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2022-11-03夏小禾
夏小禾
以“绿色冬奥”为理念,2022年北京冬奥会共投入超过1000辆氢能源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链条“零排放”氢能交通示范。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应进一步利用冬奥会氢能示范带来的发展契机,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顶层设计,从持续推进应用示范、稳步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着力培育优质企业等方面,加快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报告,分析了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
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相继提出,要开展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支持新型燃料电池技术发展,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
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和使用等各环节的技术,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生产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配套产业与国外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自主可控进程显著加快,燃料电池系统产品的额定功率、启动温度和使用寿命等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仅有部分高性能质子交换膜、碳纤维纸等关键材料尚需进口,国产化程度超过70%。
在车载储氢系统方面,我国35兆帕的III型瓶研发制造和产品应用已非常成熟,高压IV型瓶技术也已被攻克,70兆帕的IV型高压储氢瓶的产业化应用指日可待。
在氢燃料电池整车方面,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1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推荐车型数量共262款,较2019年增长了2.6倍。这表明我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新产品尤其是商用车产品的研发方面,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产业化进程加速
在产业基础逐步夯实的同时,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陆续明晰,加速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示范应用的推广。
具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依托氢源供应、技术资源和尖端人才优势,在氢气供给设备研发、加强站设计和整车制造等多环节积极布局。上海城市群联合河南城市群,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应用场景优势和关键技术积累,以燃料电池公交车位为切入点,推动形成以客车为主、环卫和物流等燃料电池汽车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广东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重点聚焦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短板突破,推动重卡、物流车、工程车等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的试点示范。
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的《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车辆统计与分析报告》,截至2022年4月,京沪粤冀豫五大示范城市群累计接入585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较2021年8月增长了38.3%,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整体增速。燃料电池汽车的试点示范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更新迭代和应用场景拓展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产业示范应用掀起新浪潮,优质企业纷纷入局。一方面,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先后涌现出捷氢、亿华通、未势能源等一批具备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力的氢能企业。同时,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一汽、上汽等央企也相继发布氢能战略。据国资委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3的央企着手制定氢能全产业链及氢能装备发展策略。
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大量涌入,积极开拓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丰田、博世、佛吉亚等国际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巨头均看好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大多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和投资建厂等方式进入国内市场。
报告分析,大量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企业参与了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分工,与我国本土企业的协同合作不断加深。这一现象将激励我国企业加快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进而催生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领航企业。
拓展应用示范
赛迪研究院专家指出,从能源改革方向看,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探索,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下一步,基于产业发展基础,应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从拓展应用示范、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力、培育优质企业等方面发力。
首先,深化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推动多元化应用探索。总结北京、上海和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发展模式,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产业发展模式、应用安全和解决方案等方面,提炼出可借鉴的发展经验,在其他示范应用城市群中推广应用。鼓励示范应用城市群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现有氢能相关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示范探索,形成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的多元互补融合的产业发展示范区。
其次,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提升竞争力。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生态体系,聚焦先进制氢技术、高压及固态储运氢、膜电极、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和燃料电池碳纸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共性技术和关键材料研发。有序提高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标准,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成本降低,尽快形成核心技术强、制造成本低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自主可控产业链。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国家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和传统车企牵头组建氢燃料电池创新联合体等创新载体,在先进工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方面加强攻关。
再者,培育壮大氢燃料电池汽车优质企业,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潍柴动力、福田、东风、宇通等传统汽车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的方式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产业;鼓励亿华通、美锦能源、大洋电机等燃料电池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在全球布局研发设计中心;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在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深耕细作;鼓励大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平台等资源,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