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2022-11-01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郭艳萍石慧敏郭弘扬
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郭艳萍 石慧敏 郭弘扬 张 宏
一、引言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财政自主支配权,进而使其在相关环境政策的执行方面有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唯GDP论”的政府功绩考查和审核观念下,地方政府往往过度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为改善这种不良现象,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就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调配产业结构,改换经济增长动力。审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领域的一个分支,应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的行为意识产生影响,进而达到环境治理目的。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提出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将生态环境管理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之中。2017年10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发布,2018年这一新型审计体制在全国展开。那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开展能否促进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能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其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研究
已有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献大多集中在规范研究,而实证研究较少。规范性研究多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客体、对象和审计内容等要素的确定以及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实证研究则集中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其对“空气质量改善”“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其对企业财务管理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影响。(1)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提高企业的资本成本。例如全进等认为审计试点的实施会提高没有政治关联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并降低企业业绩;李秀珠和刘文军认为审计试点的实施会提高债务资本成本,降低债务筹资规模和商业信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型制度还能够降低微观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的应计管理行为,而且能减少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能抑制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2)环境治理方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激励效应和处罚约束效应提高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微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它能起到促进提升的影响效果;在推动微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其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还能够促进资源型企业转型。另外,这一新型制度还能够提高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环保投资的规模和财政环保支出。
(二)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聂兴凯等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会引发环境规制,黄溶冰等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属于一种管制型的环境规制制度,因此本文重点梳理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文献。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向、作用机制、环境规制强度及类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等。作用方向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环境规制无助于产业结构调整,而部分研究却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机制方面,环境规制可以通过增加服务业比重、抬高污染行业生产要素价格,促进与污染企业有关的环保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增强社会公众和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降低政府的财政分权度;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增加企业的内部成本、研发创新和对外贸易等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投资需求来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强度方面,毛建辉等认为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过度或较弱的环境规制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类型方面,相关研究把环境规制分为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型,“市场化”和“行政化”环境规制,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等类型,研究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此外,部分学者在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双变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技术创新、资源禀赋、FDI、城镇化等其他要素进行门槛效应研究、耦合效应研究和调节效应研究。
(三)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较多学者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所得结论形成两个派别。一个是“成本遵循论”,Conrad以及Gray等认为环境规制抑制绿色技术创新;另外一个是“创新补偿论”,Jaffe及Ley等认为环境规制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尽管后续研究得出了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但其实质上也是基于上述两个派别的推演。近年来,较多学者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或者三重差分模型检验相关环保政策的实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如绿色信贷政策、中央环保督察、环保目标责任制、低碳城市试点等。
(四)文献述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前人的研究提供丰富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一是就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文献而言,其研究主体集中于资源型和重污染型企业,且较多检验首次试点的微观治理效应。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型审计制度除了2014年在少数地区率先开展试点外,于2015—2017年分批次分步骤开展了相应的试点,并于2018年在全国试行,仅研究首次审计试点的治理效应具有片面性。同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主要设置在某个城市、某个区(县、旗),如果只研究其对资源型、污染型企业的影响,主体比较单一,因为其也可能对清洁产业和科研院所组织产生影响。
二是尽管当前有大量文献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但是在审计治理领域,研究某一审计制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虽然部分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两两变量间的关系,但较少学者将三个变量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研究。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效仿黄溶冰等的做法,采用多期DID模型,利用地市级面板数据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及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并检验绿色技术创新能否发挥中介效应。
三、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不仅能够直接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而且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分析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实施主要通过“挤出效应”“污染避难所效应”“企业金融化投资”“环境壁垒效应”“污染光环假说”“改变需求结构”以及对“投资规模”产生影响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挤出重污染企业”“污染避难所效应”“资本密集型污染企业的金融化投资行为”“环境壁垒效应”以及促使生产要素流入清洁行业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能够引发环境规制。黄溶冰等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种管制型的环境规制制度,卫萌等也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种在环境规制方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其可以通过上述方式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首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必定会增加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地方政府常常会采取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形成对污染企业的“挤出效应”。其次,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异性会导致企业的空间自选择效应,产生产业转移。一方面,经济先进发达的地域向经济相对不怎么先进发达的地域转移成熟企业,有利于改善接受地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转出企业的地区可以实现“腾笼换鸟”的效应,促使当地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经过“清洗”留存下来的污染企业,一般收益较高,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会进行金融化投资来改善自己的产业布局,也会积极通过绿色并购等方式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最后,地方政府通过设置“环境壁垒”来限制污染行业进入本地市场,同时也会采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清洁行业企业入住本地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本地清洁行业的市场份额,减少污染行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污染光环假说”,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具有较高环境规制标准的外企入住本地,由此带来的人员要素流动和技术溢出效应会引导当地产业转型,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开展实施必然会提高当地的环境规制强度,那么其必定会带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2.改变需求结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会增加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理性的经理人不会为这种非生产成本买单,而是把这部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消费公众面对商品价值的提升,则会去找寻价格相对较低的替代品,进而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改变;需求侧的改变使得供给侧发生改变,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也会促使企业对其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提高产品的绿色化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另外,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会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加他们对环保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进行生产计划调整,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从事生产所需资源的开发范围,生产要素供给减少,成本增加,导致企业投资规模缩减,通过投资乘数效应使得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绿色技术创新
贺宝成等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增强微观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其一方面可以通过抬高微观企业的排污收费标准倒逼微观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研发补助来激励微观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本文在此基础上又从其他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从“信号传递理论”“破除原有均衡状态”“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推行会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倒逼效应;从“考核方式转变”“产学研合作”及“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推行会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1.信号传递理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推行会向高耗能、重污染型企业的投资者、债务人等利益相关者传递出企业未来经营不确定的信号,进而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偏好。企业不仅要面对政府的监管压力,而且面临投资者、债务人等利益相关者给其带来的压力,在双重压力下,企业为了生存,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或发展绿色产品,以赢得政府部门的偏好,降低投资人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顾虑,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2.破除原有均衡状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不仅能够打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纳什均衡状态,而且能够打破政企合谋均衡状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改变了领导干部晋升的考查和审核标准,并且终身追责,这使得原有的政企合谋均衡状态不再满足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不再因为GDP的追求而庇佑污染型企业,相反会对污染型企业进行施压,迫使其节约、集约资源,增加环保投入,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促使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3.地方政府竞争。受传统政绩观的考核,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体现为资本的竞争,主要方式是低价供给土地、减低环保标准、实行税收优惠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改变原有的政绩考核方式,能缓解地方政府在资本方面的过度竞争行为,使得地方政府在引入资本时更注重环境效益的考量。马越越等实证检验了环境分权体制下,出于对“官员晋升锦标赛”的考量,随着地方政府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机会主义增加,使得地方政府的“逐底竞争”加剧,会放松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监管,进而减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变官员晋升的考核方式,并建立损害环境终身追责制,使得经济考核和环境考核并重,地方政府作为“理性人”,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一定会综合审慎地考虑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且考虑到损害环境的终身追责制,地方官员可能更加注重项目的环境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一方面会加强对地方企业环境治理方面的监督,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成本,倒逼微观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能会更加偏好清洁产业和具有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更愿意为这种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如减少征税、提高政府补助等,激发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4.考核方式转变。张恬静和李强认为“唯GDP论”的考核方式使得领导干部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出现资源配置扭曲,对环保治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尽管中央政府下达了很多环境规制政策,但由于政治周期的干扰,环境治理成效一直不理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唯GDP论”的考核方式,通过建立终身追责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方政府资源错配、环保治理投资挤出、政治周期等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历史缺陷,完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源配置,促进地方对环保设备和环保技术的需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此外,本文还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不仅会对微观企业产生影响,而且会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度,产学研合作使更多的创新资源流入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三)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Wang等认为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徐盈之等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本文认同上述观点,并且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本文认为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生产要素配置”“产生需求升级效应”“延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实施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开展所引起的绿色技术创新行为主要源于重污染型和资源型企业,倒逼它们对生产技术和生产仪器设备进行创新,使产业更加节能化和清洁化。在这一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型和污染型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推动其进行转型升级,而且能够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为微观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在市场机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由于生产效率的高低而发生流向变化,导致低生产率部门逐渐退出市场,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利润高的企业也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引起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尽管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其对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是不同的。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提升作用更大,生产率高的企业利润会增多,在市场机制下,资本会流向收益较多的行业,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刘在洲等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可以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投入结构和产出效率,提高产业附加值,使产业从资源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秦炳涛等也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可以优化资源生产要素的配置,协同产业分工,减少企业排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使企业实现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转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外,从供需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的实施会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产生绿色产品需求,而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满足公众的绿色产品需求,产生产品需求升级效应。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企业会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绿色技术创新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提升会使社会劳动分工加速深化,进而产生新型的产业分工体系。技术创新的积累效应能够产生技术进步、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生产成本递减,进而使得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型的环保技术产业、新型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进而对相关产业产生关联效应,实现产业链延伸,促使整个产业链进行绿色升级,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联合假设2的理论推导与分析,给出以下假设:
H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四、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7年31个省(自治区)的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没选2018年以后的数据,是因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从2018年开始在我国整个区域内开展试行工作,也就是所有样本都进入了处理组,缺少控制组与其进行对照,而2014年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试行的开始年度,考虑前后区间的对称性,本文选用2010年作为起点年度。在参考孙冀萍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中国审计年鉴》手工收集了审计试点的开展情况。地市级绿色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DRS),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EPS数据库。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因变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自变量,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并对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以下因素进行控制:金融化程度(lnjinrong)、经济发展水平(lngdpever)、对外开放程度(lnwaish)、资本充裕度(lncap)、劳动力充裕度(lnlab)、资源禀赋(Re)、政府政策干预程度(Dgi)。
变量具体计算方法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指标,本文参照已有相关研究,将其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用Gj和Ois指标来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用Hl和Ris来测度。本文在主回归中选用Gj和Hl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在稳健性检验中选用Ois和Ris指标进行替换验证。Hl、Gj、Ris的计算公式如下:
(三)模型设定
本文借助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分阶段分批次试点的规律,参照并汲取Beck等的做法,采用多期DID模型对研究问题进行检验。为检查验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本文依次构建了模型(1)和(2):
为检查验证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本文效仿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测步骤,给出了如下实证分析模型:
上述三个模型中,Gj和Hl分别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lnzshen表示绿色技术创新,DT表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X表示控制变量,α和α依次对应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ε是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通过观察主要变量的相关统计值可知,我国各城市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DT)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07、0.115和0.188,并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开展能够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且能够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初步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限于篇幅表略)。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样本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列(1)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实施对产业结构合理化(Hl)并无显著影响。通过列(2)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实施与产业结构高级化(Gj)的回归系数为0.020535,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实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验证了假设1。通过列(3)可以看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402952,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有利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发展,证明了假设2。观察列(4)可以看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01816和0.005893,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列(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DT)的回归系数与列(4)绿色技术创新(lnzshen)的回归系数二者乘积为正数,并与列(4)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DT)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同,说明绿色技术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综合列(2)、(3)、(4)可以看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能够直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验证了假设3。
表3 样本的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多期DID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其使用前提条件是要满足平行趋势检验,为此本文逐年检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试点开展前三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高级化(Gj)和产业结构合理化(Hl)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而在试点实施之后,即在2014—2017年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高级化(Gj)和产业结构合理化(H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处理组和控制组在试点实施之前满足平行趋势假定,并且审计试点的实施确实能够提高处理组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
表4 平行趋势检验
2.替换因变量分析。本文采用Ris1、Ois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替代变量,重新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变量检验结果。依次观察列(1)、(2)、(3)的第二行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实施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但其能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综合观察列(2)、(3)、(4)的回归结果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证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附:表5 替换因变量的回归结果
3.多期psm-did。本文运用log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因为审计试点是在2014—2017年逐期开展的,为避免样本混期匹配,本文在Stata16中采用循环指令对样本进行逐期K近邻卡尺匹配,并利用多期DID模型对匹配后的样本进行重新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变量检验结果。观察列(1)、(2)、(3)中第二行的回归系数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不能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显著影响,但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技术创新。综合观察列(2)、(3)、(4)的回归估计系数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
表6 多期psm-did的回归结果
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在进行逻辑理论推理的基础上,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技术创新,并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无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替换因变量的估计及多期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效用,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继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全国层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2)注重绿色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兼具“生态”和“科技”双重特色,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必定会助力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如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等举措,增强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应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端技术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共享平台和传输渠道,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此外,还要完善相关专利申请制度,切实保障绿色技术创新人员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