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羊梭菌类传染病的综合防治
2022-11-04巴依巴合提阿山
巴依巴合提·阿山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哈密 839200)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进行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羊的口腔黏膜和有毛无毛皮肤表面形成丘疹水泡和结节,以高热为特征。临床上成年母羊流产,羔羊死亡率高。梭菌类传染病由各类梭菌细菌混合感染引发各年龄羊的急性死亡。早春和晩冬季节羊痘病和梭菌类传染病交叉感染发病,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要根据羊痘病和梭菌类传染病流行发病特点,制定防治措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1 病原
1.1 羊痘病的病原
羊痘是痘病毒的一种亚型病毒,属于DNA 即核糖核酸性。羊痘病毒是痘病毒当中的一个亚型群落,和其他动物的痘病毒基本相同,如鸡痘、马痘等。痘病毒只能在活的组织细胞中生长繁殖。如在易感动物山羊、绵羊的皮肤,鸡的囊膜。带病毒的羊和其他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痘病毒主要存活于病畜的水疱、脓疱、痘病毒结痂的痂皮,其次为鼻液、鼻黏膜分泌物、粪便排泄物。发病羊体温升高时,血液内的痘病毒含量也高。羊痘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干燥,夏季也经常发生羊痘病的传播。结痂脱落的痂皮内痘病毒能存活3~5 个月,在低温零度以下可以存活半年以上。放牧的草场被病羊分泌物污染,使羊群被传染发病。一般夏季,患病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牧草经腐败后都能迅速将病毒分解减弱传播。病毒随脱落的痂皮和分泌物污染环境土壤和饲料饮水。痘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受伤的皮肤、黏膜而传染。痘病发病初期个别羊发病,1~2d 迅速传播给同群羊。
1.2 梭菌类传染病的病原
梭菌类梭菌属是一个大群落,即由引起痢疾的B 型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杆菌,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和神经症状为特征,产后一周羔羊感染发病,90%以上急性死亡,即羔羊痢疾。有腐败梭菌C 型产气荚膜杆菌梭菌羊只经采食进入消化道黏膜,造成真胃出血、炎性损伤为特征,感染羊死亡快、急,称羊快疫;由魏氏梭菌D 性产气荚膜杆菌梭菌感染羊,主要侵害引起2 岁以下膘情好的绵羊发病,死亡率高,梭菌毒素导致患羊毒血症死亡,即羊肠毒血症;由C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以急性死亡为主、伴有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即羊猝狙;因感染梭菌,肝脏寄生片形吸虫破坏了肝脏的功能,引起肝实质坏死性炎症,急性高度致死性死亡,即羊黑疫。以上梭菌都属于粗大杆菌属,是自然界最易使羊致病的菌类。梭菌属于厌氧性细菌,自然界的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污水、枯萎的牧草、人畜粪便,严重污染的饮水、饲草料等生产生活环境。
2 流行特点
2.1 羊痘病的流行特点
痘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受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染健康羊,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大量排毒。自然养殖条件下感染痘病毒的病羊和病愈带毒羊是主要的传染源。间接因接触病羊的饲养人员、机械等也能远距离接触健康羊群后零星发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液、痘疱上皮和黏膜的分泌物内,随脱落的痂皮和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饲草料和饮水等,羊群通过接触感染。间接通过发病羊采食过的饮水、饲草料、器械、尘土、通道棚圈,以及饲养人员接触羔羊也传染。夏季痘病毒也通过蚊蝇寄生虫、其他动物接触后传播。
2.2 梭菌类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羊是家畜中最易感的,近几年个别养殖场报道有牛也发生感染梭菌类传染病,症状病程和羊的相似,死亡率很高,治愈率只有50%。羊感染梭菌病,发病急、病程短和死亡率高是该传染病的典型特点。羊型梭菌属是魏氏梭菌属的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如快疫、肠毒血症、猝狙、羔羊痢疾、黑疫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感染发病后死亡急快的传染病。羊快疫,主要侵害6~18 月龄膘情好的羊:羊肠毒血症,以6~24 月龄绵羊最易感,死亡经常发生在夜间休息期间;山羊较少发病,是早春晚秋有霜无霜和冰雪消融期最主要的羊的地方性传染病,对养羊业损害性大;羊猝狙6~24 月龄绵羊都可能易感,特点是症状不明显,经常和羊肠毒血症混合交叉感染发病死亡,极个别转为慢性,治疗困难,山羊感染少。羔羊痢疾:新生1 周龄羔羊和1~6 月龄的羔羊经常感染发病死亡,羔羊因养殖环境差,感染后多出现神经症状,改良的羔羊比本地羊发病死亡率高,主要以绵羊羔发病感染。羊黑疫,是2~4 岁绵羊,以经产的母羊最多,最易感染。由于没有按时驱虫,大量片形吸虫寄生于肝脏为诱因发生感染即坏死性肝炎。以绵羊最敏感易致病,山羊和鹿也可感染,发病率低。经常在干旱草场或牛羊混放草场的牛也被感染发病,牛感染梭菌病的症状易于和消化不良混淆,不结合当地牛病流行诊断不确定,牛感染后和羊的症状相似,病程短、死亡率达到60%以上。
3 主要临床症状和鉴定关联
3.1 羊痘病的临床症状
羊痘病潜伏期一般为7d,短的2~3d,新生羔羊传播迅速,皮肤痘疹明显,特别是口唇可见红色的痘疹。夏季发生羊痘病程较长,不易发现,症状轻,多见于成年母羊,在四肢内侧皮下发现已经结痂的痘疹,病羊发热站立,不愿采食或减少。早春发生痘病毒感染的羊病程较长,一周以上或两周。临床上,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委顿,食欲不振,脉搏及呼吸加快,冬春季的病羊四肢局促、运步不畅,喜卧地。口腔黏膜内有红色的丘疹,结痂后在鼻孔口角嘴唇可见红褐色的痘疹斑块,突出于皮肤表面。采食吞咽障碍,鼻腔感染的呼吸困难,感染1~2d 在病羊口唇、眼周围、鼻翼、四肢内侧、乳房、胸腹可见红色圆形斑点,分布均匀、凸起皮肤表面。经2~3d 形成豌豆大的硬固凸起于皮肤表面的红色结节。按压变白,1~2d 后丘疹迅速增大,再经3~5d 变为表面灰白色中央凹陷的水疱。水疱内含透明的液体,经感染2~3d 水疱液体混浊变为脓性,形成脓疱。病羊体温下降,精神好转,采食逐渐恢复,再经2~3d 结痂后脱落,留下灰褐色的斑块,整个病程2~3 周恢复。
3.2 羊梭菌类传染病的临床症状
羊感染梭菌的症状有的不见症状就死亡了,有的症状可见,共同症状是体温升高,死亡后胸腔积液为透明黄色液体,肌肉有空腔型气裂孔。羊快疫病程短,真胃黏膜出血性炎症坏死。发病突然是主要临床特点,病羊常常未见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感染的病羊卧地不愿走动,体温高,口角流涎,磨牙,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很快死亡,慢性少见。羊肠毒血症死亡后解剖可见小肠一段或几段弥漫性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同时,肾脏发软,心包内有凝血块,有的有黄色的渗出液。羊猝狙症状很少能见到,常常在放牧时惊厥迷乱到死亡。有的抽搐,四肢滑动如游泳状,头颈后仰,口吐白沫后死亡。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该病经常和羊肠毒血症共同发生,死亡解剖,肝脏炎症鉴定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羊黑疫病主要感染成年母羊,春季3—4 月份膘情差的母羊在分娩前后突然发病死亡,病羊多数治疗无效,对养殖户损失很大。羔羊痢疾是新生1 周以上急性毒血死亡症。以发生恶臭腹泻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死亡的羔羊多数膘情中等以上,有的刚采食正常,几分钟内突然死亡。治疗防疫不及时的可造成同群羔羊感染后大量死亡。
3.3 羊痘病和梭菌类传染病交叉感染的关联
羊痘病全年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早春感染发病的多,传播快,成年羊死亡率明显高于羊梭菌类传染病,主要是感染羊痘的羊传播。羊梭菌类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感染发病,尤其以早春晚冬以及8—9 月份都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季节。羊梭菌类传染病是地方性传染病,和放牧饲养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一旦发生流行控制慢,相比羊痘病死亡率高。梭菌类传染病因毒血症原因,病程短,发病突然,治疗效果差或无法治疗死亡。
4 预防控制措施
4.1 提前做好预防
提前做好计划,按时开展对羊注射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梭菌类传染病的发生。每年春秋对每只羊分别注射1 次,同时,对经常发生羊黑疫的地区也要定期注射1~2 次疫苗,预防羊黑疫的发生。养殖场在母羊产完羔后3d 就可以注射,能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每年对饲养的羊注射1 次山羊痘活疫苗,选择在配种前和春季注射可预防羊痘病的发生。
4.2 加强对调运动物疫病监督管理
对异地调运羊的养殖户,要严格检疫程序,实施落地监管,督促落实疫苗预防梭菌类和羊痘传染病的发生。要加大宣传,产地已经发生羊痘的严禁调运。
4.3 加强管理改善饲养条件
对于梭菌类传染病的预防,要做好饲养管理,及时清理棚圈内的粪便,定期消毒驱虫。放牧的羊群要定期转场,避免在湿地草场长期放牧,感染梭菌类传染病。对于羊痘病的预防,不从已经发生羊痘病的村组养殖户引进羊或避免发病羊群的饲养人员进入无病养殖区。同时,对饲草料和饮水设施、机械要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