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
2022-11-04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王含倩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王含倩
语文是一门富有内蕴和思想的、富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与语文的贯通中,可以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那么,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将语文教学的触角无限地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呢?
一、走近生活,培养学生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学校。”学习语文如果仅靠书本中的知识,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创设最佳的语言情境。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土,而且要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学语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技能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走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比如低年级刚刚接触拼音和识字,大部分孩子都有畏难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和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我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收集各种食品袋、随时随地指认广告牌、班级名字我会记等,让学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再比如学了《日月潭》等课文后,我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和朋友介绍日月潭的美景;学了《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等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讲名人故事的比赛;学了《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家也试着种几棵葫芦;学了《珍珠鸟》等课文后,我让学生设计保护鸟类的宣传标语等,让学生课里课外,课上课下和生活零距离,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爱上语文。
总之,面向生活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生动的生活世界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真实触碰和感知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然后更好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知识。
二、深入生活,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链接生活,与生活相结合,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丰富的资源优势,引发学生思考,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思考呢?我在转盘识字的教学中深有体会。在教“青”的转盘识字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找朋友”的方法,在小“青”的前面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小“青”就变成了很多很多的生字宝宝,有“情”“晴”“请” “清”“蜻”等。而这些生字宝宝的韵尾都和小“青”的韵尾相同,意思则和它的偏旁有关。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朗读、辨音、猜意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中国汉字无穷的魅力,并对转盘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追问:(1)小“青”还会和哪个部首交上朋友呢?猜猜它的读音,想想它的意思,好吗?(2)除了小“青”,谁还想要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呢?课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好吗?这两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映,学生在课后,甚至在回家后,都积极地寻找像这样的形声字,找到的“丁”和“苗”的转盘识字甚至是我们下一阶段乃至下一学期的学习内容。
三、亲临生活,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是文学的天堂。无数精美的文章凝聚成薄薄的课本,其中有很多佳作美文,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激发我们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我们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人的发展”,善于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超越文本,把文本内容引向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就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上《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仿写:( )是( )的家。仿写结束,我出示小诗:
家
家是避雨的绿荫,
家是遮风的雨伞,
家是母亲的叮咛,
家是父亲的期望,
家是难舍的叮咛,
家是温馨的集体,
家是亲爱的祖国。
伴着优美的旋律,我深情吟诵,孩子们在音乐余声中久久回味。我抓住时机,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谈谈:家是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家是奶奶每天都烧饭给我们吃。”有的说:“家是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有的说:“学校是我家,祖国是我家,我爱我家。”看似宽泛、难以回答且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却被孩子赋予了最真切、朴素的理解。鱼儿有鱼儿的快乐,泥土有泥土的愉悦,我也有我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便是家,是语文书外面的家,是一个神圣的,我们爱和爱我们的地方。之后,我还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爱心作业:我用我手画我家、我用我行报亲人、我用我力扮美家。这些生活化的作业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又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一举两得。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演绎生活,厚实学生体验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文本形式多样。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引发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蘑菇该奖给谁》就是一篇适合改编成情景剧的课文,可让学生即兴表演。教学时,我先出示白兔、黑兔、兔妈妈、骏马、乌龟的头饰,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引导学生熟记小动物们的对话,模拟小动物们说话时的语气。为了争取表演的名额,学生们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最后,学生们带着自己对小黑兔、小白兔的理解去演绎课文,语文课堂中不时传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表演课本剧,这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对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小朋友来说既新鲜又有趣,因而劲头十足。这样的活动,可以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生活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五、描绘生活,启发学生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简短的小诗、美文,作者用短短的几句话、几行字就将意境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中仿写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在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聆听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在仿写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跳出课文的闸门,让自由的思想飞向生活的天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比如《鲜花和星星》的仿写:
泡泡和气球
二(7)班 陈语轩
我喜欢在阳光下玩吹泡泡,
这里一串,
那里一串,
阳光下色彩斑斓,
真比节日里的气球还要美。
商场里到处都是气球,
这里一束,
那里一束,
在小朋友手里传来传去,
五颜六色的,
真比阳光下的泡泡还要美。
新课标强调: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写出来的东西没有相同的内容,全都是心中最真切的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延伸、拓展了教材,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熏陶了学生的情操。
语文小天地,天地大语文,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就像美丽的大自然有着丰富的矿藏,广袤的大地有着肥沃的土地一样,亟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即生活,教师应让鲜活的生活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又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语文课堂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语文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将语文课堂引向鲜活的生活,那么语文课堂就会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僵化和呆滞,教师的教学也会贴近时代的脉搏,整个课堂就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