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安全视域下的新基建布局

2022-11-01胡舒扬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5期
关键词:布局基础设施国家

■ 胡舒扬

针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当按照“十四五”的要求,把新基建和国家安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一、国家安全形势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地缘政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多个国家的国家安全,也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特别是影响到我国的国防安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一)国际安全形势

近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由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形势显得比过去更为复杂,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也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贸易争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了倒退趋势,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贸易争端,从而影响了经济安全。二是技术保护。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提交国际专利申请58990 份,首次超过美国(57840)份,位居世界第一,在过去的20 年里,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200 倍。同时,受国外技术输出政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在技术引进方面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技术研发和技术输入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能够使我国的技术总量实现大体平衡,但是由于部分核心技术短时间难以被替代,我国仍面临着一定的技术安全问题。此外,我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还表现在信息、文化等方面,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总体安全观,强调既要重视共同安全,也要重视自身安全,既要重视国内安全,也要重视国际安全。

(二)国内安全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不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确保了国内安全。但是,也要看到一些不可忽视的、可能影响国内安全的因素。第一,受全球疫情持续扩散与加深的影响,国内疫情时有散发,以人员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制造业受到了一定冲击,企业生产不够稳固,从而影响到国内经济安全。第二,由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的第二产业受疫情不断冲击,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资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有失业风险。第三,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疫情的影响,国民消费短期难有起色。第四,因疫情而受到经济损失的中低收入人群普遍生存更加艰难,对居民幸福感带来了消极影响。

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是相互作用的。一般说来,如果国内形势安全,国际形势就不足以对国内安全构成挑战;如果国际形势安全,则国内安全就具备了好的国际条件;如果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则国家安全就会面临考验。正因为如此,在当前形势下既要做好国内安全工作,又要做好国际安全工作,以确保国家的总体安全。

二、新基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新基建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条件,因而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任务。统筹推进、合理布局新基建,不仅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任务,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

基础设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首先,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货物流通的物质基础。从近代历史来看,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大多是基础设施先进的国家,也是率先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这两段经典的论述说明,第一,航海业、铁路等交通运输业是开辟世界市场的重要条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第二,现代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就说明,基础设施的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不但如此,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条件。硬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正是因为有了硬科技,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才得以在多个方面走在前列。而缺乏硬科技的国家则难免长期处于被动。近代世界如此,现代世界同样如此。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正在取代传统的基础设施。这些新型基础设施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世界安全的格局。如果说,在近代历史上是航海业、铁路等交通运输业为开辟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那么,进入21 世纪以后,引导人类发展进步的则是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超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以及物化了新兴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这些新型的基础设施,既是当代世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又是当代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第一,新型基础设施是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的物化,因而体现了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一个国家的新型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又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实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科技安全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安全。第二,新型基础设施是21 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平台、科研平台、新产品开发平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国防经济平台、国防设施研究和开发平台,平台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安全的保障程度。第三,新型基础设施是国防安全、国土安全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对于我国来说,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同样是国家总体安全的物质条件。

三、新基建为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在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的时期,维护国家安全主要依靠人的力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国家安全就越有保障。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劳动者的数量,国防安全则依赖军事人员的多少。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涉及到国防安全、国土安全的各个领域,成为决定国防安全、国土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集中表现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超算等技术领域,都是构成新基建的核心内容。也因为如此,大力推进新基建,能够为国家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首先,新基建为国防安全、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安全体系中,信息化水平如今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新基建包含的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计算中心等技术和设备能够为国防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推进新基建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且能够促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而能够大幅提升国防安全水平。新基建还包含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因而也是全面提高国家安全水平的技术保障。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新基建的信息技术能够使信息传输更为高效、信息掌握更加全面、信息搜集更加准确,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能够为国防安全创造信息化的环境,提高国防安全的信息化水平。

其次,新基建为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在新的历史时代,国家的经济安全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正如人们普遍认识到的那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新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领域主要体现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超算等领域。这些领域是新基建的关键领域。因此,推进新基建既是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举措,又是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一方面,推进新基建能够为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能够为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金融服务业更是与世界金融体系密不可分。这种状况既为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而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新基建包含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和设备,是准确识别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技术条件,尤其是数字人民币进入经济生活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监测与保护,从而确保金融乃至宏观经济的安全。

再次,新基建为科技安全提供软硬件保障。科学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因此,如何确保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确保我国科技安全必须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一文中强调,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更是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将建设创新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三大任务之一,要求在做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做好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创新基础设施是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物质载体,包括重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新型科学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是维护国家技术安全的重要条件。其次,创新基础设施作为高新技术的物质载体,作为科技创新的硬件和软件,本质是世界前沿高新技术的物化,高新技术的物化过程,既是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又是实现科学技术硬件和软件的突破、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过程。因此,科技安全的水平将决定新基建的水平,而新基建的水平也将决定国家的科技安全水平。

国家安全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既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还包括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因此,推进新基建必须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四、以国家安全为目标布局新基建

新基建是根据畅通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大目标提出来的,但是,国家安全是畅通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更要把国家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推进新基建既要服务于畅通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大目标,又要以确保国家总体安全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对新基建作出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一)根据三大任务推进新基建布局

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新基建的主要任务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为了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 远景目标,应当根据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确定的三大任务,做好新基建的系统布局。

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因而是基础的基础,唯其如此,必须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当前,我国面临的技术发展困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信息技术研发不足,因而突破信息技术是掌握这方面话语权的关键,也是维护信息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的关键。因此,应当根据这一现实做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布局。首先是加快研发国产化程度较低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包括光刻机、光刻胶、芯片制造的技术和设备,还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射频器件、触觉传感器、核心算法、锂电池隔膜、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其次是做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将多台服务器、分散的网络系统和存储组件集成到一起,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不仅是硬件平台,而且是一整套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此外,还包括各类与交通、能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技术与设备,这些技术和设备重点集中在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网、电网、油气网等领域。对于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应当按照项目的实际需求,逐个、分批次解决关键技术研发问题。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服务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不仅对科学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对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因为这样,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三大任务之一。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设施,加快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尽快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因此,应当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分布情况,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做好科学布局。

(二)以服务国家为目标做好新基建区域布局

新基建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决定了能否对国家安全形成有效支持。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地理环境、地缘政治极为复杂,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平衡,因而应当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从东、南、西、北、中这一总体来考虑新基建的区域布局。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制造业水平高、技术积累丰富,发展以5G 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对大中城市的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能够打通制造业的上下游,通过强化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服务于国防安全。因此,东部地区应当重点建设5G 终端设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和设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技术安全和国防安全。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类似,同样经济和制造业发达、人口规模大且高度集中,因此南部地区应采取和东部地区类似的模式,主要布局5G 终端设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北部地区有广阔的地理纵深,现阶段地缘政治较为稳定,但经济与制造业相对欠发达。因此,北部地区应以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为基础,重点发展与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新基建技术,以技术研发为主,设施建设为辅,打造新基建的技术研发核心区域,以确保技术安全。西部地区战略缓冲地带宽广,水资源发达,有利于大型设施建设。因此,西部地区应重点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以保障能源供给,同时布局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耗电量巨大的大型科技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确保能源安全。中部地区地缘政治稳定,科研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和工业水平较高,并且水资源发达。因此,中部地区应以新基建技术研发为主,同时重点建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设施,根据产业需求布局5G 终端设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设施,确保技术安全和经济安全。

(三)根据新基建需求做好资金布局

新基建是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资金布局问题。所谓资金布局,就是如何根据新基建项目建设的需要,合理的分配资金、使用资金。如果服务国家安全是新基建的目标之一,那么,资金布局就必须把国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以满足国家安全项目建设的需要。

从来源来看,新基建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企业自有资本构成,因而资金布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在满足新基建区域布局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向满足国家安全的领域和项目配置资金。首先,财政资金重点投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愿进入、不能进入的领域。属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新基建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大、研发周期长、收益也不确定,因而难以吸引民营企业投资。还有一些与国防安全、国土安全相关的项目,保密要求高,即使有良好的投资前景,民营企业也难以直接参与。对于这两类项目,应当以政府投资为主,也就是政府财政资金优先向提供公共产品的项目、直接服务于国防安全的项目投入,以确保这两类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金融机构必须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创新金融工具,完善融资担保工具,为参与项目建设的企业开通融资渠道。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多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初创型企业,具有发展潜力大、技术先进等特点。这些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是新基建的推进主体,所生产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能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因此,应当向这些企业加大市场开放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结语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安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一方面,保障国家安全需要建设新型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能够从总体上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的水平。在国家安全面临复杂形势的情况下,新基建既要服务于经济双循环,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又要服务于国家安全。因此,应当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把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根据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的三大任务,做好项目建设的区域布局和资金布局,在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提高国家总体安全的保障水平。

猜你喜欢

布局基础设施国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Face++:布局刷脸生态
Lumileds汽车照明:新布局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