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2-11-02陈月美
陈月美
一、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修身立德,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创建科学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微课教学设计中要凸显学科的核心素养,促使初中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微课的含义以及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微课简而言之就是微课视频,是一种集合了音视频和图片以及文本的教学形式,一般微课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其主要呈现了碎片化的教学内容。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能够突出教学中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微课的应用比较灵活,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另外,还能通过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和课后学习,以此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的知识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可以拓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范围。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观念和思想,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单纯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通过微课拓展教学内容,将其与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化的内容相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其次,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很难体现这一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这就减弱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作用,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所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程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主动地践行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最后,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思想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只重视理论讲解,缺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水平较低。所以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健全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积极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
三、 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确定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能够凸显核心素养内容的知识点,开发出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微课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践行相关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地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学科自学能力以及探究技能等,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育人价值。
首先,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确定微课的开发原则,使得微课内容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人文性,并有效地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悄悄变化的我们”。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微课内容,通过十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的身体以及心理变化,启发学生的自我了解和探索意识。作为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加强,但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所以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通过设计课堂中的微课教学内容以及课后拓展性微课,培养学生的自驱力,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进而提高学生对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微课内容要体现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建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为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其次,微课的设计内容要以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呈现。微课的内容要丰富,充分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心理教育等进行全面地讲解。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微课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地挖掘教材知识点,与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紧密的联系。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涉及我国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设计“生活需要法律”的微课内容时,教师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假设没有法律的约束,人们的生活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根据这样的假设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生活将是一塌糊涂。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动画功能展示假设没有法律约束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之后用视频来展示在法律约束下人们生活井然有序的场景。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将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冲击,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引发学生对生活和法律之间联系的思考。最后难度升级,为学生讲解法律的内容和概念等知识。这种螺旋上升的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微课教学内容,加深学习印象。将教材中的法律用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展示,将复杂的知识变得形象而直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和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最后,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微课内容,将其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比如: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我与集体共成长”为例,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就要凸显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用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师在微课中也要引入团结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最终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型人才。
四、 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微课教学的运用探究
(一)利用微课创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内容和形式过于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利用微课来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提供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的创建主要是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活动情境。教师利用微课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活跃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情绪的管理”为例。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师利用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展示人们生活中不同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展示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不同情绪反应,以及最后不同的结果,以此让学生意识到积极的情绪是正向结果的导向。对不同情绪的理解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利用微课创建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并体会情绪的变化,提高学生对不同情绪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让学生对情绪有一个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情绪,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而不是单纯为了使用技术而开展微课教学,这样就失去了微课的意义。
(二)微课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塑造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观念,促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位知法守法且具有高尚个人品质的社会公民。将微课和案例法进行结合,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案例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通过微课中的案例受到启发,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获得思想的升华。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生活需要法律”为例。教师利用微课来展示实际案例,展示车辆在马路上井然有序地行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交通法,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行驶,马路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境?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说马路上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每辆车都寸步难行。之后教师将没有法律约束的动画场景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在进行第二课时“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学时,教师用微课播放马路上直行的车辆与一辆右转弯的车辆发生了碰撞,那么责任是由谁来承担呢?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还可以鼓励学生查找相关的法律资料来确定事故责任方。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法律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在微课中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班级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三)利用微课简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中,过于繁杂的教学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那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用微课模式,可以有效地简化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专注力,为学生的实践以及自主学习留足时间和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开展“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教学时,教学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内涵。那么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进行各种知识的灌输,因为课堂教学环节较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率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其中设计课前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在微课的带领下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重难点知识利用微课进行讲解,从而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课堂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设计课后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利用微课创建清晰明了的教学环节,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等实践性的学习提供基础条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利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
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初中设立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师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内容以考试内容为依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局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并未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丰富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开展“情绪的管理”教学时,其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不同的情绪,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心态,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优秀的教学案例,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利用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拓展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并学习情绪管理。那么学会管理自我情绪对学生个人而言有什么益处呢?为了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拓展教学内容,以如何认识不同的情绪,懂得换位思考,并做到与人为善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微课来展示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人物的情绪变化,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对方,或者在班级中进行实际的演练,学生在体会不同情绪的时候,了解不同的情绪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拓展教学内容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带领学生进行微课设计,促使学生的德行兼修
新课改中提出在学科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感受和体验。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微课的制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同时还要有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良好的资料搜集和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微课,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比如:七年级的下学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期微课视频。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到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中,并区分小群体和小团体。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网络中寻找合适的视频资料,或者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脚本,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拍摄。在微课的制作中,学生对重难点知识会进行探讨,从而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进行微课制作的时候,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需要认真地观察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便于今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纠正问题探讨的方向,避免出现跑题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合作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学生调整自我节奏融入集体旋律的过程,教师要将教材知识与微课进行有效的融合,拓展教学形式和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五、 结语
总之,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凸显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微课教学与学科的核心素养相结合,需要教师深入地理解微课的优势,提炼教材中与核心素养有关的知识,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提供便利,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