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视角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研究
——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2-11-01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罗艳梅张全爽李秀媛

会计之友 2022年22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生产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罗艳梅 张全爽 李秀媛

一、引言

2017年数字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中国”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日益发挥着深远且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商业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转型重构了企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边界,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对组织结构、营销模式、生产模式、研发模式等产生颠覆式影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打破企业内外边界,构建内外部资源流动与分享的协同机制,加速全价值链协同共生。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能力,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新冠疫情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强化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求得生存的关键。数字化转型能否借助于“大智移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赋能企业风险管控,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司年报的文本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框架,实证分析和检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贡献体现在:(1)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强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丰富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基于制造企业价值链管理视角,构建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四个维度的转型路径,探索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内在机理。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控制质量

大数据时代,管理人员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企业分析和数据挖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全面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必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内部控制活动及其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数据作为信息载体是企业数字化的核心,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企业数据采集能力、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在与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下,信息在企业内部流转更为流畅,实现人、机、数据无缝连接,打破企业各环节、各组织机构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加强内外协作,促进知识扩散,优化要素配置,有助于降低代理问题,优化内部治理环境和信息沟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企业快速捕捉市场变化,洞察数据中隐含的价值,识别风险、及时响应,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评估与反馈,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集成和价值创造功能,改善并优化企业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智能制造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特征,通过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手段实现设计、生产、工艺、管理等多系统高度集成与协同,自动监控和显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运行状态,达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形成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高度柔性化及自适应的制造体系,加强对生产制造过程监督、管控能力,降低失误、犯错概率,提升制造质量和效率。

因此,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的获取分析数据能力、智能能力和连接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更容易获取海量数据,通过挖掘数据内部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为企业全方位风险管控提供预警和信号,提升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风险管控活动内置于智能制造整个过程,生产设备通过感知获取信息,按照既定规则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保证控制活动在特定状态下能够有效执行;机器、设备、平台之间的网络互联能够使企业所有流程和参与方连接在一起,加强信息与沟通,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控漏洞和决策失误。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二)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内部控制质量

结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全面系统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快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基于制造企业价值链管理内容,可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细分为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挖掘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机制。

生产数字化指产品在设计、采购、生产等环节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和程序运算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将人、过程和信息有效集成,全过程精准监控强化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及订单全流程的控制活动。数字化工厂时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自动调解设备、检测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研发与客户要求,降低次品率;数字化仓储对产品库存进行全程可追溯和智能化管理,降低采购风险,优化库存,达到生产成本精细化管控。

产品数字化是赋予产品数字化特征,让产品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对设备物联数据、生产经营数据以及外部互联网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存储、分析与可视化,加强对产品交付后的风险管控,及时了解产品的运行状态并对故障进行预警,达到及时监控、提前预警、在线运维的控制目的,延长控制活动的链条,通过增值活动防止产品风险给客户带来损失以及对企业声誉的不良影响,提升客户价值。

服务数字化主要在营销、物流、售后等服务过程中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对客户数据采集、对比和分析,更好地识别挖掘客户需求,及时发现响应市场变动风险,实现有效研发及精准营销。针对订单物流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主要是弥补产品从离开企业到交付客户之间的管控缺失,降低失误和损失,减少物流风险。平台的即时信息交互可提升信息沟通的效率,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对售后服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管控。

管理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管理软件和平台打通企业生产与管理全流程数据,规范业务操作,数据更加透明,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互联与分工合作,促进企业资源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网络化协同,为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可视、即时的数据支持,提高决策质量,加强风险管控。为实现控制目标而在管理过程中设计的各种控制活动可内化到程序与平台中保留操作的痕迹,减少人为干预,降低舞弊的可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5。

假设2:制造企业生产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假设3:制造企业产品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假设4:制造企业服务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假设5:制造企业管理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区间为2015—2020年,收集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剔除数据缺失的观测值,为避免极端值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首尾各1%的缩尾处理,最终获取7 117个观测样本。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内部控制指数来源于迪博公司内部控制数据库,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根据年报收集整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内部控制质量(ICQ)。选用迪博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将内部控制指数除以1 000,使其取值分布在[0,1]之间。

2.解释变量

数字化转型(DG)。根据已有研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分析,结合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特征,收集样本公司年报,以数字化转型、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云平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数字营销、大数据管理平台等为关键词,剔除“行业概况”“未来展望”等部分表述,作为判断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依据,符合上述要求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定义为1,否则为0。

生产数字化(DGM)。若企业在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等环节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手段为1,否则为0。

产品数字化(DGP)。若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特征为1,否则为0。

服务数字化(DGS)。若企业在营销、售后等服务过程中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为1,否则为0。

管理数字化(DGG)。若企业利用数字化应用软件和平台对管理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管理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

根据相关研究,将所有权性质(SOE)、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报酬率(ROA)、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两职合一(DUAL)、年度(YEAR)作为控制变量。由于制造业内部细分行业较多、差异较大,设置行业变量(INDUSTRY),分为传统制造企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进行控制。为控制地理区域影响,设置地区变量(EAST),按照区域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设计模型(1)—(5),检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DG)以及四个转型维度即生产数字化(DGM)、产品数字化(DGP)、服务数字化(DGS)、管理数字化(DGG)对内部控制质量(ICQ)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是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内部控制质量(ICQ)均值为0.651,数字化转型(DG)均值为0.630,表明样本中数字化转型企业占比63%。样本公司实施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及管理数字化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3%、30%、24%和26%。

表2 样本描述统计

表3报告了按年度、行业、地区、产权分组的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1)年度分组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DG)比例逐年提升,数字化转型各维度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2)行业分组结果表明,高新技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DG)比例更高,生产数字化(DGM)和产品数字化(DGP)更为突出,传统制造企业服务数字化(DGS)更为明显。(3)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DG)比例更高,表现为生产数字化(DGM)、产品数字化(DGP)、管理数字化(DGG)更为明显。(4)所有权性质分组结果表明,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DG)比例更高,主要表现在产品数字化(DGP)和管理数字化(DGG),而国有企业生产数字化(DGM)比例更高。

表3 主要变量分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检验

相关分析表明内部控制质量(ICQ)与数字化转型(DG)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ICQ)与生产数字化(DGM)、服务数字化(DGS)、管理数字化(DGG)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产品数字化(DGP)相关系数不显著。(限于篇幅,未予列示)

(二)回归结果

表4报告了模型(1)—(5)的回归结果。模型(1)结果显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DG)在1%水平上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存在显著正影响,验证了假设1。模型(2)—(5)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数字化(DGM)、产品数字化(DGP)、管理数字化(DGG)均在1%水平上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服务数字化(DGS)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2—5。表明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以及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内部控制的主要路径。

表4 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控制质量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模型稳健性,选取数字化转型时间长度(DGT)与数字化转型程度(DGR)两个变量替代数字化转型变量进行回归。数字化转型时间长度(DGT)用该企业年报第一次披露有关数字化转型相关信息开始所经历的年度进行度量,数字化转型程度(DGR)用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与管理数字化四个变量之和进行度量,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时间越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更加成熟完善,内部控制质量越好;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数字化技术应用越全面,越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表5 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按行业、地区、产权性质分组回归,结果见表6—8。表6按行业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中数字化转型(DG)均对内部控制(ICQ)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高新技术样本组中,产品数字化(DGP)对内部控制(ICQ)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生产数字化(DGM)和服务数字化(DGS)。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流程及产品创新方面,生产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对内部控制的提升作用更大。传统企业样本组中,管理数字化(DGG)对内部控制质量(ICQ)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更重视管理数字化对内部控制的提升作用。

附:表6 按行业分组回归结果

表7按地区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两组样本数字化转型(DG)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均存在显著正影响。东部地区组中,产品数字化(DGP)和服务数字化(DGS)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影响最为显著;中西部地区组中,生产数字化(DGM)和管理数字化(DGG)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影响更为突出。由于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东部地区内部控制的增量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数字化,中西部地区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生产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

表7 按地区分组回归结果

表8按产权性质分组回归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DG)对内部控制(ICQ)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国有企业样本组中,只有管理数字化(DGG)对内部控制质量(ICQ)存在一定显著正影响;民营企业样本组中,生产数字化(DGM)、产品数字化(DGP)、服务数字化(DGS)均对内部控制(ICQ)影响显著。国有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管理数字化方面,民营企业则体现在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与服务数字化方面。

表8 按产权分组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风险管控视角关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选取2015—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收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并基于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四个维度,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主要结论:一是超过65%的样本公司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且呈年度增长趋势,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同行业、地区、产权性质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了风险管控能力。基于价值链管理过程的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是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主要路径,且数字化转型时间越长,在价值链管理过程中实施的程度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好。三是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行业、地区和产权性质差异。

本文的研究启示:一方面,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挥激活、创新、赋能的过程,企业需结合自身条件与特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逐步完成数字化转型之路。另一方面,企业需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转型意识,深入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生产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用旧的生产新的!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