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绘就塞上兴水惠民新画卷
2022-11-02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金秋的宁夏,天高云淡,多彩丰腴。
从赶着毛驴驮水,到用手机扫码缴费,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换了新模样;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9%,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牢牢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天蓝、地绿、水美的良好生态,已经成为宁夏最亮丽的名片……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收获满满,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在塞上大地徐徐铺展。
水命脉托举起幸福生活
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曾是干旱少雨、苦瘠甲天下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为解决群众用水难题,国家先后实施了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和红寺堡扬水工程,将黄河水送上亘古荒原,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运行近20年的红寺堡扬水工程实现“脱胎换骨”。全新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取代了建设标准偏低、运行效益降低的老旧设备,工程改造后规划灌溉面积101.4万亩(1亩=1/15hm2,下同),首级泵站设计流量28m3/s。
盐环定扬黄工程,一项惠及陕、甘、宁三省(自治区)革命老区的民生工程,自1987年建设运行以来,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 “生命水脉”。更新改造泵站由12座优化合并至8座,主机组设备由101台(套)减少为53台(套),主体工程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泵站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跃居自治区前列。2020年冬灌期间,一、二泵站实现了联调联控,运行管理正在逐步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调度目标。
守护好黄河,就守护好了宁夏发展的根基、发展的未来、百姓的幸福。宁夏将黄河岁岁安澜作为底线,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两岸堤防、河道控导、城市防洪等重点项目渐次上马。筑牢“绿色长城”,坚持水土保持基本国策不动摇,带领广大群众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全区新建水平梯田45万亩,累计建成旱作“三田”660多万亩,昔日“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以龙王坝、金鸡坪为代表的乡村游,进一步夯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基础。累计超过55万名群众从中受益,增收约7.5亿元。南部水源涵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增长70.7%,实现了山绿与民富双赢。
>宁夏引黄灌区青铜峡灌区新貌
水保障夯实先行区建设基础
宁夏,依黄河而生存,因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旺。十年来,宁夏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水利各项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支撑进一步夯实。
全面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坚持把节水作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的革命性措施和根本出路。面对日益凸显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宁夏“把节水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位置”,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为先行区和美丽新宁夏建设提供水支撑。编制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通过改革农村用水制度、改造灌区水利设施、尝试水权跨行业转换等措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探索。从2017年起,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浪潮涌动宁夏黄河灌区。
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各区域、各行业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根据稀缺程度、节水潜力、工程成本等实际情况,奖罚并举促进节水增效,并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阶梯水价制度,制定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倒逼激发农民节水意识。
目前,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8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46%,盐池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过98%,中南部山区示范推广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等旱作节水技术22万亩。5个地级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50%的县(区)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区),重点用水行业90%的规模以上企业、90%的省级机关、25%的高校建成节水型单位,红寺堡、盐环定2个扬水灌区和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固原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银川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自治区检察院、科学技术厅、水利厅等6家单位成为全国水效领跑者。
>固原市原州区大型喷灌设备助力农业节水增效
>“ 互联网+城乡供水”遍布宁夏各地
>更新改造扬水工程泵站厂房
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和“两手发力”为突破口,制约水利发展的“水瓶颈”得以缓解。率先在全国实施用水权改革,农业应确(权)尽确、工业全面覆盖;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驱动闲置指标退出和用水节约;发布用水权价值基准,赋予用水权融资功能,变水资源为“水资产”;深入推进用水权交易,累计交易水量1.477亿m3、金额12.72亿元,向宁东基地累计供黄河水超20亿m3,促进了水资源高效流转,推动了水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水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美好生活从汩汩甘泉开始。
六盘山群众打开水龙头的时刻,成为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的“高光”时刻。这一刻饱含了西海固人40年的祈盼,凝结了5000多名建设者4年艰苦卓绝的建设血汗,充满了113万群众摆脱“焦渴”后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截至2021年年底,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252.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河湖面貌持续改善。4284名河湖长认真履职,全区997条(个)河湖都有了河湖长,累计巡查60余万次。组织开展“清河行动”等专项行动,全区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368个;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持续开展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国考断面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比例达85%。
现代水网体系加快建设。相继实施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银川都市圈供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互联网+城乡供水”等一批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城乡统筹、山川覆盖、南北调配、丰枯补济”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初步形成。
智慧水利赋能数字治水升级。“研究院+试验区+产业园”三位一体数字治水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率先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扎实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实施“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实现治水应用“一台统管”、治水数据“一网通联”、治水主体“一体协同”,推进水资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
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发展格局。2022年,宁夏累计开复工水利项目369项、年度水利投资已达77.5亿元,进一步完善全区供水“大动脉”和“主骨架”,打造高质量城乡供水网和灌溉保障网,有效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系统化、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增强全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水治理体系与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期。宁夏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治理、水网智慧化、管理体制机制5个层级的建设,形成南北互联、城乡一体、山川统筹、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的宁夏现代水网体系。到2035年,依托国家水网,全面建成自治区级骨干水网体系,市级、县级水网基本完善,全面增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水网智慧化水平、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水平。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十年来,宁夏水利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水、致富水、生态水滋润山川大地。
十年砥砺,征途如虹。塞上儿女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担当治水兴水时代重任,始终保持再出发的心态、冲锋者的姿态、干出来的状态,锐意进取、克难前行,在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