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历史

2022-11-01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准格尔旗沟壑区水土保持

王 静

(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010070, 呼和浩特)

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历史悠久,当今中国及世界上有关水土保持的理论和技术,多为中国历史上成就的延续和发展[1]。中国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和人民贫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技术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最先开始水土流失调查和治理的区域,其研究对全国水土保持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农牧交错带,多年平均侵蚀模数5 000~1.88万t/km2,每年入黄泥沙1.8亿t,水土流失严重。然而,目前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山西[3-4]和陕西[5-6]等地,缺乏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相同地貌下,社会经济差异较大的区域,水土保持技术是否存在差异,更是鲜有研究。因此亟需对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笔者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为视角,研究近70年来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旨为中国水土保持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同时也为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借鉴和指导。

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

1.1 水土保持

世界水土保持研究,最初是为飞砂及河川泛滥危害所引起[7]。“水土保持”一词来源于美国,原名为“土壤保持”或“保土”。1929年美国联邦政府,研究土壤冲刷问题,防止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开始进行防冲运动。在1935年4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水土保持法,规定农业部设立水土保持局负责水土保持事宜。土壤保持或保土引入中国后受到水利和森林方面专家的欢迎,为解释其工作的意义,将“保土”2字改为“水土保持”[8]。1940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召开防止土壤侵蚀的科学研究会上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一词,水土保持开始成为专业术语[9]。

20世纪40年代,水土保持定义的核心词汇是储蓄水分,保持土壤,防止冲刷,增加农作物生产,避免灾害发生。20世纪50—70年代,水土保持的研究对象多为丘陵和山区,增加了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目的,表明水土保持不单单是增加农地产量,还开始重视林、副、渔各项生产。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水土保持定义中明显增加预防水土流失,而非单纯的防止或治理。

水土保持的概念由初期的土壤保持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土壤保持和水的保持,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其内涵不只是保护,还包括改良、合理利用与预防。

1.2 水土保持办法、措施和技术

中国水土保持技术有3种表述:水土保持办法(水土保持方法)、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技术。

20世纪30—50年代中期使用“水土保持办法(水土保持方法)”一词,其主要来源:一是通过专家野外勘察、测量和调查所得的当时现存保持水土的办法[10-11];二是水土保持实验站和当地实际实施水土保持方法[12];三是通过翻译外文书籍,整理其实施的水土保持办法[13]。

图1 研究区土壤侵蚀分布Fig.1 Soil eros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20世纪50年代后期—70年代使用“水土保持措施”一词,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并进行推广和应用。当时研究区所属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有4类:农牧业技术改良措施、农业改良土壤措施、森林改良土壤措施、水利改良土壤措施[14]。

20世纪80年代至今使用“水土保持技术”一词,随着SD 238-19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GB/T 1645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的颁布和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更加规范和具体。

水土保持技术一词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期用水土保持办法或方法表述,只是单独介绍某种保持水土的方法;中期随着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在不同地区实验和推广,形成较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水土保持技术趋于标准化。笔者为与历史时期更好的贴合,“水土保持技术”一词采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习惯。

2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依据内蒙古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15],确定内蒙古黄土丘陵区为准格尔—清水河黄土丘陵(E 110°05′~112°07′,N 39°16′~40°20′)。研究区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植被低矮稀疏,土质疏松,导致土壤侵蚀严重[16-17]。研究区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主要为强度以上(图1)。

清水河县和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自然地貌相似。在20世纪80年代前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到2019年清水河县刚退出贫困县序列,而与之隔河相望的准格尔旗已位于中国百强县排名的第32位,GDP实现820.1亿元,是清水河县的14倍。准格尔旗在2011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相似的自然地貌,社会经济发展悬殊,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内蒙古档案馆、准格尔旗档案馆、清水河县档案馆收集一手历史档案,作为客观再现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历史的翔实资料。通过对档案整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水土保持技术特征,再进行实地调研,补充当时水土保持技术实施历史,为了解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4 水土保持工作和技术发展特征

通过重现不同历史时期水土保持技术和相关事件,揭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特征。综合来看,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分为5个阶段。

4.1 多项水土保持技术广泛应用阶段(1956—1962年)

1956—1962年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经历了萌芽(1956—1957年)—发展(1958—1960年)—低谷(1961—1962年)3个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在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工作局”,正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8]。1956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将准格尔旗和清水河县列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旗(县),同时成立了县级水利、水土保持和山区建设委员会[19]。1957年内蒙水利厅水土保持工作局制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20-21],明确了19项水土保持技术的类型和定义:1)农牧业措施(梯田、地边埂、等高埂、封沟埂、水簸萁、种草、牧场改良和改良耕作);2)林业措施(造林、封山育林和果园);3)水利措施(谷坊、淤地坝、沟壑土坝、沟头防护、旱井、蓄水池、鱼鳞坑和引洪漫地)。

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山区建设和水土保持委员会”[22]。1960年内蒙古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编著《水土保持技术画册》[23],明确19项水土保持技术的基本方法和规格。但从1961年起,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1962年研究区水土保持的历史资料突然减少。

4.2 水土保持技术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阶段(1963—1978年)

1963—1978年内蒙古水土保持工作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经历缓慢复苏(1963—1965年)—“文化大革命”影响(1966—1972年)—水利水土保持工作恢复(1973—1978年)的曲折缓慢发展。从1963年开始,研究区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规划[24-25],1964年成立水土保持专业队和水土保持委员会[26-27],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1966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水土保持资料很少。1973年开始恢复水土保持工作,但这一时期水土保持和水利合并统称水利水保[28]。虽然恢复了水土保持工作,但明显削弱对其重视程度。

这一阶段,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只有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4个类型[29]。与上一阶段相比,水土保持技术类型由19种急剧锐减为4种,但开始关注水土保持技术的效益、效率和使用寿命等质量问题。

4.3 应用水土保持技术综合治理小流域阶段(1979—1985年)

1979—1985年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成立独立办公机构——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30],建立小流域治理实施办法。1980—1985年研究区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试验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31]。通过科研项目推动水土保持技术发展,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的模式,观测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坡度、坡长、土壤、植被、雨量等),探讨土壤侵蚀机理和小流域治理的技术效益[15,32]。研究区新增水力冲填筑坝和机械修梯田技术,并解决了栽培和育苗的技术难题[33]。当时皇甫川水土保持科研项目开展现场和针叶树种育苗试验(图2)。

图2 皇甫川水土保持科研项目开展现场和针叶树种育苗试验Fig.2 Construction site of Huangfuchu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nd coniferous tree seedling cultivation experiment

相比上一阶段,1979—1985年水土保持技术趋于综合,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应用林草和小型水利工程技术治理。同时,水土保持技术的设计考虑了防洪、产量和成活率等现实问题,更重视预防水土流失,扭转了过去只重治理,而轻预防的治理现象。

4.4 水土保持技术以治沟骨干坝为主阶段(1986—1996年)

1986—1996年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研究区每年实施的治沟骨干坝工程数量占内蒙古总项目的60%以上[34]。准格尔旗常用水坠坝技术筑骨干坝,而清水河县为碾压土坝。

此时,研究区成立水土保持监督局,开始关注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35]。这一时期,研究区技术按国家标准执行。与SD 238-19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相比, GB/T 1645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有2点改进:1)将以往使用的“措施”一词改为“技术”;2)技术针对具体地貌特征,由以前的3类改成坡耕地治理技术、荒地治理技术、沟壑治理技术、小型蓄排引水工程、风沙治理技术和崩岗治理技术6类。

4.5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全面发展水土保持技术阶段(1997年至今)

1997年开始,国家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升了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加强了对水土保持的监督执法、动态监测和宣传工作。2000年研究区开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按照SL 336—2006《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行全面监理。2005年准格尔旗成立水保监测站[36]。2011年9月29日,水利部以水保[2011]507号文件正式命名准格尔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

根据2011年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结果:准格尔旗基本农田建设和水土保持林的面积分别为2.45万和24.66万hm2,分别是清水河县的4.33和3.11倍。准格尔旗经济林、种草和封禁治理面积分别为6 514、3.40万和2.77万hm2,分别是清水河县的1.81、4.75和4.57倍。准格尔旗淤地坝共有778座,淤地面积18 hm2,分别是清水河县5.91和2.90倍。准格尔旗各类水保技术治理面积均显著高于清水河县。

2008年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土保持司共同修订GB/T 1654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与GB/T 1645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相比,不仅更新了水土保持技术在设计和实施的标准,而且制定了各项技术的施工质量检验评定工程方法和标准,提高了水土保持技术的质量要求。

5 水土保持技术发展趋势

依据上述5个阶段水土保持技术特征,可看出近70年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趋势。

5.1 螺旋式上升的曲折过程

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水土保持技术从尝试实施不同的单个技术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到重点技术逐个突破,最终达到高质量综合技术的螺旋上升式发展过程。根据表1可知:1956—1962年以多项水土保持技术广泛发展为主,同时实施19项水土保持技术。在短短的7年时间,水土保持工作经历了曲折变化,从1956年开始到1958年到达峰值再到1961年紧缩。

表1 研究区近70年水土保持技术发展

1963—1978年水土保持技术锐减为4类,且技术分割,侧重农田水利技术。这一时期水保工作总体处于低迷状态,1963年水保工作开始复苏,随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直到1973年水利水保工作才缓慢恢复。

1979—1985年水土保持技术以林草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林草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治理彻底改变过去重治理轻管护,忽视预防的错误倾向,水保工作迅速发展。

1986—1996年水土保持技术以实施治沟骨干工程为主,这一阶段水土保持技术处于分割状态,以建设骨干坝为主,但水土保持工作整体处于平稳上升阶段。

1997年至今,研究区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包括工程和植被技术。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又一次回归到综合应用阶段,同时水保工作进入了高标准和高质量的新征程。

5.2 从地方规定到行业标准再到国家标准的阶梯式进步

1956—1962年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主要以1958年和1960年内蒙水利厅水土保持工作局编写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技术画册》以及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综合勘测设计队编写的《内蒙古自治区丘陵水土保持经济林区典型设计》为参考。当时国家没有统一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主要以当地自创和借鉴其他区域的水土保持技术为主。

1963—1978年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主要以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水利局编写的《水土保持丛书之一水平梯田》《水土保持丛书之二草木栖》《水土保持丛书之三柠条》为参考。这一阶段水土保持技术增加了规划、施工、作用、布设方法等具体描述。

1979—1985年研究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水土保持技术通过科研项目确定实施和布设方法,但没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1986—1996年间颁布了2套水土保持技术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发布的SD 238-19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这是中国第一套水土保持技术标准,标志着中国从最初的地方水保技术,迈入成熟的行业技术体系;2)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T 1645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全部取代上一版的行业标准,这是中国第一套水土保持技术的国家级标准,相对于行标,新增大量技术内容、技术示意图、机械工具的配套使用,同时注重水保技术的经济效益等。

研究区在国家出台技术规范后,执行国标。2008年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土保持司发布GB/T 1654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相比1996版,在质量和应用上有更高提升,如注重引用其他领域的技术规范,强调因地制宜,结合时代需求,采用高标准的建筑材料,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等。

近70年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从地方自创到地方规定到行业标准再到国家标准逐渐进步,水土保持技术从最初的简单施工方法,到后期详细设计、施工、用途、管理等系统的技术标准,其具体内容也从重视技术实施到注重后期管理,从给定统一技术模板到注重因地制宜制订技术方案,整个过程中水土保持技术更加注重技术质量和实效。

5.3 社会人文因素导致技术实施数量和侧重差异

近70年间,相同地貌条件下2个旗(县)水土保持技术实施数量和侧重点有所差异。1956—1962年间准格尔旗水土保持技术更重视造林和人工种草等林草措施[37],而清水河县更注重坝地和旱井等农田水利措施[38]。

1963—1978年准格尔旗依然重视水土保持造林和人工种草等林草技术措施[39],而清水河县则偏重梯田和淤地坝地等工程技术措施[40]。

1979—1985年间国家和地方对准格尔旗水土保持经费的投入远远高于清水河县。准格尔旗水土保持工作以国家投资为主,而清水河县以国家部分补助和个人承包为主。这一时期准格尔旗每年新增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是清水河县的4倍左右。

1986—1996年准格尔旗每年新增的水土保持林、种草和治沟骨干坝工程治理面积显著高于清水河县,而2个旗(县)每年新增的基本农田建设差不多。

1997年至今,清水河县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骨干坝为依托,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工作由清水河县水务局负责。准格尔旗则设有水土保持局,注重加强国家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准格尔旗各类技术治理面积均显著高于清水河县。

6 驱动水土保持技术时空动态发展的因素

6.1 时间维度

6.1.1 国家宏观政策颁布和技术标准的健全 近70年间国家针对水土保持工作,出台大量卓有成效的纲要、条例和规定,随着中国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日益完善,逐步实施了相应的标准规范。1956—1978年国家只颁布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1979—1985年颁布1部《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和1部SD 122—1984《水坠坝设计施工暂行规定》标准;1986—1996年颁布4部宏观政策《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的通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和7部技术标准:GB/T 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5773—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4—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SD 175—198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 239—1987《水土保持试验规范》和SL 190—19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年至今,国家陆续出台多部宏观政策、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如《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推动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

6.1.2 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召开 1955—1962年召开3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间隔25 a在1982年召开第4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又时隔10 a,在1992年召开第5次全国水土保持会议。进入1997年之后,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从最初的6 a一次到2 a一次再到现在的1 a一次。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推动研究区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向好发展。

6.1.3 国家级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项国家级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在研究区实施,如8片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沟道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十百千”示范工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等国家级工程项目。在国家级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难题,推动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6.1.4 水土保持机构的设立 近70年间,研究区的机关管理机构由最初的水土保持工作局到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再到水土保持监督局和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水土保持机构从负责技术实施和管理,逐步完善对技术的监督和监测职能。同时,研究区成立相应的科研机构和专门的水土保持专业,为水土保持技术提供科研数据和专业人才,从而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力开展。

6.2 空间差异

6.2.1 历史文化背景 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水土保持技术侧重点不同。准格尔旗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多为北方游牧部落所占据,是以畜牧业为主,而清水河县则以农耕为主。因此,准格尔旗在历史时期属于牧区,而清水河县为农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可能导致在1996年之前,清水河县侧重于梯田和坝地等农田水利措施,而准格尔旗则侧重造林和人工种草等林草措施。

6.2.2 人口数量和专业技术人员 人口数量会影响早期水土保持技术的实施。准格尔旗的总人口一直是清水河县的2倍,早期实施水土保持技术如梯田、坝地、林地,几乎都靠纯劳动力。因此人口数量越多,劳动力越丰富,可能促使早期准格尔旗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于清水河县的原因之一。另外,水土保持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也会影响水土保持技术的实施。据1959年统计,2个旗(县)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准格尔旗有中专文化,而清水河县没有,大多为初小文化。1979年以后,准格尔旗实施了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知名的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准格尔旗,也促使其水土保持技术快速发展。

6.2.3 地方经济实力悬殊 地方经济实力影响水土保持经费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准格尔旗的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大于清水河县,到2019年清水河县刚退出贫困县序列,而这一年准格尔旗(县)已位于中国百强县排名的第32位,GDP是清水河县的14倍。同时,准格尔旗农林水事务的支出是清水河县的3倍。科研项目投入能推动水土保持技术创新和发展。2007年准格尔旗科学3项投入2 004万元,是清水河县的27倍,2011年准格尔旗的科学3项投入为3.6亿元,是清水河县的127倍。经济实力悬殊和科研项目投入差异是导致2个旗(县)水土保持技术存在差异的客观因素之一。

6.2.4 国家扶持力度 国家扶持力度拉大2个旗(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对清水河县水土保持工作投资力度逐年缩小,以地方自筹为主,而对准格尔旗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如1978年国家对清水河县的投资为316万元,是准格尔旗的2倍,到1985年国家对准格尔旗的投资为1 383万元,是清水河县的43倍。准格尔旗成为国家大力扶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旗(县)。这是相似自然地貌下准格尔旗水土保持工作优于清水河县的重要原因之一。

7 结论

1)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分为5个阶段,即1956—1962年多项水土保持技术广泛使用;1963—1978年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1979—1985年综合水土保持技术治理小流域;1986—1996年水土保持技术以治沟骨干坝为主;1997年至今水土保持技术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展。近70年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特征为:(1)水土保持技术历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曲折过程;(2)水土保持技术取得从地方规定到行业标准再到国家标准的阶梯式进步;(3)社会人文因素导致水土保持技术实施数量和侧重差异。

2)驱动水土保持技术时间演进因素有:(1)国家宏观政策和技术标准;(2)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召开;(3)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实施;(4)各类水土保持机构的设立。

3)驱动水土保持技术空间差异因素有:(1)历史文化背景导致水土保持技术类型侧重不同;(2)人口数量和技术人员文化素质影响水土保持技术的实施;(3)地方经济实力悬殊影响水土保持经费投入;(4)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的差距。

猜你喜欢

准格尔旗沟壑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的黄土高原延河流域及其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内蒙古一男子在办公室开赌场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发掘简报
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的持水特征
水土保持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