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新课标实践思路分析与启示

2022-11-01魏皓洁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标语文课程新课标

魏皓洁

(徐州市祥和小学校, 江苏 徐州 221000)

对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指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新课标的修订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聚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质量、学段衔接等关键维度[1]。相较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语文课标内容厚了,概念多了,更加全面、整合了。基于此,在研读课标时,须廓清课标中的概念内涵,深入体悟课标精神,恰切融入教学实践,促使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地。

一、提出的问题与背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常常与生活疏离,与实践割裂。究其原因:一方面,儿童语文学习呈现浅层化倾向。浅层化学习,意谓流于浅层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与深度学习相背离。另一方面,儿童思维呈现单一化倾向。儿童思维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思维单一化倾向会遏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儿童在学习时无法主动关联真实的生活世界,呈现低通路迁移。因此,语文教学应着力改变以课时计划为单位实施、“学用脱节”等现状,教师在教学时应深切思考教学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与其他知识、能力的关联,与真实生活的关联,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前移后续。

基于以上考量,国家于2022年出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无疑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历史逻辑与应然走向。新课标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理念,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意味着我国的语文课程建设从整体上迈入核心素养阶段。新课标整合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下位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关联概念连续体。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也是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钥匙。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提出若干突破性内容,比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架构目标体系,用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提升语言实践活动和课程评价的地位。这些理念从课程改革的高位来回答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并在继承以往语文课程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未来语文课程建设既有引领性,又有针对性。

二、基于课程理解进行课标解读

研读课标,离不开教育通识、课标研究的原理及其价值、课标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基于课标的教学优化等方面的深度学习,特别是课程发展的演变历史,课程及教学概念的追本溯源、学理勘探,能使我们系统了解课标“延续—借鉴—定型—改革—修订”这一变迁发展过程,进一步明确课标的方向性、宗旨性和纲要性。

课标的研读与学习,必然要回到教育(改革)的初衷和原点。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思考方式:第一种是从原点出发,向外不断拓展;第二种是倒过来,不断从外面回到当初出发的原点。今天的教学改革,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回到育人原点,从过去只看“冷冰冰的知识”,走向关注“活生生的人”,走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我们会发现,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研究,其实内含着丰富的“育人力”“学习力”和“生长力”。

不仅如此,在研读课标时,也可以借力专家、学者、名师的观点,这更是一种思想的借鉴和观点的吸收。经梳理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新课标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理念研究和构成分析两个方面,包含内涵、特点、价值及设计思路等要素。在内涵阐释方面,顾明远教授提出,“新课标”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从目标、内容、方法上都提出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立足新课标理念,把握好一个“遵循”,一个“尊重”、一个“用好”,即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三者彼此连带;崔成林老师则以“12345”来概括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即:一个核心——核心素养,两条路径——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三有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四大突破——课程目标素养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方式实践化、学业质量标准化,五项策略——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大单元设计、结构化思维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作业与命题设计改革。几位专家立足新课标理念,对其内涵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诠释和解析。就课标特点及价值取向而言,崔允漷教授明确指出,新课标围绕素养导向,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业质量,借助层级化的目标体系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问题;吴刚平老师提出在“新课标”出台之后,教师要更加重视里层的学习意义,包括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动机、学习体验、认识成就、能力高度、情意态度、身心和谐、精神境界等,并能明确回答“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薛法根老师指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人的发展为纲,实现了素养型目标、结构化内容、学科性实践、标准化质量等多方面的突破,为推动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与有力的支撑。由此可见,新课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设计思路方面来看,郭华教授提出了“结构化”设计观点,课标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在做结构,为的就是要活化和动态化教学,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可以促使教师用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习真正发生;余文森教授就新课标理念下的思维方式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注重原生态问题,倡导原生态教学和有高阶思维参与的深度教学;徐淀芳老师就新课标理念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进行细致说明,并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把握跨学科主题,凝练育人价值,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设计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活动,此外,还要关注学习活动的层次性和进阶性。以上观点表明,关于新课标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理论建构逐步走向价值追求,从概念剖析逐步走向实践操作。结合新课标研究及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维发展、认知进阶的要求,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应该关注新课标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推进和成果凝练。

由回归理论溯源走向专家课标解读,意谓我们在研读课标时要形成“向上飞扬,向下潜沉”(成尚荣语)的路径和策略。向上,去追寻理论的深邃,厘清课标的指向;向下,去触摸实践的鲜活,迁移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专注于理论学习,扎根于实践土壤,由“术”的精炼回归“道”的探寻,回归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儿童的理解,真正将新课标理念落实于行动中。

三、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实践思路剖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的第三条指出要“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勾勒面向未来的教育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以培养学生双基来落实立德树人,也不能因为三维目标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要素,而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这其中缺乏一个整体育人的设计框架,那就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培育人的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的、具有逻辑的建构,是从学科本位到知识本位再到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型,是整合的设计,系统的设计。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生成,从整体认知入手,形成整体思维,建构整体观念,注重纵向或横向的知识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语文教学。

(一)秉持素养导向,重构课程内容

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在素养导向的知识观下面,以大观念、大任务、大主题来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优化组织方式;各项任务、活动间建立意义关联,以此来体现“纲举目张”,实现学习方式及育人模式的变革。

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综合性”和“实践性”,也有了一些创举,比如“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语文大单元的设计。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课标中是这样提及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3]。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计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征,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学习任务群以“习得”为旨归,要通过“习”然后“得”,以“得”为评价标准。三个层面六大学习任务群(参见图1),并不是说每篇每课都要全部涉及,要从根本上厘清几者之间的梯级关系和必备的聚焦功能。其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体现“基础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如何运用语文的方式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由教材走向整本书,由语文学科走向跨学科,由课堂学习走向生活学习。三层学习任务群以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前提,交错体现,螺旋上升,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作为新概念的提出,“任务群”和“大单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指向学生素养发展与提升。从教学设计角度来看,“大单元”是基于教材已有单元内容进行统整,整合单元目标、内容、情境、方法,既可以是单元内部的整合,也可以是单元间的整合。“任务群”则打破了文本教材的界限,由同类任务单元组合而成,立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等六个领域进行重新规划,有的任务群打通了整册教材的设计,有的任务群则是补充新资源的校本化、班本化的创造。纵向来看,六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让教师不再完全被教材所左右,教师不但拥有了创造性开发教材的机会,也有了创编教材的机会。因此,在进行学习任务群设计时,我们依然要遵循三个逻辑,即学科逻辑、学习逻辑、生活逻辑的统一,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单元,整合多种元素设计学习流程,以此来做到陆志平老师提及的“关键要把语文学习任务群落实到课堂上”,让每堂课成为单元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每堂课中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和思想。

图1 “学习任务群”层级设计架构图

(二)创设真实情境,链接生活世界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4]。情境是一切认知或学习活动的基础。借助与情境的互动,关联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情境—建构”的过程。同样,儿童的语文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目标相关联,转化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宗旨与培养目标。然而,语文知识并不是一座“符号”的孤岛,它依存于生活情境,依存于学科逻辑体系之中,关联学生经验,有助于个体发现、理解并重构知识经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迁移与运用,实现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之间的转化统整,指向儿童高阶认知能力的提升。

(三)关联学习素材,建构学习链条

统编教材单元组合的结构体例充分落实课标精神,各部分有机串联,形成整体[5]。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将教学单位从原来的一篇课文,扩大至一个单元、一组单元,甚至还包括课外补充的文本、引入的学习资源,借助主题的聚合,汇集学习资源,进行重组和开发,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式教育素材。以学习主题为纲领,以学习情境为依托,联结学生生活,实现迁移运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完整的学习链条。

立足课标理念,挖掘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与旨归,不难发现,任务群教学强调在更加广阔的视域内突出语文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价值观取向上则更符合“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借助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链接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现语文知识点、素养点、创新点的交叉联结,架构完整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四、基于新课标理念的语文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漫无目的”,那它只能“雪上加霜”,如射箭没有靶子,无的放矢,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以致最后则是“一团乱麻”。我们所有的教学实践都应依课标而行。

(一)依据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以素养为导向,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贯穿,确立教材编排体系由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教材仅仅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的思路教语文,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教师应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标指导下合理而灵活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因此,“研读课标”是教材使用的首要要求。

教师通过研读课标,厘清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立足单元整体,细化语文要素,将要素与目标落实于单元文本及课后习题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还要将目标、主题、内容等要素与学生的言语思维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寻求它们之间的连接点,促使语文教材发挥鲜活生动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真正做到心中有标准、眼中有学生、课中有语文。

(二)基于课标,重新审视语文课堂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应立足学生发展,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学科教学中真正实现素养的落地,需要有基于学科特质的“专业表达”和基于课标理念的“高位理解”,更需要聚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统编不是要“统”成一潭死水,而是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价值,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让语文课堂流淌出活水、清水、浩浩荡荡的水。

(三)立足课标,逐步朝向融通开放

王宁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背景下设计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学习任务,建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具备语文课程化特征,努力建设“六位一体”系统学习模式,在设计中落实课程专题化、任务情境化、活动结构化、思维高阶化等语文项目学习目标,为语文实践学习夯实基础,打通路径。

因此,基于任务群理念下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篇教学,要从教材整体出发,用长程的视野,变原来的点状教学为结构化的教学;不再困顿于课内与教材,要致力于关联情境与生活;打通学科界限,朝向跨学科的融通式、专题化教学;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断迈向深入。

未来对于新课标的研读与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具备变革的意识,突破观念的局限,将课标精神落实于行动中。以课程标准为纲领进行的深入解读与研究,会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走向深远,去看到更美的风景。▲

猜你喜欢

课标语文课程新课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