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研究
2022-11-02陈园
陈 园
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存在着作业量大、重复性高、缺乏深度思考的普遍性问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降低。伴随新课标的落实,作业设计的重要价值再次被重新提起,也对一线教师们提出了作业设计的新要求。教师必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规避当前数学作业设计中的问题,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在关注小学生“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让学生远离重复性、机械性的习题训练模式,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一、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剖析
传统数学作业以书面练习为主,且有着量大的特点,这让很多学生深陷题海战术。学生的练习经常出现同一类题目出现多次,但是引导总结方法、举一反三的练习却较为少见。由此可见,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大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作业设计较为单一。课后练习题或练习册、试卷等已成为学生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教师设计的练习较少有探究类、合作类的实践题目,忽视了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多半自己独立完成,缺少合作探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的布置更侧重于考试内容,缺乏实践、探究。单一的作业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二,作业设计缺乏趣味性。众所周知,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很难长时间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而数学作业一般以较为抽象、数学化的形式呈现,较少与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相结合,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形式不够新颖,较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其三,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一般说来,教师会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作业,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其结果是学困生原地踏步、优等生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一些创新性、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在学有余力之余不断提高。相反,对学困生,作业设计要夯实基础,适当降低难度,并时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 作业属性及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思路和原则
(一)作业属性
作业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应用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得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和方法。
作业的类别有很多,从其属性出发,作业可分为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复习作业等种类。预习作业,目的在于让学生提前预习接下来课堂上要讲的知识内容。通常,预习作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们在整个自我学习过程中清楚把握重难点,将存在疑惑的地方做标记,之后在课堂上提出讨论。这一过程形成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但预习作业存在覆盖面不高,教师难以判断学生的完成情况等问题。
课堂作业一般是在课堂内教师要求完成的练习,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一定巩固、深化作用。教师会统一讲解作业内容,其优势在于学生的共同参与,这对他们及时解决疑惑,提升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课堂作业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在数量上面有所欠缺。
课后作业形式较为常见,一般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形式主要是校本作业或者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份好的课后作业设计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作业形式。
(二)设计思路
1. 作业与教学目标一致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坚持作业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的原则,让作业既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辅助,也能确保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及时性。所以,教师应尽量考虑知识间的前后衔接,全面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难度出发,高度匹配教学目标,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剔除重复、机械的训练,以精而少的作业,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学习质量。
2. 兼顾层次性与趣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考虑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在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上都应该具备层次性。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教师要充分考虑差别,设置分层作业,并兼顾趣味性,更好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适度之余探索多样性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数学作业设计必须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重复性较高的作业。在作业的内容方面,作业设计还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传统的纸质书面作业占据时间较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增加游戏类、实践类、探究类等作业形式,不断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让他们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充分体现育人价值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作业是数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充分体现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渗透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此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出路
(一)及时训练,当堂解决,提质增效
为预留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们往往会压缩课堂练习时间,留于课后布置。但如此一来,课后习题难免会和试卷、练习册中的题目重复,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作业量。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充分备习题的基础上将部分习题前置,当堂消化。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因此,当堂练习的设计以及讲解要被教师重视,这是及时巩固、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课堂上保证一定的计算量,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当堂完成:(1)0.86×7,(2)3.3×16,(3)12.8×42,(4)0.19×40。当堂的练习,有助于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前两道题正确率较高,后两道题目正确率相对较低。教师和学生及时分析错因,及时对症下药,再以学生说理、小组交流等形式分享,当堂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练习,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掌握了“小数乘整数”计算的基本技能。总之,当堂训练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针对课程中的重点或难点出题,让学生们及时完成并及时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提高学习能力。
(二)趣味作业,快乐牵引,寓学于趣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必须要秉持少而精的原则,合理把握质与量之间的关系。对小学生而言,在作业中融入趣味性元素,让作业既好玩又有趣,才能提升他们的作业兴趣。正是因为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沉闷性、统一性,很多学生对作业都是抗拒的。为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必须要兼顾趣味性,让作业更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这样一来,寓学于趣,学生们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快乐,这对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极其关键。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的教学后,笔者将单纯的加法练习题转化成了数形结合的趣味性题目。例如将计算16+8、24+8、32+8等转换成:巷子里现在有5盏灯,且每盏灯之间的距离为8米,请问巷子有多长?根据题意:巷子中共有6盏灯,每盏灯之间间隔8米,6盏灯,共有5个间隔,应该是8+8+8+8+8=40(米)。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5个8的相加难度不算大,而且很多学生可以口算得出。但对题目的理解才是关键,很多学生无法想象出6盏灯之间的距离。这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让孩子自己安置灯具,以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把6盏灯摆放好。过程中,学生跃跃欲试,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兴趣很浓。由此可见,对学生们来说,传统的作业形式、内容都较为单一,通过优化作业的形式,能提升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完成兴趣。
(三)实践作业,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1. 游戏类作业,激发学生作业潜能
游戏类作业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作业形式。它迎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设计游戏类作业,让学生们主动完成。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在课下调查,将喜欢跳绳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喜欢丢沙包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再将喜欢打羽毛球的同学名字也写在黑板上。之后,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让他们用呼啦圈套住喜欢不同运动形式的同学。接下来,发现有的学生身上有三个呼啦圈。显而易见,集合出现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们既了解了集合的概念,也掌握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在学中乐、乐中学的道理。
2. 应用式作业,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知识学习的最终归宿是要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如果学生仅仅会运用数学所学解答数学题目,则失去了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此需求设计一些实践类、应用类的作业,鼓励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教学后,笔者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购物卡,上面写着各类商品的名称、购买数量,要求他们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你支付的钱以及找回的钱、购物时间与地点,让学生们在父母陪同下,带着卡片去购买一样商品并由父母监督学生填写。这样,每个学生会思考自己买的东西并认真观察商品的价格,确定购买数量,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这类作业形式大大帮助学生们了解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 生活式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生活类作业也是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形式。生活与数学之间本就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也可以尝试设计一些生活类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动力,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后,笔者设计了生活类的数学作业,即要求学生扮演设计师,设计新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房间内的布局,提问:(1)如果只装修房间的地面,如何设计装修方案?(2)如何计算房间的长、宽?(3)如何计算面积?(4)如果知道装修材料价格后,能否预估房间装修总共需要多少钱?在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们会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并围绕实际情况讨论装修方案。如此一来,也提高了学生们作业完成的兴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4. 收集式作业,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也成为创新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类的题目,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之余丰富数学作业内容。比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后,笔者让学生们在课下收集花草、叶子等,并让他们自行设计出一套自己喜欢的轴对称贴画。在《统计》教学后,笔者也要求他们回家观察并记录小区一周的气温情况和空气质量。学生们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并仔细地对比、汇总和分析、体会,思考如何得到平均气温、如何维持空气质量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作业形式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收集式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也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很好载体。
5. 口述式作业,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口述式作业是让学生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做对比的有效验证。鼓励学生思考、表达和交流,有效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后,布置了口述式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如椅子的高度、茶几的宽度、门的高度等。之后,在课堂上说出自己测量了哪些物体、是如何测量的、用到了哪些工具等。在《秒的认识》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感受唱一首歌需要多少秒,洗脸刷牙需要多少秒,然后在次日的课堂上,让他们以口述形式分享自己做了哪些事、花了多长时间。这一作业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这类作业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6. 探究式作业,优化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究,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学生在能自主探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知识可以掌握得更深刻。所以,教师要设计探究类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前设计“折、剪、拼、画”等探究性作业,学生将几种图形进行转化,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如此,课堂上学生理解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尝试“折、剪、拼、画”,学会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一些图形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学起来也较为轻松快乐,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分层作业,有效布置,一视同仁
分层作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渗透分层理念,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鼓励学生优先完成基础类、中等类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拓展类和创新性作业来做。这样的作业方式显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也能让他们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提高自身的数学作业能力。换言之,分层作业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解,让他们完成从概念理解、公式运用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圆的知识》为例,作业可以分为基础型、中等型与拓展型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型以圆直径、半径、面积、周长间的关系为主,设置概念理解题;而中等型作业主要是公式的简单应用;拓展性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同情景设置中找出有用信息,加以分析再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挑选作业,一视同仁,鼓励进步和提升,这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当下作业布置应遵循的重要理念。
(五)错题整理,总结反思,不断提高
作业设计不要求一味地求新求变。因为学生们在练习时常常会出现同一题目多次做错的情况,所以,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整理错题,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厘清知识本质,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具体来说,学生们可以摘录单元错题,总结错误之处,以培养整理错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每个学生先将错题摘抄到错题本,总结反思错误,要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及时修改。以一周或一单元的为期限,定时分析自己的错题,对错题分门别类,以期从中厘清知识本质。教师也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学生易错知识点进行整理,统一分析,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总之,整理错题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部分,错题更容易让学生查漏补缺,重点分析和掌握数学知识,避免再次犯错。
(六)课后服务,个性活动,迎合需求
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数学教师而言,课后服务可以大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教师可以教材为主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教室之外的课堂多么有趣。例如,结合《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举办了“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兴趣,既能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和创新的品质,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交流表达,不仅在购物过程中深刻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素养。
另外,结合图形教学组织了“趣味拼图:我眼中的图形”活动,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学生的作品中有漂亮的房子、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汽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亦能培养他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总而言之,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设计个性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收获之余感受数学奥妙。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根据小学生的学情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高质量、典型性、综合性题目。在巩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实现教学和作业布置的目标。更关键的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作业的设计和安排,遵循一致性、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的设计思路,探索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增加他们做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课上更乐学、更善学、更活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