模标准,鼓励市场主体开发适用的数据产品和应用方案,支持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生产规划;对合作社等规模化主体加强智慧示范区建设,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分梯次推进无人自主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生态化、无人化生产技术体系。

猜你喜欢

驱动农户主体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