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吧!中华文明》:展现中华文明闪耀时刻
2022-11-03杜迈南
杜迈南
“古蜀人为何会有太阳崇拜?后羿射日的原型可能在三星堆?历经十年修复之路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几近相同,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这些疑团都能在《闪耀吧!中华文明》抽丝剥茧的推理中找到答案。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河南卫视与优酷联合出品的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开播后引发热议。节目发起人陈坤与记者许丹睿化身“文明追光者”,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唐长安城、南海I号、殷墟、敦煌六大考古现场,对话各大博物馆馆长、一线考古队队长、资深文博考古专家,带领观众破解历史谜团,追寻民族文化的高光。
推理探索+热血国漫
“节目设定挺有意思,以推理探索的方式深入解读了历史谜团”“制作用心精致,悬念感拉满”……
《闪耀吧!中华文明》首播后,获得不少观众及专家学者点赞,#闪耀吧中华文明##后羿与三星堆有什么关系#登上微博热搜总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闪耀吧!中华文明》以强揭秘性和强悬疑性追求中华民族的探源精神,在长视频创作中生成了短视频似的“自然隔断”,让这种纪实探秘类节目能够传播得更广。
曾制作《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登场了!敦煌》《登场了!洛阳》等纪录片的黎振亚,此次担任《闪耀吧!中华文明》导演。回顾节目的创作历程,他介绍,随着与河南卫视、优酷的沟通讨论不断深入,节目方案及形式不断被推翻,历时七八個月才有了最终的版本。区别于传统纪录片及文化类综艺的内容设置及表现形式,《闪耀吧!中华文明》另辟蹊径,将纪实元素与真人秀相结合,融入CG特效、国漫动画等技术,通过悬疑解谜、热血国漫的形式,寻求文化节目的视听升级和跨次元表达。
黎振亚直言,将文化做深、做透是一种做法,却不是这档节目想要的效果。《闪耀吧!中华文明》以“两深三浅”方式走近观众:“两深”是指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广博与深厚——节目为此邀请了100多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业智囊团”;“三浅”意为采用青年群体偏好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表达,即以谜题来牵引视角转化、直击现场古今对话、技术赋能等。“团队做了大量功课和准备工作,节目呈现形式更加接近普罗大众的阅读和观看习惯。我们不做专业历史教程,而是做知识诱发,希望以历史谜团做牵引,通过各种推理及视听技术,让观众看见中华文明的高光时刻和无限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历史产生兴趣,自发进行深入探索。”
观众视角拆解历史谜团
节目组深入六大文明现场,以考古现场、文明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为探索场景。河南卫视编播部主任、《闪耀吧!中华文明》总制片人杨伦谈到,文明现场选择的标准,主要遵循历史脉络,选取重要历史节点,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华文明的闪耀时刻,比如,展现古蜀文明的三星堆、孕育中华海洋文明的南海I号、因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殷墟等。这些多元一体且有着地域性的文明都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团队希望选择观众耳熟能详但又充满历史谜团的文明现场,以激发观众浓厚的兴趣。”杨伦表示,由于六大文明现场遍布全国各地,拍摄期间又频繁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整个过程挑战重重。
整个节目从策划到最终落地,长达18个月,更大的困难在于“一头一尾”。拍摄前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提取节目需要的内容,同时平衡协调好各地专家资源?黎振亚表示,推理解析要比单纯讲述叙述性的论题难得多。“团队首先要找到观众感兴趣的谜题,但又不能是学术谜题,因为它们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也不便于传播。我们既要从观众视角去找问题,还要以一线考古专家、资深文博历史学者第一手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后期制作同样难点重重,“拍摄工作年后已全部结束,但直到现在还在做后期,因为需要做很多减法,以保证整条解谜线更加严格和缜密,也需要根据当下移动端的观看习惯,不断调整。”
融媒共创赢得年轻受众
节目播出后,黎振亚很关注各大平台上的观众评论。他发现,节目收获很多年轻观众的认可。“我们当时做节目设定时,也确实希望能够影响更多年轻人。”作为融媒合作的产物,《闪耀吧!中华文明》在内容策划时就嵌入融媒传播的思路,“每期节目,出品方与制作团队紧密共创,根据各自平台及用户需求,提出很多宝贵建议。比如,大屏端用户习惯上会更注重哪些长效内容?在互联网端,前6分钟内容应该怎样构造,才能更好吸引观众?”
杨伦表示,《闪耀吧!中华文明》播出后收到正向反馈,是融媒合作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的结果。节目以“揭秘”为抓手与侧重点,用技术呈现艺术,用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用长短视频结合的传播方式,力图在年轻化的叙事中,实现节目质感和叙事逻辑的影视化升级。“《闪耀吧!中华文明》以贴近观众的视角、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向新一代年轻人传递中华文明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希望能让中华文明真正闪耀在公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