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2-11-02陈静,周莉
陈 静,周 莉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5)
1 世界茶产业和中国茶产业的世纪历程
奠基期(1949年—1957年):我国茶叶产品生产、流通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茶叶产品生产已经开始了初步性的机械化,茶叶国际标准化和样品的研发生产也已经开始重新进行了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茶业转型升级尝试;第一第二第三动荡期(1958年—1970年):敏感时期,又再次重新兴起,这让刚刚重新开始起步、正在逐渐恢复苏醒的整个中国茶园和茶叶生产行业再次彻底堕入了低迷动荡期的时期,茶叶行业种植土地产量再次大幅锐减。第一第二第三黄金期(1971年—1990年):其中,1978年这个时期已经是个中国茶业发展的分水岭,农业土地改革,茶园大部分园区的种植土地到户,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当地茶叶农民的自主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中国茶业市场转型第一涅槃期(1991年—2000年):我国茶叶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分化转为卖方转向茶叶买方市场,出口茶叶制茶生产市场难以完全彻底放开,出口茶叶制茶生产企业不断出现恶性竞争、自相残杀的局面,国际茶叶市场信誉大幅度的下滑,削弱了我国茶业对其出口产品创汇率的竞争能力。第二第一第三黄金期(2001年至今):我国茶园茶叶产量和出口茶叶产品出口量屡屡再创新高,茶园茶叶种植土地面积不断大幅度增加。
1.1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晚清之前,中国茶产业保持着稳步增长,无论是产量还是出口量都稳居世界首位。随着东南亚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茶树后,中国茶的国际地位受到威胁。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直到上世纪前期,中国国力不断衰退,战事连连,茶叶生产和贸易遭受重创。产量和出口量被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尼等多个国家赶超。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茶行业更是满目苍夷。当时中国的茶园面积只有232万亩,年产量4.1万吨,出口量0.99万吨,在国际茶叶市场的份额简直微不足道。1949年11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茶业公司注册设立“中国茶叶公司”,这是新中国茶业公司正式成立九年后首家由我共产党中央农委专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的,也是一家大型全国性的具有特色茶叶专业精品的茶叶生产总公司,其集全国特色专业茶叶类农产品开发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文化产业教育宣传推广于一体,承担着复兴中国茶产业的重任。茶叶更有着特殊的政治价值,是出口创汇和国际交流重要的手段之一。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促使建国初期的茶产业飞速发展。
1.2 开山种茶,奠定万亩茶园
虽然随后迎来的是十年的动荡,茶产业畸形发展,茶文化停滞不前。但是,现在的万亩高山茶园,也可能得益于那个历史时代。比如我国今天的很多万亩茶园都可能是当年上山下乡的茶农知青们遗留下来的,很多之前荒废的茶山也重新得到开垦。中国的茶园面积不断增长,从建国初期的232万亩,直到2018年,已达4395.6万亩,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60%。
1.3 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探索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就梦想着实现机械化和工业化大生产。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中,茶叶机械化生产也是重要的改革对象。然而,机械制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获得显著成果。
建国以后,1952年至1957年,压资机装订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次获得企业大力推广。所谓“压资订机”,即由政府拨资金,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城市以仿制为主地制作出一大批初、精制茶叶机械,并用这些机械筹建一批机械化生产的茶厂。中国还首次成功推出了茶叶拼装数字号码茶,茶叶基本初步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和茶叶标准化。虽然后来发展遇到诸多波折,但名优茶叶生产机械化和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已经不可逆转。一直到今天,我国名优茶叶生产机械工业已有上百个生产品种,300多个生产型号,覆盖各类名优茶叶加工产品的各个工艺加工生产流程,大宗大叶茶已基本全面实现茶叶机械化加工生产,名优茶叶的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也已高达80%以上。机械化生产是产量和产值提升的保证。2018年我国茶叶总产量已达261.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45%。然而出口量仍次于肯尼亚,标准化的进程也在继续加快。
1.4 从"国之重器"到"民之饮品"
中国茶叶自唐代以来长达千年的榷茶专卖制度,在建国后仍在延用。“保证边销,积极扩大出口,适当增加内销”是当时的基本原则。因为边疆外销出口茶不仅牵系着边疆稳定,外贸以及茶文化事业也关系着出口创汇,茶叶等农副产和土特产品也是新中国早期茶叶出口创汇的主要经济依托。在富余的出口情况下,尽量多余地保留一部分外销茶叶可以满足国内茶叶市场的出口需求。企业寄托在外销茶叶上的政治经济使命,开始逐渐转换茶作为企业经济管理职能,茶叶从“国之重器”逐渐演变而成为“民之饮品”。这个统管政策的正式出台,终止了已经延续千年的中国茶叶出口专卖管理制度,一个新的中国茶产业发展时代正式来临。政策放开以后,茶产业发展体系逐步走向均衡多元化健康发展,企业营销变得重要起来,随之诞生了多种新的营销模式,也催生了众多以创新为主导的茶叶企业和茶叶品牌。茶产业逐步实现“平民化”,有了更开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平台。
2 科技创新对茶产业发展的贡献
2.1 害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成功和推广
基于蛾性害虫载体释放的合成性蛾害信息素的人工化学分子结构,人工合成性蛾害信息素应用于茶叶迷向虫害防治,可大大减少人工化学农药的合理用量,达到同时防治蛾性害虫和同时保护环境的双重防治目的。日本对我国茶小叶和卷叶蛾性虫害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17年的多种跨学科技术协同应用研究,在80年代开始进入初步商品化应用阶段,并在位于日本的我国茶叶加工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防治效果明显优于人工化学农药,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巨大生态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茶卷叶蛾、茶细蛾、油桐蛾和尺蠖等多种蛾类害虫的繁殖性质和信息素也已获得成功。这项技术研究的成功和广泛推广应用是我国有害生物繁殖无害化工程防治的重要典范。
2.2 绿茶加工机械的创新
珠茶整体外形圆紧,色泽绿润,是目前为止我国最为传统的生产加工出口白色珍珠叶的茶类,远销北非和欧洲等20多个发达国家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其珠茶整体外形浑圆似一颗白色珍珠,因此用其生产工艺加工珠茶操作工艺独特,长期用我国传统珠茶手工炒制工艺进行炒制,耗时费力,生产工艺操作效率低下。浙江省嵊县(今浙江省嵊州市)刘传进先生大约在1968年前成功创制了一台我国珠茶传统手工工艺炒制机和烘干机,结构简单,性能优良,每锅炒的珠茶平均可用一只手大火炒30千克—35千克,6小时—8小时左右即可炒制完成,工效提高15倍—20倍。其产品质量好,颗颗似珠,卖价平均价格可长期持续提高10%以上,解决了该厂在茶炒制生产上的一大关键技术难题。龙井茶产品是当时迄今我国目前批发销售量最大的多种茶叶叶类名优茶之一,名扬国内外。但是长期以来该厂制茶主要依赖手工炒制工艺,严重影响了该厂制茶产品的批发销售市场规模化和该茶生产工艺规范化。20世纪80年代在安徽名优红叶茶区基地开始加工研制,90年代经浙江名优茶区采用改进技术研制后形成多种凹槽式名优扁叶炒茶手工工艺炒制机、名优红叶炒茶理条机等多种不同茶叶叶类名优优质茶叶的多种炒制工艺加工生产机械,逐步促进当时我国多种茶叶茶类名优茶叶的炒制加工生产的快速发展,并走向世上多种采用现代机械手工工艺炒茶机制茶的先进行列,对促进当时我国多种茶叶茶类名优茶的炒制生产逐步发展和技术进步达到起重要技术推动力的作用。
2.3 罐装茶饮料的兴起
茶饮料的快速经济发展增长周期也开始于美国(1979年)和日本(1981年),生产量从1984年的500万罐到2002年的4.4亿罐,增加了近100倍。同时现在我国台湾省的多个特色品牌茶饮料的市场年销售额也由1987年的5.0亿元以上新台币迅速成长增加到2002年的86亿元以上新台币,增加了高达16倍。我国生产绿叶菊花茶饮料从1997年已经开始快速起步(20万吨),每年都在持续快速增长,到2009年已经发展到达800万吨,目前饮料市场需求还有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每年大陆茶叶原料深加工等农产品在中国期间使大陆约每年有100亿元增加产值,罐装大叶茶饮料的快速兴起也促使大陆茶叶的增加产值每年有明显幅度增加。茶饮料以不到6%的中、低档原料创造了近50%的茶叶产值。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罐装的奶茶饮料市场预期还是将会继续有迅猛的快速增长趋势。
3 影响中国中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六个重要战略性重大问题
3.1 茶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国春季茶产业发展呈现全年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0-2009年,茶叶平均产量从68.33万吨增至135.9万吨,增加98.9%,平均年快速增长10.99%;春季茶园种植面积从108.9万公顷每年增至184.9万公顷每年增加69.8%,平均年成长增7.76%。另外根据联合国粮农国际组织2009年的经济统计资料,中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为0.69千克,13亿以上人口的总体年消费量预计为85.8万吨,加上30万吨茶叶出口,总量预计为115.8万吨。当年我国2009年的春季茶园种植面积预计为184.9万公顷,如按年产量增5%计,2012年的春季茶园种植面积总量预计将增为216万公顷。春季茶叶的年产量比例如按平均年产量增6%计,那么到2012年3月我国的春季茶叶总年产量将首次达到171.5万吨。对于我国当年茶叶的内产外销量比例,如按照江苏祝市完成2009年的经济预测模型,再如果加上茶叶出口量,在2012年将会在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情况下出口。必须特别强调指出,上述行业统计数据完全都可能是保守的行业统计数字,如2000年—2008年每月平均我国茶叶的年产量相比较上年平均增长率这个估计数仅为9.08%。从2005年以来,我国西部部分省份地区已经初步发展了相当大的地区大叶园和茶园农业种植发展面积,这些地区部分大叶茶园种植发展初期到2012年均已经正式进入我国茶叶行业盛产期,而且如果茶叶年产量能够继续不断增加,这个统计数字也极有可能会出现继续增加大于6%这个非常不可信的估计数,茶叶行业生产原料市场供大于求将会变成一个不可避免的一个客观事实。
3.2 茶叶产品结构和多样化问题
我国悠久的古代茶叶主要工业生产品类发展消费历史也促使其先后创造了六大主要生产茶类和丰富多彩的古代茶叶工业生产消费品种。这对于有效应对国内外古代茶叶生产消费市场发展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市场的激烈复杂竞争,以及努力维持当前时期我国古代大叶加工茶产业的健康生长可持续发展等都起着重要性的指导协调作用。从茶叶加工产业的健康生长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来看,应该积极大力提倡我国茶叶工业产品种类发展多样化。绿茶的生产量将占总量的75%以上。红茶在我国一度出口量达到10万吨,国内的消费量有一定潜力,可以适当扩大生产量。此外,乌龙茶和黑茶的生产量随着近年来消费者需求的高涨也可加大生产量。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既要保持和优化利用我国传统花茶产品的消费习惯性,也要适应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使得花茶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运用新的现代食品工业的工理念和食品加工艺技术也可创造开发出更多为我国消费者广泛喜爱的新型茶产品。当前,已经开发出现了各种具有传统绿茶粉红色泽的黄绿乌龙茶,其具有各种天然茶叶花香的黄绿红茶和白色绿茶,改变了传统的具有黄色和红汤色的茶叶花茶,生产开发出具有绿汤和红白花的新型茶叶花茶。早期我国茶叶饮料深加工中的产品仅仅是局限于利用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加工产品。随着现代医学中药研究的进一步不断深入,掌握了各种种类茶叶中活性化学成分在现代人体血液中的新陈代谢、归宿和生理运转,对各种活性化学成分加工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专业化。因此在我国茶叶饮料深加工中的产品同样仍然需要不断创新。此外,茶饮料产品是近十年多以来我国茶叶深加工的重点产品之一,消费量明显有所增加。
4 结语
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严重污染恶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茶产业道路才真正成为当前我国现代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的和策略性的选择。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我国绿茶茶的生产工艺和茶技术,改进绿茶经营和管理体制,创立能够打造有更多影响的中国绿茶产业品牌,使当前我国现代茶产业的的发展前景能不断的可持续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延续下去。随着当前我国现代茶产业的发展走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茶道路和茶策略的不断深入有效进行,不仅自然环境中的条件能够得到极大的的改善,茶产品的的市场需求也将会随之能及时的得到充分合理满足,生产工艺经营管理效率、产品销售经营利润也将会随之能够得到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