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2-11-03孙华迪赵丽辉杨青瑶张传来
孙华迪 赵丽辉 杨青瑶 张传来
新乡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引言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校企双方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视角,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引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阶段相互渗透,相互指导和学习,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共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相关概念
(一)协同创新的理念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方面进行的资源调整和协作,协作、共享、融合是主要的合作方式。协同创新通过整合和共享来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院校应当设置较为稳固的校内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还应当按照学科专业的实际要求,或者根据本校实际,设有所需要的专门试验室及虚拟试验室,同时学校还可联合各企业、各科研院所等,设置各种类型的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创新示范培训基地等。本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视角,从凝练协同创新的旅游管理学科实践性教育目标,建设协同创新的旅游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协同创新的“政、产、学、研”四位为一体的有效协同机制体系、建立协同创新的实践性课程评估制度等四方面入手,探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管理学科实践性课程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在关于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中指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联合行为。校企合作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好适应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求。魏芬认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并指出了实践课程运转中所需要的相互支撑关系,同时还提出了系统的建设原则。林红梅等将以培育合格的酒店人员为目标导向,建立了实践教育制度,强调分类教育且要按层次递进,要实现能力逐步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对于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有许多概念,但较为突出的定义就是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能力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建立的很多实习基地并没有把实习生当作自己员工对待,没有认真进行培训,在工作中也没有明确责任和职能,他们并没有深层次地看待问题的本质,只是浅薄地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不稳定,并且由于培训和管理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成本,只是让实习生做基础的工作,在一些核心部门和岗位不给实习生学习和接触的机会,并且不考虑学生个人发展前景,反而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学生从学校的舒适圈走出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在与实习企业接触过程中如果体会不到人文关怀,对实习生的信心打击很大,从而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在工作中以不积极、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了事。学生若没有长期在实习企业发展的愿望,不仅是企业成本的一种损失,而且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有些企业不重视毕业生在行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与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派出企业中的骨干成员进行学习交流沟通,导致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这会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拦路虎”。
(二)课程设置不符合需求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依然存在着高校大学生供给需求不适应的矛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高校的课程没有结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培育出来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在当代高校中,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已经熟悉了原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尤其是我国本科教育阶段重理论轻技能,许多高校不能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只单纯地照本宣科,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在长久的传统教育模式之下,高校已经形成了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圈层,即使是在校企合作模式兴起的大环境下,仍然有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这使得“校企合作”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教学课程老旧,校企合作开展不频繁,课程内容得不到更新,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不足也是造成供需矛盾的原因。
(三)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实践性课程尤为重要,所以需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基地一般分成校内和校外两种。在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有些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全面,只有少量的实训室,并且出现设施不完善、设备老旧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院校对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通常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单位进行实习实践,但部分高校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生对实习基地的选择也比较单一,而且校企双方没有将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实践监督机制不健全
开展“校企合作”是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但是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校企合作模式未进行专门界定,也没有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另外,公司内部也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统一管理办法,也不能提出具体的管理工作方法,怎样对实习生进行管理、考试如何达标、明确实习的主要任务、如何实施奖励与处罚等这些方面都缺乏具体的管理工作规范,也缺乏由专业负责指导、管理、督促与考评的校企合作协同组织,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校企双方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无法统一考核和衡量实习生的工作,实习管理陷入困境。
三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重视学生价值,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的具体化目标就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需要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制定实习实践管理体系,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重视学生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例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培训周期为四年,共包括四大学习阶段,预科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操作,实践教学有助于学员累积管理行业的实践经验,并学习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卓越”理念;第一学期,夯实管理基本课程知识;第二学期,通过酒店管理学科中特定课程的教学、酒店管理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运作,帮助学员培养管理才能与领导能力,并增强处理现实问题和应变的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选修综合理论课的练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综合吸收,从而训练了学员的战略性眼光,同时通过综合选修课的练习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产业趋势。洛桑酒店管理学校的综合选修课紧随业界发展,并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变化,学生可以选择三门自己感兴趣的课来进行练习;第四学期,如果学员完成了一个学术项目 SBP、(Student Business Project)或个人论文就可以成功毕业。
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提升从业能力;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自我评估,提升城市选择、行业分析、企业甄选等方面的能力,为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如我国本土品牌开元酒店集团开展的管培生项目,实习生在企业实习锻炼后,通过一系列的考评,给予学生能够进入管理层的机会,为实习生定制合适的培训计划,跟进实习生在企业的发展成长。对实习生而言,这是企业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重视;对企业而言,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储备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这种企业发展规划促进了开元酒店集团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在企业有了归属感。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分别由辅导员、论文导师、基地导师、具有企业见习半年的旅游管理专业专职教师组成,实行“四导师制”,分别负责学生思想引导、论文写作、实习实践和实习管理。
(二)符合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应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去除课程中不符合现代行业发展状况的部分。在制定课程过程中,需要院校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工作岗位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与基地的实训内容保持一致,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把实践课程融入企业的岗位中。不仅能保证教学任务有效实施,教学效果最优化,还能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持续发展,实现学校、个人和企业三方共赢。
同时,邀请一些旅游企业家、旅游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进行授课,设置一些符合行业实际岗位的课程,以确保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企业岗位需求完美契合。以我国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学校与合作多年的五星级酒店实习单位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一起对学生进行授课,学校聘请五星级酒店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讲授特色课程、开办讲座,使学生从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另外,学校应认真研究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结合本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的专业对口方向,发现行业发展新趋势,设置新兴课程。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发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能培养一批与时俱进的行业先进人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设置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全球战略”等课程,符合其培养国际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
(三)发挥基地优势,完善合作机制体制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加强实习实践交流。在每个学期可安排专业见习,使师生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各部门职能和工作的内容,提升学生和教师的能力。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考察、培训或交流,鼓励教师在专业对口企业接受生产实践培训或为企业服务。教师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要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了解教育业界发展动向,以构建一个拥有领先的教育理念,更明确的教育目标,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实际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基地,使学生拥有真实的岗位体验,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起来。关于学生实习基地的建立,可参考当前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校的方案,学校还与国内外知名旅行公司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联合,共同建立了国内首个学生在校实践旅行社。整个旅行社系统再现了真实旅行社的业务管理与运作模式,从产品开发、落实、再到经营销售一系列流程,全是由学生自行运营完成,在旅行社中所处的岗位层次也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竞争决定的。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和真实体验能够切实培养实践技能,即使进入真实工作环境也能很快进入状态。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也建有著名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学院接待大厅里,有各种各样风格的餐厅和咖啡厅,里边的员工不是聘请的职员,全是学生在进行经营活动。学生轮流扮演店员和顾客的身份,定期对岗位进行轮换,以此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论文等教学内容放在企业进行,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和企业可共同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并逐渐将其建成实践教学的“金课”;通过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施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师生在线教学、讨论、交流等互动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可以借鉴德国皮尔马森斯职业教育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即学校与众多企业合作,注重学生实践锻炼,实践基地是由行业协会牵头,由多家企业与政府协同出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就业准备教育,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重视教学评价,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实习实践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考核。按照教学计划进度,严格执行实习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定期对实习情况进行汇报,对实习实践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实习基地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其中教务处以学校管理部门的角色担任基地推荐评审、宏观指导、检查督促、评价、验收和协调相关事宜;各有关学院作为基地的建设单位负责基地的建设、实践教育的组织管理等具体工作,并接受学校管理部门和上级相关管理单位的检查评估。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实习实践效果。在旅游监督管理与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应当贯彻全体员工参与性原则,自上而下实现全方面、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督,全人参加,相互监督,权责统一。此外,为确保公平公正地评价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际教学,将建立学校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合作单位评价等三方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健全实际教学反馈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实践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做到及时归档、分类归档、规范归档和全面归档,并接受学院管理部门和上级相关管理单位的检查评估,建立完善的量化考核机制,为下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和制度提供重要的依据。
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顺应和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了人才的培养速度,加快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如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校企协同育人将成为学校与企业岗位接轨的必然趋势。
四 结语
近些年,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凭借校企合作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模式,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行业的人才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运行模式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使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改革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经过各界共同努力加以落实,相信假以时日,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培育下,为行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