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2022-11-03尚凯凯王双陈春景乔海霞张素超周亚丽

矿产勘查 2022年8期
关键词:石英岩体成矿

尚凯凯,王双,陈春景,乔海霞,张素超,周亚丽

(1.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16; 2.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 河南 郑州 450016)

0 引言

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南缘,卢氏—栾川陆缘褶断带内、三川钼钨铅锌金铜银硫成矿区(吕文德和孙卫志,2004;张彩红等,2009;杨帆等2015;许令兵和刘国华,2021),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构造极为发育,岩浆活动频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特征较为显著(赵荣军,2013;张定贵等,2015;张红强,2021;赵玉龙等,2021)。区内金铅多金属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NE向、EW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上元古界栾川群南泥湖组为区内主要赋矿层位,矿床成因属于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李建领等,2017)。

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位于河南省三川镇境大红村一带,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l°48′23″~111°51′16″,北纬33°17′12″~33°18′47″。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飞速发展,金、铅等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更属极度消耗和热需矿产,仍为国家亟待进一步开发和勘查的矿产资源(吕文德和孙卫志,2004;梁利鹏和薛梦菲,2016),栾川地区金、铅等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为了加快该地区金、铅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强该地区对金铅多金属矿的地质找矿勘查力度。笔者开展该矿区野外地质特征观察,对地质勘查报告第一手地质资料开展综合研究,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对矿床成因、找矿标志进行探讨,以期为该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栾川地区及成矿地质条件相近地区进一步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参考。

1 地质背景

大红矿区区域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卢氏—栾川褶皱带、三川—栾川复向斜的核部。该区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岩浆活动频繁,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受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影响,总体上表现为自北向南的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样式及不同形态的构造形迹,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图1)。

图1 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区构造位置(a)和区域地质(b)简图(底图据段士刚等,2010修改)1—下古生界陶湾群砾岩、片岩、大理岩;2—上元古界栾川群石英砂岩、大理岩、千枚岩、粗面岩;3—上元古界宽坪群大理岩和基性火山岩;4—中元古界熊耳群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5—中元古界官道口群碎屑岩和含燧石条带大理岩;6—燕山期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7—燕山晚期花岗斑岩;8—燕山晚期石英二长岩;9—新元古代正长斑岩;10—新元古代变辉长岩;11—复向斜;12—断层;13—逆断层;14—正断层;15—铅锌银矿床;16—矿区位置

区域地层在地层区划上跨华北地层区和秦岭地层区两个地层区。以区域上的栾川断裂为界,北为华北地层区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熊耳群、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上元古界栾川群、下古生界陶湾群;南为秦岭地层区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宽坪群。其中,中元古界熊耳群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系、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为一套浅海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上元古界栾川群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岩—碱性火山岩建造;下古生界陶湾群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岩及钙泥质岩沉积建造。上元古界宽坪群为弧后裂谷盆地火山岩、黏土—砂质沉积建造及浅海相的富含泥质、硅质的碳酸盐沉积建造系中—晚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裂陷槽沉积产物(梁利鹏和薛梦菲,2016)。

区域褶皱发育,位于三川—栾川复向斜内。褶皱多表现为大型宽缓—小型紧闭褶皱特征,但受后期构造影响,褶皱形态及倾向均发生改变。区域褶皱构造由北向南主要有抱犊寨—南泥湖向斜、火神庙—骆驼山背斜、增河口—石宝沟北向斜、黄背岭—石宝沟背斜(庞绪成等,2014①;杨晨英等,2016;王赛等,2019;殷建锋等,2020;张红强等,2021)。该复向斜核部为上元古界栾川群,两翼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可能因为高差的关系,导致构造窗出现,即在石宝沟—赤土店一带上元古界栾川群中出露一定面积的中元古界官道口群。

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大致分NWW—NW向和NNE向两组,前者延伸长、规模大、分布密集,形成了区内构造骨架,控制着区内地层分布;后者成群成带出露,近平行分布,是主要含矿构造(吕文德等,2006)。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岩浆活动集中在新元古代和燕山期。新元古代岩体侵入于上元古界栾川群呈近东西向岩墙、岩脉产出,与围岩地层走向一致。基性岩由变辉长岩和少量辉绿玢岩、橄榄辉长岩等组成。碱性岩由变正长斑岩、变石英正长斑岩组成。多呈岩脉产出,少量呈不规则的岩株状产出。它的出现标志着秦岭造山带新元古代造山旋回的结束(王云鹏等,2018),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影响着该区域地层、岩浆岩及部分矿床(点)的分布。燕山期岩体侵入上元古界栾川群和中元古界官道口群,空间上岩体具北西成带、北东成行特点,由南泥湖、上房沟、火神庙、鱼库、黄背岭等岩体组成,沿北西、南东向断裂复合部位产出,呈岩株、岩墙、岩筒产出,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角闪石英二长岩等(段士刚等,2010)。岩体内部岩性复杂,横向、纵向上岩性分带特征明显,构成高位复杂深成岩体。研究表明这些小岩体处于同一巨大岩基之上,为同源岩浆活动作用的结果,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钼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王赛,2016)。

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属小秦岭—豫西金钼铅锌成矿带,三川钼钨铅锌金铜银硫成矿区内。矿种主要为铅、锌、钼、银、金、钨等,目前区域上已发现矿床(点)几十处。其中三道庄等大型钼矿2处、大型钼钨矿1处、大型铅锌银矿1处、大型硫锌铜矿1处、中型铅锌银矿3处、中型金矿1处。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栾川群白术沟组(Jxb)、三川组(Jxs)、南泥湖组(Jxn)、煤窑沟组(Jxm)、大红口组(Jxdh)及第四系(Q)地层。白术沟组为黑云绢云石英千枚岩、绢云石英钾长变粒岩、薄层状石英岩;三川组为碳质板岩、含碳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等,以黑色碳质板岩为主要特征;南泥湖组为二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煤窑沟组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石英岩夹二云片岩、砂岩、大理岩、厚层白云石大理岩夹少量石英绢云片岩;大红口组岩性复杂,以粗面岩为主,夹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绢云石英片岩,属碱性火山岩建造。其中南泥湖组为区内主要赋矿层位(图2)。

图2 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区地质简图1—第四系;2—栾川群大红口组;3—栾川群煤窑沟组上段;4—栾川群煤窑沟组中段;5—栾川群煤窑沟组下段;6—栾川群南泥湖组上段;7—栾川群南泥湖组中段;8—栾川群南泥湖组下段;9—栾川群三川组上段;10—栾川群三川组下段:11—栾川群白术沟组上段;12—栾川群白术沟组中段;13—上元古界变辉长岩;14—燕山期石英二长岩(杂岩体);15—矿体位置及编号;16—断层及编号;17—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位置及编号;18—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范围

2.2 构造

矿区位于栾川—三川复向斜的核心部位,两个次级褶皱抱犊寨—南泥湖向斜及火神庙—骆驼山背斜通过矿区,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带有13条,主要为近EW向(F4、F5、F7、F9、F10、F11、F14)、NE向(F3、F6、F8、F13)及近NW向(F1、F2)三组方向。其中EW、NE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2.3 岩浆岩

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新元古代变辉长岩脉(ν22-2)和燕山期角闪(辉石)石英二长岩体(ηo53-1)。

新元古代变辉长岩(ν22-2)常侵入于煤窑沟组、南泥湖组和三川组中。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和南部,以南部较为集中,规模大。走向以近EW向为主,少量为NW向和NE向,往往与断裂构造相衔接,具有沿着断裂构造侵入的特征。在剖面上呈岩盆状产出,由边缘向内倾斜,倾角50°~60°,岩体中部产状变缓。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总体走向290°~300°,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见褐铁矿、黄铁矿化、铁锰染等蚀变。

燕山期火神庙岩体(ηo53-1),出露在矿区西南火神庙附近。长0.65 km,宽0.3 km,面积约 0.2 km2,平面形态似眼状,侵入于三川组中。岩体产状近于直立。该岩体为一杂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属高硅、富碱、低钙镁的花岗岩有利于钼及多金属成矿。它们形成的年龄分别为(150.3±0.6)Ma、(146.0±0.6)Ma 和(145.1±0.5)Ma(王赛等,2019)。是不同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上升就位的结果。

2.4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K1、K2两条矿体,其地质特征如下(图3):

图3 K1矿体(a)、K2矿体(b)野外照片

K1矿体:位于西沟西部,分布于NE向断层F13中,长约350 m,宽约0.05~2.00 m,倾向120°,倾角约65°~85°,局部带内见褐铁矿化发育。赋存在栾川群南泥湖组黑云石英片岩中,围岩中普遍具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取样分析为Au1.0×10-6~1.96×10-6,矿体形态为脉状体。

K2矿体:位于东沟南部,分布于近EW向断层F14中,长约500 m,宽约0.1~2.0 m,走向 265°~295°,倾向南,倾角75°,局部带内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较发育。赋存在栾川群南泥湖组黑云石英片岩、大理岩中,围岩中普遍具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取样分析为Ag10.8×10-6~58.65×10-6、Pb0.04%~1.58%、Zn0.19%~0.58%,矿体形态为脉状体(尚凯凯等,2022②)。

矿石矿物由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组成。磁黄铁矿,他形粒状,d=0.01~0.35 mm,多数d=0.03~0.15 mm,集合体呈团块状聚集,零散分布;黄铁矿,他形—半自形粒状,d=0.03~5.5 mm,多数d=0.6~5.0 mm,团块状聚集,少量d=0.03~0.25 mm,不规则状黄铁矿包布于磁黄铁矿集合体,零散分布;方铅矿,他形—半自形粒状,d=0.02~0.6 mm,多数d=0.1~0.6 mm,零散分布(图4)。

图4 方铅矿矿石镜下特征(偏反光显微镜)a—N×50细粒纤柱粒状变晶结构;b、c—Ng×50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缩写:Gn—方铅矿

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组成,方解石、阳起石少量。石英,他形变晶粒状,d=0.03~0.70 mm,多数d=0.1~0.5 mm;阳起石,变晶柱状、针柱状,l=0.03~0.20 mm,多数l=0.1~0.2 mm,部分呈包裹体包布于石英晶体,零散分布;方解石,他形变晶粒状,d=0.03~0.10 mm,多呈细脉状充填分布于裂隙中。

3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1 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特征

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矿区位于一个甲1类综合异常带内,异常主要由Au、Pb、Zn、Ag、Mo等元素组成,并伴有Cu、W、As、Sb、Mn异常。Au、Pb、Zn、Ag、Mo均具浓集中心明显,规模大,强度高,内、中、外分带特征清晰;Au异常最高值300.0×10-9,平均值25.37×10-9;Pb异常最高值1780.0×10-6,平均值312.4×10-6;Zn异常最高值7500.0×10-6,平均值2165.2×10-6;Ag异常最高值30.0×10-6,平均值2.89×10-6;Mo异常最高值235.0×10-6,平均值26.22×10-6。从异常位置及形态来看,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及周围为高温Mo元素异常,远离岩体为中低温Au、Pb、Zn、Ag元素异常,异常套合较好,找矿前景较好(图5)。

图5 大红地区金、钼、铅、锌地球化学图

3.2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2.1 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为了寻找矿化富集部位,对矿区部分地段进行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317件样品),通过对土壤样品分析数据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富集系数、变异系数等地球化学参数的计算,得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特征(表1)。

表1 各元素主要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表

从富集系数(q=X/A)看,与地壳丰度对比,矿区土壤中元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Bi、As、Pb、Ag、Sb、Mo等6种元素在本区呈强富集状态(此指q>2),Sn、W、Zn元素呈富集状态(q=1.5~2),Au元素呈背景状态(q=0.8~1.2),Cu元素在本区呈相对贫化状态(此指q<0.8),说明区内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与地壳元素丰度背景相比,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富集。

从变异系数(Cv=S/X)看,矿区元素多发生了极强分异,Bi、Mo、Ag、Au、As、Zn、Pb、Sb等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大(Cv>2.0),表明上述元素在矿区的分布具有极强分异性,具有较强的后生叠加和成矿地球化学作用,是区内主要或次要成矿元素。

根据元素浓集程度和变异程度发现:富集系数大(q>1.2)而变化系数大(Cv>0.75)的元素有Bi、Mo、Ag、As、Zn、Pb、Sb,表明这些元素在区内整体具高背景—强富集分布且具极强分异能力,元素在区域内局部极易富集形成矿异常和强异常;Au、W在区域内整体呈背景状态,但具有极强分异现象,具有局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成矿的可能性。

3.2.2 元素的组合及分类特征

将该区11种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R型聚类分析图(图6)和初始因子矩阵结果(表2)。

图6 大红地区元素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以相关系数R=0.70为界,可将11种元素分为三类:第一类为Au、Ag、As、Bi、Pb、Cu、Sb组,为中低温热液为主的成矿元素组合,其中Au、Ag、Pb、As、Bi元素关系最紧密;第二类为Zn、Sn组,该类反映了中低温热液作用相关信息的元素组合;第三类为Mo、W组,属于高温热液成矿元素组合。其中第一类与第二类元素组合的关系较为紧密,在相关系数R=0.82时合并为一类,而第一类、第二类与第三类元素组合相关性较远。

从表2可得出,11种元素大致可分三种组合,其特征如下:第一组因子代表的元素组合为Au、Ag、Pb、As、Bi等元素;第二组因子代表的元素组合是Cu、Pb、Zn、Sn、Sb元素;第三组为Mo、W元素组合。

表2 大红地区元素初始因子矩阵结果

以上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元素的组合及分类特征分析,初步确定该区的主要成矿元素为Au、Ag、Pb、Zn等。

3.2.3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区内圈定单元素异常117个(表3),单元素异常分布相对集中,套合关系及种类较为复杂,Au、Ag、Pb、Zn、Mo、Sb、Bi元素异常多具内、中、外浓度带,浓集中心明显;Cu、W、Sn、As元素异常多具中、外浓度带。根据异常所处的地质特征结合各元素异常之间互相重叠、关联现象,综合考虑异常在地质体中的位置、各元素异常浓集中心的吻合情况以及主要异常元素的规模等特征,共圈定了5处综合异常(乙3类1个、丙类4个)。编号为HT-1~HT-5号(图2)。综合异常以Au、Ag、Pb、Zn为主(表4),各元素异常吻合程度较好,综合异常长轴方向呈东西向展布。通过异常查证初步认为丙类异常主要由地层中元素局部富集和新元古代变辉长岩脉与地层接触的蚀变带引起的异常,乙3综合异常是由矿体引起的矿致异常。

表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异常个数统计表

表4 综合异常组合特征表

3.2.4 HT-3综合异常特征

异常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栾川群南泥湖组,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异常中心部位有近东西向的F14、F7两条断层穿过,该异常区内未见侵入岩体出露。

异常面积0.221 km2,近东西向长椭圆形,异常元素组合以Au、Ag、Pb、Zn、Mo为主,伴生Cu、Sn、As、Sb、Mo、W异常,呈东西向展布,是一处异常元素组合较为复杂、规模较大、强度高、元素套合较好的综合异常(图7)。

图7 HT-3综合异常剖析图1—南泥湖组中段黑云石英片岩;2—南泥湖组下段绢云石英片岩;3—断层及编号; 4—矿体及编号;5—老硐及编号;6—综合异常范围、编号及类别注:图中元素含量单位Au×10-9;其它×10-6

Au最高值1640.00×10-9,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Ag最高值171.16×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Cu最高值303.1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Pb最高值9325.5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Zn最高值2633.0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W最高值8.59×10-6,具外一级浓度带;Mo最高值52.3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Sn最高值14.57×10-6,具外一级浓度带;Bi总最高值507.8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As最高值9911.0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Sb最高值52.60×10-6,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元素异常多呈不规则状分布(尚凯凯等,2022②)。

对该处异常进行踏勘、布设老硐工程(LD04、LD04)等方法相结合进行异常查证,该异常内近EW向F14断层中发现K2矿化体长约500 m,宽约0.1~2.0 m,局部带内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较发育,围岩中普遍具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该异常为由K2银铅锌矿化体引起的矿致异常。

4 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及找矿前景分析讨论

4.1 矿床成因初探

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位于三川钼钨铅锌金铜银硫成矿区内,矿体主要赋矿地层为上元古界栾川群南泥湖组黑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该矿床属于受断裂破碎带或层间破碎带控制、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孙丹等,2019;尤阳阳等,2020)。

控制本区矿体的主要断裂构造的形成受域性大断裂影响显著,主构造走向主要为NWW向,次级构造为NE向,这些形成的断裂构造是良好的成矿、导矿和容矿构造,其中K1矿体分布于NE向断层F13中,K2矿体分布于NWW—EW向断层F14中。

同时矿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不仅为该区矿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理化学环境,更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矿物质来源,如矿区西南部出露的燕山期侵入岩火神庙斑状角闪(辉石)石英二长岩(ηo53-1)影响着区内矿体的形成。

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地处卢氏—栾川陆缘褶断带内,随着扬子板块的俯冲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矿区及周边地区产生一系列构造变形和裂隙,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部分混合岩浆(结晶分异形成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沿构造裂隙上升,在岩浆房顶部形成岩浆、流体上升的通道,在开放系统下岩浆对流以及之后停滞岩浆结晶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单相超临界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的三川组大理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钼矿床。在远离小岩体的外围,含成矿元素的热液继续沿NWW、NE向断裂带向上运移,在较大的断裂构造中,由于压力的释放,Au、Pb等元素沉淀,形成矿体。在空间上燕山期岩体附近形成接触交代的矽卡岩型钼矿床,远岩体则形成中低温热液型脉状矿床(段士刚等,2005;吕文德等,2005;焦二中,2007;何亚清和陈凤,2013)。

综上分析,结合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以及区域上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矿物质来源,初步认为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内矿体受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之多重控制,即NE及NWW—EW向断层、附近火神庙花岗岩体及南泥湖组黑云石英片岩及大理岩围岩受岩浆、热液影响多发生蚀变作用。因此该矿区具有形成一定规模金、铅等多金属矿床的良好地质条件。

4.2 找矿标志

(1)矿体赋存于上元古界栾川南泥湖组中黑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的断裂构造中,EW、NE向断裂构造是良好的成矿、导矿和容矿构造。特别是NE向断裂带斜切地层局部顺片理张开部位和断裂的局部变化因素(复合部位、产状由陡变缓处)是成矿最为有利场所(殷建锋等,2020)。沿构造带发育跟矿体有关的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

(2)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为该矿成矿物质来源,在岩体周围形成矽卡岩型钨、钼矿,远离岩体一定距离则形成中低温热液充填的脉状、囊状的金铅多金属矿体。

(3)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表明Pb、Zn、Mo、Au、Ag等主成矿元素的高浓度异常区和元素套合性较好的异常,是地表或者浅部铅锌银矿化的直接标志。

4.3 找矿前景分析

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在区域上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铅、锌、钼、银、金、钨等矿产资源丰富。矿区内发现有13条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带,EW、NE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内及外围大面积出露新元古代变辉长岩脉(ν22-2)和燕山期角闪(辉石)石英二长岩体(ηo53-1),构造及岩浆岩等控制影响着区内金铅多金属矿体的产出。

矿区位于一个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甲1类综合异常带内,Au、Pb、Zn、Ag、Mo均具浓集中心明显,规模大,强度高,找矿前景较大;从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元素的相关性特征分析,初步确定该区的主要成矿元素为Au、Ag、Pb、Zn等,具有局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区内圈定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单元素异常117个、综合异常5个,单元素异常多具内、中、外浓度带,浓集中心明显;综合异常以Au、Ag、Pb、Zn为主,各元素异常套合程度较好,规模较大。

目前对K1、K2矿体所处的综合异常开展了地表踏勘、布设老硐工程异常查证,其它综合异常亦进行了地表踏勘异常查证,认为综合异常区目前多是对浅地表进行了了解,K1、K2矿体有老硐工程的有限深部控制。下一步可在HT-2、HT-3、HT-4号综合异常区内施工槽探、钻探工程,K1、K2矿体深部及走向上都有良好的找矿空间,以期扩大K1、K2矿体的规模;HT-1、HT-5号综合异常区内目前没有工程揭露,可投入槽探等工程,以期有新的矿体发现。

5 结论

综上所述,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关系密切。区内金铅多金属矿体受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之多重控制,其中上元古界栾川群南泥湖组(Jxn)为区内主要赋矿层位,区内K1、K2金铅多金属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火神庙岩体(ηo53-1)关系密切,NE向断层F13、EW向断层F14为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围岩常见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该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特征均较为显著,Pb、Zn、Mo、Au、Ag等主成矿元素异常浓度高、套合性好。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区具有形成一定规模金、铅等多金属矿床的良好找矿前景,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扩大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区内矿体规模或发现新的矿体。

注 释

① 庞绪成,马光,宫丽,赵少攀,宋雪枫. 2014. 河南省栾川县拓实矿业有限公司三川大红金铅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 郑州: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

② 尚凯凯,秦力,王冰,彭远红. 2022. 河南省栾川县三川大红金铅矿阶段性工作总结[R]. 郑州: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

猜你喜欢

石英岩体成矿
青海省柴北缘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
基于Hoek-Brown 强度准则的采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低温冻融作用下煤岩体静力学特性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河套平原三湖河凹陷光释光测年研究
岩体结构稳定分析原理和方法分析
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
内蒙古宝音图隆起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松软破碎岩体中巷道支护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