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传口授 终成佳酿
2022-11-03
华夏酒事自古兴,我国酿酒之缘起众说纷纭,而“事酒”也是自古就有。早在《周礼·天官·酒正》中,就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的记载。
关中事酒的制作是一种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古法技艺,这项手艺凭借着关中人民之手世代传承,融汇了历朝历代的文化,沉淀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承载着非比寻常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奇迹般地延续了下来。
历史源远流长
据记载,酒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与神农时代。在《世本八种》中已写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秣酒。”仪狄、杜康皆夏朝人,所以可以推测夏朝大致已出现酒酿技术。在古代,酒都是指自然发酵的粮食酒,也就是如今的黄酒。
户县是历史上的第一都城,流传下了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比如农民画和酿制黄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种酿制技艺带着酒的情怀和诗的信仰,传承了四千余年,这就是夏商周时期的传统酿酒技艺,这一传统而深邃的技艺是千百年酒文化厚积薄发的智慧结晶。
旧时小孔煮酒器
户县黄酒始于夏朝初期,兴盛于唐宋。相传禹(治理沣河于秦镇,现有户县禹王庙村及禹王庙可考)的儿子请当时的酿酒师仪狄在沣京(今天的户县秦镇一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酒作坊。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兴及文武百官迎聘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讲解佛经,途经沣河,便在户县秦镇设立渡口,并用户县黄酒设宴款待,高僧鸠摩罗什对关中事酒特别钟爱,于是皇帝姚兴便一声令下,在圭峰山下修建草堂,建立译场,供高僧鸠摩罗什翻译佛经。
唐时,户县酿酒业已经非常发达,初具规模,酒坊遍地,香飘山川,时称“户县酒”。仕宦贤达,庶民百姓,四时八节,饮食聚会时都会用此佳酿。白居易诗中“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描述的就是当地农家的景致:几乎家家四季不断酒,自酿自用的场景。
粉碎酒曲
酒曲
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到户县的草堂寺进香,在太平行宫避暑时,都会用户县黄酒赐宴近臣,更使户县黄酒名声大振,誉满京兆。户县黄酒尤为文人名士所爱,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岑参等大诗人都常在户县登山临水、寻幽览胜、饮酒赋诗、书画文章,形成了特有的大唐户酒文化。
诸如,白居易在《朝归书寄元八》诗中写道:“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高度赞美了户县黄酒。杜甫在《城西陂泛舟》中曾有“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的赞美诗句,在《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中,也有“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的诗句。这里所谓“避酒难”“酒如泉”的酒就是指当时的户县黄酒。
在辛亥革命前后,曾两任户县知事的缪延福,在赠某画家为其所作大幅唐梅诗中载有“鄠酒名唐代,白甫诗中收,烹鹚煮佳酿,聊以作报酬”之句,足见户县黄酒早属佳品。
现今仍流传着“枣糕馍,担着走,吃蒸饭,喝黄酒”的儿歌,“酒是粮食精,没有不得成,酒有十个胆,喝了敢下潭(高冠瀑布)”的当地民谣,以及当地不知起于何时的每个村子每年两次最盛大、最热闹的黄酒会的习俗(分别在七月和十月举行),这一切无不例证着关中事酒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方文化特色。
户县黄酒作为民俗,已经在关中大地上流传至少几千年。关中事酒作为户县黄酒其中的一种,其酿造技艺历史渊源很深,最初有文字记载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因为古代农业技术的局限,粮食产量十分有限,而需要很多粮食酿造的酒也就显得非常金贵,因此普通老百姓唯有在红事、白事、祭祀这类重要的日子,方才舍得一品美酒。而正是这样,关中民众在对其的酿造制作上也显得非常用心。关中事酒酿造技艺的整个过程,不仅融合了华夏祖先对于生物学知识的智慧,还处处彰显着酿酒人对谷物发酵的虔诚态度。他们用无比纯粹的匠人精神来精准把握发酵的时间,力求让关中事酒中使用的粮食尽显其中芳醇。
饮酒风俗由来已久
早在周朝时,掌握了酿酒技术的人们,就将酒分为事酒、清酒和昔酒三种。其中,事酒酿造的时间最短,十天左右就可以成功;清酒则是在事酒做好后,选取最上面那一层清的酒来饮用,去掉下面浑浊的部分;昔酒的酿造最费时间,通常需要发酵一年以上,属于一种典型的浊酒。
“事酒”既是方言也是古语,通俗讲就是农村红事、白事、盖房和过节时所喝的酒。“事酒”也分三等。对不太懂事酒的人来说,新酿的酒颜色浅、清亮,味道较淡,适合小酌一杯。对于了解一点事酒的人来说,放一段时间的酒颜色深一些,酒里再带点糯米,口感浓一些。对于一些经常喝事酒的人来说,酒摆上来,看一眼就知道酒的时间长短,闻一下就知道曲是大曲还是小曲,酿酒师的水平如何。他们要喝的就是颜色深、酒里糯米多、度数高的事酒。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千古流传,其中“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的经典言论完全彰显出了其对于饮酒的热爱;诗圣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千古绝句来描写关中酒事之盛况。可见在唐代关中人就已经将饮酒和精神文化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到了现在关中地区的民众家中还是常会以酒待客,每逢大事必捧出关中事酒与大家分享,关中事酒依然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感情深,一口闷”,亲戚往来,朋友相聚,喝酒也是很平常的,但关中人喝事酒却是极其讲究的。适逢红事、白事才会以酒待客,谨遵“酒以礼成,藏礼于器”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且依照事情的大小,所选用的关中事酒也略有区别。在关中农村,“事酒”坐席需要依照辈分来安排席序,长辈尊者定要上坐,尊卑有序,坐在上席的人动了筷子、饮了酒,大家才会开席畅饮,并且敬酒亦是从上席来,酒过三巡后才可以穿席乱战,随意与人碰杯对干。如果酒桌上有人敬酒,酒到杯干的人最为受人敬重。关中人认为,喝酒就要喝尽兴,几盅事酒下肚话匣子即开,大家天上地上都能谝在一起,几杯酒碰下来彼此常有相见恨晚之意。
关中人秉着对酒的那份敬畏,践行的事酒风俗是仪式而绝非卖弄,是一种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酒文化精神,是让关中人的心与人、与事、与物充分联系的神圣仪式,而关中事酒也就成为了关中人寄情于物的典型代表。
世代传承的技艺
唯有品懂了关中事酒,方能真正融入关中人的生活,关中事酒作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让关中民众彼此的情感更有味道。喝关中事酒时的氛围是非常美好的,可以说关中事酒温暖了勤劳淳朴的关中人。在劳作之余、闲暇之际,人们来来往往、相聚相散、借酒添欢,一杯关中事酒下肚,人与人情感上的牵挂,对彼此的关怀也随着酒香入怀,转瞬之间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便豁然消散。
如今的关中事酒,因其度数低、口感好、品质佳,受到了男女老少的青睐,在关中地区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关中事酒已经脱离了原本生产生活食用的基础属性,不再局限于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而是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中酒礼相依的传统理念基础上,化身新型健康饮品,成为了关中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从封建时代开始,自酒曲复式发酵酿酒法技术成熟以后,关中事酒的制作就成为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必行之事。旧时关中事酒均为农家自酿,以备礼遇亲朋,而现在关中地区在关中事酒的制作上,大多数还是以家庭作坊的手工酿造为主,经常是农户提着自家的旧油桶来打上一桶提回去。关中事酒的制作手艺,也都是依靠祖祖辈辈手把手传承下来的,大多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一直在做酒。
关中事酒是沿用传统的酿酒设备,用精选小麦制曲,以优质糯米为原材料,再配置当归、大香、小香、花椒、肉蔻等三十多种名贵中草药材,按照轧制、拌料、踏曲、堆曲、保温、培养及排潮等既定的工序发酵制成。关中事酒之所以滋味不同,正是在于酒曲中配料的选用,其对于各类配料的用量比例、曲发酵周期、培养温度、存放湿度等都有着严苛的标准,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适时地做到“三揭三盖”。很多关中事酒的制作配方都是经过制酒师傅家族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摸索出来的家学绝技,其中原材料的配比、事酒发酵时长与发酵时的湿度控制都是秘而不宣的独家配方。
关中事酒酿造技艺走过两千多年,古遗六法,心传口授,代代相承,终成佳酿。这一方酒在浑厚的黄土地上沉淀酝酿,柔而不弱,刚而不猛,醇而不钝,如谦谦君子般温柔敦厚。这一口窖酿出了“相生相谐,互补共辉”的道,酿出了“一阴一阳,天人合一”的理,酿出了“酒神精神”般苦难而光荣的质,更酿出了从“狂热炽烈”到“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情。2016年,关中事酒酿造技艺被批准列入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酿酒传承人们也始终秉持着“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匠心,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些看似微小但从未缺席的守护,才使得这项非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关中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