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比较

2022-11-03梁燕谊黄越升曹至更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梁燕谊 黄越升 曹至更

(1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雷州524200;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湛江 524000)

急性脑梗死(ACI)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突发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造成神经功能缺失,具有病情进展快、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ACI的主要手段,通过疏通梗死血管,以改善脑血流状况,进而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2]。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而阿替普酶是第二代溶栓药物,溶栓效果好,且出血风险低[3~4]。但两种药物治疗ACI的疗效、用药安全性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并不完全清楚。鉴于此,本研究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炎症反应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探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ACI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雷州市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ACI患者病历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抽取采用尿激酶治疗的进入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进入研究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79岁,平均(56.09±5.67)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2.14±1.25)h;平均体质量指数(25.81±3.19)kg/m2;梗死位置:基底部、小脑、脑干分别为20例、13例、7例;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分别为22例、14例。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8岁,平均(56.50±7.10)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2.27±1.51)h;平均体质量指数(25.63±3.07)kg/m2;梗死位置:基底部、小脑、脑干分别为21例、15例、4例;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分别为23例、12例。两组病历资料均衡可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ACI诊断标准[5],且经CT检查确诊者;年龄30~80岁者;发病至就诊时间<4.5 h者;经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者;病历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有颅内出血史;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危重,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合并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依从性较差;既往ACI留有明显后遗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10920038)治疗,静脉滴注,2万U/kg,总剂量<150万U,30 min内滴注完毕。研究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60054)治疗,总剂量0.9 mg/kg,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剩余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在60 min内滴注完毕。溶栓完成1 d后给予改善循环、吸氧、神经营养等治疗,无出血禁忌患者给予依诺肝素钠、阿司匹林或予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在静脉溶栓7 d后根据临床症状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分进行评估,显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NIHSS评分治疗后下降>4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治疗后下降18%~45%;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加重,NIHSS评分治疗后下降<18%。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2)神经功能。分别采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7]进行评估,其中NIHSS内容包括感觉、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11个测评项目,总分0~42分,评分低神经功能好;mRS分为6个等级,其中0分:无症状;1分:有症状,但不影响生活;2分:轻度残疾,生活可自理;3分: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别人帮助,可独立行走;4分:中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无法独立行走;5分:重残,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卧床。评分低神经功能好,评估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28 d。(3)血清炎症介质水平。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离心处理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28 d。(4)不良反应。统计牙龈出血、血尿、皮疹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NIHSS、mRS评分及血清hs-CRP、IL-6水平)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较对照组(77.50%)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神经功能 治疗后28 d,两组NIHSS、mR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相比于本组治疗前,*P<0.05。

?

2.3 血清炎症介质水平 治疗后28 d,两组hs-CRP、IL-6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较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注:相比于本组治疗前,*P<0.05。

?

2.4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ACI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血管壁病变、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8]。ACI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斑块内膜破裂出血,导致血小板聚集,甚至血栓形成,进而造成血管腔狭窄和闭塞[9~12]。因此,ACI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半暗带中可逆性脑细胞凋亡,以减轻神经损伤。

静脉溶栓是恢复ACI患者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作为第一代、第二代溶栓药物,尿激酶和阿替普酶均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13~15]。李盛善等[16]研究发现,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有效减少ACI大鼠梗死灶体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抑制海马区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朱晓莉等[17]研究发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有效率高达92.68%,远高于常规治疗的75.61%,且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而治疗后28 d的NIHSS、mRS评分较对照组低。提示阿替普酶治疗ACI的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分析原因为:这两种药物均属于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通过溶解纤维蛋白,发挥溶解血栓,开通闭塞血管的作用。其中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本身不会与纤维蛋白相结合,可激活血块表面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加快血栓溶解。但尿激酶作用范围较为广泛,容易增加全身组织器官出血的风险,而且作用时间较长。阿替普酶是由大量氨基酸组成的一种蛋白质,进入患者体内后可选择性作用于血栓处,通过赖氨酸残基和血栓中纤维蛋白进行结合,激活纤维蛋白溶酶,转变为纤溶酶,进而促进血栓溶解,开展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阿替普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减少血栓再次形成。此外,阿替普酶不会对凝血系统产生较大影响,不会导致系统性的纤溶亢进,进而降低出血风险。

临床发现,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ACI的病理基础。因此,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对于改善ACI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hs-CRP、IL-6均是常见的血清炎症介质,其中hs-CRP主要参与免疫炎症反应,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IL-6可通过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氧自由基生成等途径,参与ACI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加炎症反应程度,加重患者病情。本研究结果,治疗后28 d,两组hs-CRP、IL-6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表明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可更为有效地减轻ACI炎症反应程度,降低炎性损伤,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另外,本研究通过比较用药安全性,发现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为接近,说明阿替普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阿替普酶溶栓治疗ACI效果优于尿激酶,但是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患者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溶栓治疗ACI效果优于尿激酶,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用药安全性良好,优势明显。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