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校本实践模式探究
——以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为例

2022-11-04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陈志坚

华夏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育人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 陈志坚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其后,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不仅对学校劳动教育做出总体部署,还强调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应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可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具有综合育人功能的教育载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细化到实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我所在学校——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特性以及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校本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使劳动教育充分发挥综合育人的价值,让劳动教育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力量。

一、立足校本特色,形成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于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起着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形成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使劳动教育的开展有方向性、有着力点。鉴于此,我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顶层设计范畴,通过形成相应的顶层理念和行动模式等,使劳动教育与学校实际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让劳动教育在校园中真实、有效地发生。

(一)形成劳动教育实践的顶层理念

劳动教育的落实需有顶层理念作为支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学校的劳动教育也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教育,更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应该秉承学校的办学思想,凝练出劳动教育实践的顶层理念,以此引领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将劳动教育做实、做细。

对此,我校以“立道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及“奠发展之基,立成才之道”的办学理念为本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理念指引,积极打造“立道”劳动教育理念,即立足于学生成长之“道”或成长规律,“注重基础”“务本求实”地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培育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情感。

(二)形成劳动教育实践的行动模式

劳动教育的落实需有行动模式作为推进。众所周知,劳动教育内涵丰富、育人价值深远,可以有效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推器。随着“五育并举,全面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成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突破口,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谐进步的关键触发点。

因此,我校主张将五育融合作为劳动教育的行动模式,指引教师遵循五育融合内涵和特征开展劳动教育系列工作,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实践策略和育人手段,让五育融合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真正得以实践。通过推动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实施,不仅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体验与实践的育人价值,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子提供思路、指引方向。

(三)形成劳动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教育成效也源自长久的实践与积累,因此学校形成一套集规划与管理于一体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意义重大。我校成立了劳动教育研究团队,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特色方向及重点突破口等。劳动教育研究团队由校长挂帅,团队中有市百千万名教师4名、各级教学教育骨干及青年教师9名。劳动教育研究团队结合“立道”劳动教育理念及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行动模式,重点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学段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法、设施建设标准、教师配备与培训、课题研究、风险管控、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方面的落实。

此外,学校劳动教育研究团队还确定了“非遗传承”“立道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特色方向,寻找劳动必修课需兼顾家、校、社三结合,每学年重点突破一两个跨学科式项目课程等劳动教育突破口,为全面推进我校劳动教育特色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坚持五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育人实践

劳动教育的落实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学校应立足校本特色、深挖周边资源,探索一系列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策略。对此,我校在“立道”劳动教育理念及五育融合的行动模式引领下,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建立劳动教育奖评机制等方面探索劳动育人新路径,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一)融合渗透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劳动教育的整体实践中,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确立层次性、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内容,还有助于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为五育并举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注入活力。我校遵循学生成长之“道”,“注重基础”,坚持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作为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基础路径,开发富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劳动必修课程”“劳动项目课程”“劳动双线课程”等课程板块,并在这一系列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内容的融合渗透。

其一,“劳动必修课程”以学生日常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为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劳动必修课程”中,我校以五育融合为手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不同的育人资源有机融入其中,着力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活化劳动教育课程。各年级都有相应的家、校、社劳动技能掌握指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指标,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梳理形成各年级学生需做到的劳动任务清单。通过“劳动必修课程”的实施,学生在学校学、回家练、社区做,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并让五育融合的行动模式实践于劳动教育网络中,从而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其二,“劳动项目课程”以跨学科项目式劳动为核心,主张将劳动教育融入多学科教学之中。在“劳动项目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我校更加注重五育融合,主张开展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劳动课程,避免劳动教育成为一门单独、孤立的学科。为此,我校创新利用课堂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劳动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在综合化的劳动项目课程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技能、体能及创造力。例如,劳动教育与科学学科相结合的“STEM劳动”和“家庭小农场”、与数学学科相结合的“购物清单轻松买”、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的“设计制作绘图记录卡”、与体育学科相结合的“‘动动’(劳动+运动)运动会”。通过开展“劳动项目课程”,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收获多学科知识,体验劳动教育带来的多样乐趣,享受劳动教育带来的丰硕成果,掌握并丰富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经验,劳动素养得以全方位提升。

其三,“劳动双线课程”以智慧劳动实践为特征,主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综合性劳动能力等,促进学生劳动学科素养全面发展,同时为劳动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此,在“劳动双线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我校将劳动课程实施与智慧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为劳动教育赋能,推动五育融合行动模式创新落地。例如,我校开展了“立道‘非遗’空中课堂”“奥林匹克运动与劳动”“二十四节气与劳动”等课程。其中“立道‘非遗’空中课堂”将“非遗”产业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利用线上课堂普及“非遗”技能和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与劳动”将传统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线上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竞争形式,并动手绘制奥林匹克手抄报;“二十四节气与劳动”将中国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线上收集节气的由来与习俗,并组织开展线下节气民俗活动。通过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培育体育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了五育融合实践发展。

(二)选点突破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活动

校本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要注重与校情结合、与周边区域发展结合,通过建设合作共赢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打造学校的劳动教育品牌,让学生提升劳动热情、丰富劳动体验。在这一思路引领下,我校遵循学生成长之“道”,“务本求实”,结合所在区域丰富的广府文化,选点突破打造了“‘非遗’课堂”“广式手作”等极具五育融合特性的劳动教育特色活动,并在活动实施中采用了一系列策略。

一是做好学校与周边单位的共建工作,使其成为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为五育融合实践奠定基础。学校周边大都蕴藏着一定的教育资源,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我校在“‘非遗’课堂”特色活动中,依托广州市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文艺家协会和“非遗”大师工作室,聘任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柏浩老师、广州榄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老师、乞巧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小萍老师、广绣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洁仪老师等专家为活动指导老师,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同时,邀请周边“非遗”专家来校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或现场教授学生手工艺技能,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拓宽了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二是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推动五育融合纵深化发展。劳动教育内容与实施形式影响着劳动教育成效的取得,是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建设的着力点。我校在劳动教育活动的特色化建设中,结合劳动教育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打造了“非遗”劳动品牌和红色劳动品牌。其中,“非遗”劳动品牌以“广式手作”为主要内容,开展“能工巧匠,非常‘筷’乐”的红木筷子制作活动、“活力传承,核有乾坤”广州榄雕体验活动等,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承和内化民族精神,提升“非遗”劳动技能,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劳动实践中得以生发;红色劳动品牌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通过广彩、通草画等手工创作形式,开展“广彩课堂送祝福,‘潮声’墙上颂党史”“方寸之间尽显工笔魅力,通草创意铭刻红色印记”等特色劳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融合发展。

(三)多样混融建立劳动教育奖评机制

合理、多样的奖励、评价机制,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推动五育融合在劳动教育中的落地生根。鉴于此,我校主张从奖评内容、奖评形式等方面,建立多样混融的劳动教育奖评机制,全方位检验学校劳动教育的品质。

其一,确立多样混融的奖评内容。奖评内容的多元化与层次性影响着评价的公正与全面。对此,我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特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及阶段性表现,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劳动素养进行跟踪性评价,并将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全面具体的劳动教育奖评内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提升,学校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行动也更具生机与活力。

其二,确立多元混融的奖评形式。创新奖评形式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劳动评价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评价的积极性。对此,我校设置了“立道小主人”“立道小园丁”“立道小工匠”“立道小厨神”“立道小主播”等体现“五育”综合素养的劳动奖项,引导学生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以个人兴趣和爱好为结合点,根据项目主题自主选择完成一个劳动任务、学习一项劳动技能或形成一样劳动作品,从而获得相应荣誉。在此基础上,学校会为每位获奖者制作、颁发电子荣誉奖状,增强学生参与劳动评价活动的仪式感。多样混融的劳动教育奖评内容与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参与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力。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劳动教育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学校作为最基础的育人单位,必须重新思考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定位,通过五育融合的行动模式探寻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让五育融合在劳动教育中得以实践与落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