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对话:共构经典阅读与传承的当代场域
——“2022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综述
2022-11-04束强
束 强
自“《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各种版本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俯拾即是,遍布国内多地中学。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深度共识,各类《任务书》质量良莠不齐。很多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尚未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来更好地指导中学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最近,教育部下发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目标、内容及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5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举办了“2022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专门探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问题。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五地的红学专家、语文名师、相关学科的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徐彬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凤莲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研究员、安徽教育出版社总编武常春编审、安徽师范大学《学语文》总编张勇教授先后致辞。会议重点关注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专家学者如何引领促进,中学教师如何有效实施,中学生怎样阅读原著等。与会代表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诸多关键问题,并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标准、方向、关键点、实践经验进行了探讨与分享。
中学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问题在哪里?中学生对阅读名著有没有个体差异?教师指导阅读时存在哪些困难?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盛庆丰率先提出阅读者的“个体性差异”问题,认为不同的学生因性别、性格、禀性、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可能会对文本阅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指出,“没时间”和“不感兴趣”是中学生难以完成阅读的主要原因,而在教学内容上的“跳读”与在教学课时上的匮乏,是导致教师难以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因而真实的教学状态,与中学教师的理想预期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中学的完成度非常不理想,阅读没有真正发生,那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从何体现?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严景东,也同样指出了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一是《红楼梦》整本书如何实现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精准“接榫”?他认为,近些年学理性探讨的相关文章层出不穷,但从实践操作的选择来说,可供选择的路径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向。二是课程理想与实施现状之间存在差距,语文核心素养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并且课程评价的落脚点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严景东认为,这些问题都根植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中,是目前中学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困难,有待得到进一步的深究与解决。可见中学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仍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阅读。
那么,如何解决中学生阅读难、语文教师推动难的问题?又如何才能实现学理研究与阅读实践的有效融合难题?一线名师也以其实践经验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安徽省芜湖市教科所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辛卫华指出,各地各级教科所要尽快建构新型的教师研训体系,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整合,探索一条高校、传媒和教研机构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路径。就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问题,辛卫华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他在芜湖市带头实施《红楼梦》项目化课程,采用工作坊研训方式培训种子教师,打造《红楼梦》专题教学阳光云课,联动安徽师范大学红学专家,充分借助区域学术优势,促成全市区中学整本书阅读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有效对接。可见,教科所作为帮助教师提升语文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机构,只要正确发挥应有作用,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就能推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与核心目标。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王屹宇和安徽省太湖中学原校长、语文高级教师潘德安,也从两所示范高中近年来的实施过程,对前述问题给予了回应。他们既是名师又是名校长,连年来组织本校全体语文教师在每年的高一年级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以确保“整本书阅读”理念落地生根。王屹宇表示,铜陵一中语文组教师主要依托课题,利用赛课,努力打造精品阅读课程,认真打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评价上从以“关注结果”为导向转变为以“关注过程”为导向,这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全校形成了一种“整本书阅读”的氛围。面对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教学层面操作难等问题,潘德安带领太湖中学教师积极探索,以安徽师大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育实习为抓手,建立教务处、教研室、年级部、语文组协同组织、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纳入学校教学安排的整体规划,力求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两所学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的成功案列,为其他中学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基本范式,同时也证明:在区域内或学校中,推动中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进程总是需要统筹协调各种资源优势,共商共建教研教学机制,实现跨领域、跨地区深度融合;而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和接地气的领导者总是会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诸多语文名师围绕“怎么教”和“怎么学”两大核心问题贡献了各自的智慧。在教学理论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余党绪明确提出一个基本方略和指导思路:“按照‘整本书’的规律教,教出‘这本书’的个性来。”他强调《红楼梦》本身具有非一次性和独特性价值,是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典型标本,中学教师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必须要把握好文本开放性和教学确定性之间的平衡点,在《红楼梦》阅读教学时做到删繁就简、要而不烦,而且教学的切入口要“小”“正”“巧”。余党绪还倡导以背景、人物、思辨空间的“三个聚焦”来透视和理解《红楼梦》,这无疑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教学设计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正高级教师张晋、北京市八一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徐德琳,分别从“任务驱动法”和“高阶思维”两个角度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了深度的教学思考。张晋就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关注教学视域下人物驱动的价值功能,二是遵循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方法。她强调了教学设计中学生自主、教师点拨的不同定位问题。徐德琳立足于语文学科素养中“思维”层面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与教学路径,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先行而有效的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王国文认为,“通读”是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基本功能,只有引导学生通读全书,进行“整本”的读,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他还指出,有效的“通读”须包含自主阅读、教师参与、通读规划、学术倾向和分享交流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实施路径上,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赵瑜提出,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进行“沉浸式阅读”。她根据新课标深度学习的要求,结合实际学情特征与《红楼梦》内蕴丰富特点,尝试引导学生“沉浸式阅读”,阅读过程中精读与略读指导相结合,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代入与自我参与,变单向阅读为多维探究,以利于使学生在主动体验中生发兴趣、积累新知。一线语文教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国内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指导行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红学已经是一门方法成熟、积淀深厚的学问,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中学,对于早已习惯了原有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程式的一线教师而言,是有较大困难的。整本书阅读怎么读?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可以略读或不读?怎样读出《红楼梦》的价值?读《红楼梦》的意义何在?对此,红学家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庆善做了题为《中学生如何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主题报告,认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从曹雪芹开始,要选择好的版本,重视前五回的作用,不能忽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关系,要抓住主要情节线索与重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中的众多诗词,他认为可以分为重点阅读、一般性阅读、可读可不读三类来进行处理;至于“毒设相思局”等不适宜中学生读的内容,就不必让学生读。张庆善还明确表示,当下一些比较有热度的“细说”类著述,如白先勇、蒋勋、欧丽娟等人的书,并不适合作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辅导参考资料。这些确实都是需要引起中学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先入为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红楼梦》的正确理解。张庆善还特别强调了《红楼梦》本身的文学性,认为要把精读、细读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重在欣赏、审美、感悟。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做了题为《从人物分析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的报告。他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来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强调了人物整体性分析的重要性,认为对刘姥姥形象的简单理解只会限制文本的意义空间。他对初中教材“刘姥姥进大观园”选文批注作了批评后指出,把握情节发展中人物言行呈现出的异质性、差异性,是全面理解人物及小说艺术的核心要领。此外,他还分析了巧姐的人生走向跟刘姥姥的关系,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关系。这些都对一线教师富有启发,为中学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选择的路径。
所谓“知人论世”,关注作者与经典作品的整体阅读密切相关。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从曹学与红学的关系入手,强调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作为作者问题研究的曹学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分支。她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曹学成果,确立曹雪芹在红学中的地位,就不能对青少年阅读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就文本而言,红学专家认为,把握原著的结构有利于对原著整体性的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立波则从《红楼梦》的网状之美切入,提出了把握《红楼梦》网状结构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她分别论述了网状结构中的典型人物如贾政、典型事件如婚恋悲剧、典型物件如通灵宝玉,强调了人物线索、事件线索和物什线索在全书中的关键作用。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时,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线索的有效梳理,带领学生了解全书的基本结构与大致脉络。
与中学语文名师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体性差异相类,红学家也相当重视学生视角的《红楼梦》阅读研究。温州大学教授饶道庆以义乌市第六中学和赣州市第一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为对象,对近1500名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这项以学生为视角的研究发现,《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仍然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红楼梦》中的诗词、饮食、服饰、植物等文化信息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他认为,中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阅读程度、阅读水平,展开分层式阅读教学,积极寻找小而有趣的切入点,建立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研究者在内的中学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整本书教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卫国先从媒体报道的角度肯定了《红楼梦》的社会影响力,随即转向对语文教师能力的要求:既要熟读原著,又要从整体上了解红学发展的现状。同时,他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参考书目和版本选择,并强调在媒体、影视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他还调研了10名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基本情况,指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制定阅读计划的重要性。红学专家与语文教师在这里达成了共识:整本书阅读理应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水平,合理地开展学习活动,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
选本研究也是红学专家颇为重视的内容。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石中琪通过对当代上百种《红楼梦》少儿读本的考察后发现,《红楼梦》少儿读本的编写者对红学研究成果基本不了解,也不重视,因此这些读本的质量难免泥沙俱下,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的青少年阅读也普遍关注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阻碍了青少年对《红楼梦》的初步接触与了解,因此亟需编写一本经典的《红楼梦》少儿读物,来保障青少年的正确阅读,而这有赖红学专家、语文名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与此相呼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虹探讨了百年前的《白话小说文范》对《红楼梦》章节的选择与删改情况,强调了《红楼梦》在白话文书写方面的典范意义,以及选本阅读的意义。《红楼梦》是白话文学的范本毋庸置疑,同时它还具有一种文学教育的功能,这是当下提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所追求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对读本的学术考察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指向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一种良好的名著阅读的确需要在懂得版本意义的语文教师引导下进行。
针对民国至今中学语文教材均以原著选文出现的状况,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指出,这是由于《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篇幅庞大,不能全部纳入教材,所以只能以短篇选目形式进入中学课本。这种选文式阅读往往使中学生无法进到名著深层和整体,从而导致原著阅读量严重不足,而“整本书阅读”要求的提出,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从实际效果而言,由于语文教材的引导性特质,片段式阅读其实是一种对原著的肢解和变相伤害,它会导致中学生形成对名著的片面接受的眼光,既不利于经典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中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倡导“整本书阅读”理念,避免割裂原著,正是一种正本清源之举。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俞晓红更为明确地提出,经典作品阅读是一种文学教育。她强调经典文学有其特定的育人功能,《红楼梦》正兼具文学与教育的双重价值,提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也是在推进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她希望中学语文教师要立足经典文本,主动在文学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价值引领,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文学教育使命。
围绕与会代表的发言内容,大会主持人和评议人分别作了富有见地的评述。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郭惠宇强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认为这一学习任务已成为语文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重点、难点和痛点。他表示,中学语文教育需要红学专家从学理到学术给出高屋建瓴式的引领和指导,并认为这是推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保证。张云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的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要点,强调了读者的阅读优势,即在阅读中生成的意义机制是与日俱新的,因此《红楼梦》的阅读可以永远进行下去。这些内容是课程理想转化为课程实际的着力点,是指导中学生阅读《红楼梦》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它值得中学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去关注和思考。何卫国强调结构艺术是《红楼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认为纲举才能目张,才能对《红楼梦》全书有整体的把握,肯定了这种分析方法,也肯定了“沉浸式阅读”这一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索的教学尝试。他还高度赞扬了芜湖市教科所、铜陵市一中与太湖中学诸位名师名校长身为带头人所组织推动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研教学的成功实践。他点明了《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入选整本书阅读体系的意义,认为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行研究,既是对小说艺术价值的一种挖掘,也是弘扬和复兴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针对内容丰富、角度多元的发言,张晋强调凸显教研创新的意义,认为它是中学一线有效地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保障。她也高度赞扬了铜陵一中的整体规划和太湖中学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有效经验,认为大会发言进一步明晰了一线教师的相关认知,厘清了接下来的教学教研工作的思路,有利于整本书阅读和教学的深入推进。显然,从区域教研机制的创新到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都需要有领头人发挥主持带动作用,才更可能实现预定目标和取得预期效益。
苗怀明表示,来自红学界和语文教学一线的发言人一方重学术,一方重教学,正好形成了一种互动对话,因为整本书的阅读既是一个学术的问题,同时又是个教学的问题,而所有人发言的核心关键词是“学生”。他结合自身去全国各地中学讲学的经历,认为目前中学最大的实际问题正是在于学生没有阅读兴趣,教师没有读过《红楼梦》,全国中小学并未做好准备来迎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的落地。因此,整本书的阅读和教学尚处在一种摸索阶段。怎样让中学生感兴趣?要给中学生输入什么样的观念?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来更好地进行整本书的教学?这些无不是本次研讨会重点讨论与回答的问题,而发言人的报告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石中琪总结了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核心要领,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要阅读《红楼梦》原著。这条要领确实切中肯綮,因为一些戏说的书所讲的《红楼梦》内容大都落实不到文本上,而根据原著改编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往往与原著有较大出入,这就要求我们中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直接去阅读原著,从而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从而构建起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他肯定“书不读终是空谈”之语,强调真正阅读的非凡意义,也认同“经典阅读是对精神和心灵最好的激励和抚慰”之言,强调阅读经典对塑造人格与精神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点明了本次研讨会发言内容的重要特点,即红学专家或语文名师都是从问题到方法,从观念到价值,宏观思考与微观探究相结合,这无疑是对大会发言的精准归纳。
余党绪在评议时强调,红学专家与语文教师的发言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发言从不同角度形成互补而且构成一种递进关系,专家发言大多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他充分认同作为原生态阅读的“通读”方式,也肯定任务驱动下教学设计与高阶思维培养方案的适用性。实际上,这已经回答了学生如何读、教师如何指导、教师指导的重心在哪这三个问题,为一线教学作了预演。余党绪指出,何卫国提出的包括培养学生兴趣在内的具体建议,正是从细微处入手;苗怀明把整本书阅读放到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的体制上来看,无疑是一种中观考察;俞晓红站在文学教育的高度来看待《红楼梦》阅读,发挥了宏观思考的功能。余党绪认为,只有红学专家的理论指导与语文教师的实践操作两者完美衔接,才能发挥《红楼梦》阅读的综合效益,在思维教育、审美教育、文化教育乃至于人生教育方面,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就此而言,中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须要汲取融合红学学者的建议与一线教师的经验,方可顺利推进。
综合与会代表的发言和评议可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中学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红学专家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层面的智力支持,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专家学者提供整体性综合性的建议;红学界也需要对当下中学一线的名著阅读与教学情况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避免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本次研讨会正是为适应一线语文教师的迫切要求,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学术支持,促进红学界与中语界的衔接而举行的。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红学界代表,多为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课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的学术骨干,或是对会议主题有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教授、学者;基础教育界代表多为省市级特级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或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其中有数十位代表参加了“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的评审工作,这个由红学专家和语文名师组成的评委会分别评阅了三组参赛稿件,对中学生阅读与思考现状颇为了解;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作为国家社科项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的首席专家,审阅了征文活动的全部获奖作品,并撰写了优秀征文集《悦读红楼》的序言。《学语文》杂志社连年刊发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系列研究论文,安徽教育出版社全力支持出版了《悦读红楼》,先后表现出对教育部倡导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方略的响应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支持。
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1)班的张雅轩同学,征文特等奖获得者、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班的刘梦申同学,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研讨会。她们在闭幕式上先后讲述了《红楼梦》阅读的个人感悟,介绍了所在中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究的推进过程。她们先后提到,北京八一学校曾邀请俞晓红教授开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讲座,而上海建平中学也曾请詹丹教授到校讲授《红楼梦》专题讲座,对她们各自的阅读和写作给予了诸多启发。安徽师范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王千惠同学作为获奖大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她重点阐述了师范生肩负的传承使命,并表示,大学三年级的《红楼梦》研究专业课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太湖中学实习时,又因为得到潘德安校长的鼎力支持,整个实习小组顺利完成高一年级19个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活动。这为高校师范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詹丹教授最后作大会总结。他表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并不是一个否定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初中到大学,学生从片段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单一的解读到多元的解读,其理解也随之越来越立体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议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开启了我们《红楼梦》的人生之旅,我们会在阅读中不断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换言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永远在进行中,仍然需要我们不懈探索。
本次会议首次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研讨”方式进行,红学专家与语文名师云端对话,联袂研讨,互动评述,共构了经典名著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场域,实施了红学理论研究与《红楼梦》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这是一次跨界的学术研讨,也是一次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基础教育为学术研究提供一线数据的有效实践。会议拓展了《红楼梦》整本书研究的新视野,为全国中学如何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与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当然,此次专题研讨会仅仅是一个开端,更多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现并解决。
据悉,智慧树、大皖新闻等线上平台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全天候现场直播,当天线上收看用户数据逾4万。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青年网、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客户端对会议分别做了报道;芜湖电视台对会议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在5月25日的《芜湖新闻联播》上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