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资源,涵育思政之美
——以“延续文化血脉”为例
2022-11-04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李兰天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 李兰天
当下,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生为本,立足学科的核心素养,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作用。这一要求无形中增加了一线教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难度——既要着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要兼顾课本知识的传授。我认为应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出本土资源的优势,优化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教师只看“三维”、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脱离对生活真切、生动的感悟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条件,实践充满乡土滋味与生活情趣的课堂教学,打造生动、实践、开放的新型思政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培养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在创设实践中发现,让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能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激发爱乡、爱国之情。下面是我在“延续文化血脉”课堂创设实践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升课堂的纯真美
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徐特立早年就乡土文化的作用发表过独到见解,认为乡土文化是“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教材。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并积极开发乡土资源,让乡土文化成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质增效的宝贵资源。
“延续文化血脉”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本框知识会感到抽象晦涩难理解,因此,课程的导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尤为重要。我在课堂的开篇导入视频,播放永安“笋竹节”活动《永安竹具博览会晚会》。晚会精彩纷呈:有小陶汉剧、青水大腔戏、槐南安贞旌鼓、槐南宋代杂剧、槐南张大阔公做场戏等民间文艺队伍;有来自永安老人大学方言歌舞班的老年朋友们“创作”的永安话版《退休的朋友们来相会》歌舞;还有大湖中心的学生带来的瑶田武术、贡川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孩子们演唱的方言儿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开篇的导入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学生沉浸于对本土文化深深的感叹中时,我适时鼓励学生谈谈对家乡文化有什么感受并分享所知道的乡村文化。学生在熟悉的本土文化资源的调动下热情高涨,纷纷畅谈:“现在的公交车上还用永安话报站点嘞。”“我们的文化内容太丰富了。”“我们还有生态文化建设馆啊。”“我们要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由于导入场景借助了乡土文化,是学生生活中的画面,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情,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有话可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地方文化的个性联系到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和学生共同归纳出本课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有文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这块内容的成功处理很好地说明了利用挖掘好本土资源文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一个吸引学生目光的导入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半,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内化知识,因此应用本土化教学资源,适用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得、有所获,促进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升思政课堂回归生活,立足课堂的纯真之美。
二、创设探究情境,提升课堂的思想美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在本土资源的丰富土壤中汲取思想养分,提升学科素养。
“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重点之一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实际教学中,看似现代文化这部分知识离学生最近,但知识点理论性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感到难以亲近。我依据本土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冲突——修缮之争。通过创设辩论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悟真知,行真理。
课堂中通过介绍永安红色文化历史,在永安市图书文化馆中设立永安苏区革命历史陈列馆,馆中陈列的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包括中共永安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永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永安苏区的创建、永安苏区的巩固与发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等多方面内容。“让图说话”讲述1934年以来,永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长久的革命斗争,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的“本土革命历史故事”。
其中,着重介绍本土文化图片——永安洪田镇马洪村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引导学生:“马洪村是永安市洪田镇的首批‘中央红军村’,它的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永安市重点文化工程之一,在正式修缮前,有几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应该完全恢复历史面貌;另一种声音是古镇里的老房子与周围大厦格格不入,应该拆掉重建,完美融入现代城市;还有一种声音是国外很多几百年的城堡、乡村都保存得非常好,我们应该照搬国外的经验。”
接着,鼓励学生辩一辩:“你们怎么看?支持哪种看法?自己又有什么新的解决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纷纷建言献策:“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文化传承到现在要与时俱进。”“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要立足国情、乡情。”……随后我总结道:“我们修复中既还原村庄历史面貌,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周边的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等革命教育基地所蕴含的革命文化融为一体,与时俱进,探索文化旅游、和谐共生的先进文化发展之路。”
由于课堂教学巧妙引入了本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之争,用家乡的文化唤起了学生的亲切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在不同观点的思辨整合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进一步增强爱乡之情,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堂的思想之美。
三、创设故事情境,提升课堂的生成美
通过对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学习,会发现建构主义很强调对生活素材的运用,认为生活素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思考能力、运用能力和解决能力。
文化之旅以教师的朋友来到永安旅游为故事构架,参观著名的“笋竹之乡”——永安,以介绍永安的竹文化为导语,分三站情境展开课堂教学。
第一站——文化经典之旅。初到永安,恰逢永安举办一年一度的“笋竹文化节”,参观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展馆,竹制品不仅受到国人的青睐,还远销海外。同时欣赏《永安竹具博览会晚会》,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自主生成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站——文化保护之旅。参观本土红色资源,重点介绍永安市洪田镇的首批“中央红军村”——马洪村,针对它的保护修缮引发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在讨论中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站——文化道德之旅。最后一站来到了燕城名片之一的永安文庙博物馆。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游历文庙的体验,并观看永安闽派古琴社社员在文庙博物馆举办的“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活动。让学生品读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重阳诗,鉴赏过程中了解了传统文化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重阳节以敬老尊老的含义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在一系列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以深切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在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生成了民族精神追求。
以文化之旅的形式,借助本土优秀文化,在一个个故事情节的设置与展开中,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帮助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这种借助本土资源进行故事情境化的教学,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中一改被动接受,调动感官,积极体验,乐于体验,增强了思政课堂的生成之美。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本土课程资源是思政课堂教学的肥沃土壤,在这里,有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丰富营养,有可供思政教师课堂发挥的广阔空间。
借助本土化资源创设有效政治课堂教学,可以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紧联生活,符合新时代“双减”政策下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方向。这一尝试必将让思政课堂教学在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时代舞台中勇挑重担、堪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