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家庭常见物品组织实验教学
2022-11-01刘冬雪李美凝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刘冬雪 李美凝 赵 洋(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在过去的两年中,间歇性的“居家办公”“居家教学”让教师发挥了全部的想象力。小小的电脑被玩出了花样,绘画、书写样样精通,线上分组合作有模有样,班主任和各科教师构建起了线上的课堂,秩序井然。
对于小学科学来说,线上教学要多一些思考,多在活动上下功夫。初听之下,线上活动似乎只有分组讨论、屏幕共享等形式,但小学科学是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仅讨论无法达到教学培养目标,学生无法学有所得。因此应从实验道具入手,利用学生身边的简单事物,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科学课的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一、序言
2022 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课有五条理念,其中第四条提及“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中探究实践的具体目标为: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践为主、在“做中学”“玩中学”的一门学科,但做和玩都是在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下进行的。因此在科学教室中的实验,总是由教师准备好相同规格的实验器材,在相同时间、相同环境下开展。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提高科学实验的准确性,也有助于在全班学生快速掌握科学事实。而居家的线上学习,就没法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利用身边简单的事物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便成为需要思考的内容,即做到“善假于物”。
二、具体案例分析
(一)《珍惜水资源》案例分析
1.课程分析
《珍惜水资源》位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要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主要以地球与宇宙领域为核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
基于前两节课《地球——宇宙的奇迹》和《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地球环境现状的数据分析、总结归纳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以及课外活动或其他课程的了解,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上的环境正在受到污染的危害。“我要保护水资源”“我要保护环境”也是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学生已具有环境保护的态度。进一步追问如何能做到保护环境,节约(减少用水量)是学生能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学生已具有态度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继续运用数据分析、观察图片的教学方式,意义不大。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认同感,产生强烈的、迫切的环保意识,采用动手动脑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节能(科技小发明)和循环(回收再利用)也是环保的有效方式,更加符合素质导向的教学,更能加强对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质疑创新能力的发展。
2.教学策略——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
环节1:学生首先用水瓶倒水洗手,并利用收集盆进行用水量记录,在收集盆上标记并估算出用水量,全班汇报结果。在汇报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同样是用水瓶倒水洗手,部分学生用水量多,部分学生用水量少。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根据用水量多、用水量少和居中三位学生的分享,分析归纳出倒水速度、倒水时间、水柱粗细、接触手的面积都有可能对用水量产生影响。这里完成了第一次分析。很多学生会在之后的实验中有意识地控制水流速度。学生的节能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2:观察水龙头的结构,思考与水瓶的异同。有学生发现,水龙头出水口与水瓶不同,是一个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内还有一些小水珠藏在网格内,会拦截一部分水。学生根据“网状结构会拦截一部分水,减少用水量”的猜想,做出假设:如果使用水龙头洗手,用水量小于水瓶用水,则证明了我的猜想。这里完成第二次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假设,建立证据与假设之间的联系。
环节3:是“善假于物”的重要体现,也是本课核心活动。通过对比试验,分别用带起泡器和不带起泡器的水龙头洗手,得出起泡器对用水量的影响。实验器材取自家中日用品,简单易得。小小的水龙头是怎样起到节水的作用的呢?学生进行观察水龙头及出水口、观察洗手后水渍的状态,思考、讨论,最终聚焦到“起泡器”上。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和分析,明确了起泡器对用水量有影响,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在讨论、思考过程中逐步培养了探究实践能力。
环节4:是课程的延伸。通过探究能力的逐步完善,完成环境保护态度责任的落实活动——改进矿泉水瓶盖,并对出水量控制情况进行评价。
3.小结
通过简单的“洗手”活动,学生能够意识到,简单的科技可以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想要解决环保问题不一定需要硕大的工程,一个小小的发明,也能起到环保的作用。“善假于物”能得到淋漓尽致体现,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对家中的工具产生兴趣,也可以对其他课程起到引导作用。如“小区的垃圾桶为什么是4 个呢?这样做的意义与原因是什么?”“家里锅生锈了,家长告诉我加入醋可以去除,这是为什么?加入比例是多少时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我和我妈妈同时种了盆植物,为什么妈妈种的长得比我的好?”这些问题都是取之于家中,又能作用于家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科学的意义皆体现于此。
(二)《温度与水的变化》案例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物质科学领域“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三年级“水”单元的进阶,体现了教科版科学教材大单元结构、双螺旋上升的特点。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知道水有三态变化,知道水在变态过程中,伴随着温度上升和其他现象。而在五年级的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认识到“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这一概念。“热量”和“能量”这两个科学词汇,在本册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中首次出现,学生能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但“热”单元则是首次应用,初步完成概念的建构。
在线下科学教室中,本课是经典课,学生利用水温计、酒精灯、烧杯、火柴、废物盒(托盘)、计时器等实验材料,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实验。而上述材料在家中几乎没有,而本课内容是理解性内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基本过渡到抽象阶段,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思维发展较慢,对纯理论的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为了解除这一困境,教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方法。
2.教学策略——分层次准备实验材料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家长提前自行准备实验材料,因此教师要提前在班级群内进行布置。
层次1:准备显示温度的养生壶、手机(计时器)、笔记本和笔。用能够显示温度的养生壶替代酒精灯和水温计,方便、安全、实验速度快、实验结果准确,是最好的选择。
层次2:准备无法显示温度的养生壶、手机(计时器)、笔记本和笔。这样的实验材料只能替代酒精灯,无法替代水温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和手触摸的方式来感受。提示学生手不能碰到壶壁,而要远距离感受。这样的实验缺少了严谨性,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或直接使用家庭水温计,或在家长的看护下烧水。
层次3:部分学生家中没有养生壶,也无法烧水,则可采用电脑操作的方式。一是观看教师演示,二是利用烧杯APP。这两种方法缺少互动,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三是通过直播课堂的镜头。通过将镜头对准有条件实验的学生,将“授课权”交给他们。这样远程互动,模拟了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提高。
3.小结
分层次准备材料的同时,利用摄像头将全班实验进行展示,既实现了科学概念的学习、科学思维的体现、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也在多种实验形式、展示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善假于物”也要“善用于物”。
(三)《相貌各异的我们》案例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中的第五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物种的多样和种群中个体的多种多样,知道地球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本课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通过观察学生自身和周围的人来完成。而与线下教学不同的是:学生没办法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其他学生的异同。因此无论是直观的视频还是文字等形式都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策略——合理使用线上资源
环节1:观察APP 内动画和真实的人物,了解人的形状及其特征。如有无耳垂、拇指能否弯折、舌头能否卷曲、指纹斗和簸箕等。这些新名词、新观察,通过手机或软件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自己的形状特征、了解好朋友的形状特征。
环节2:找到身边最近的镜子观察自己的形状特征,并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给班级学生。
环节3:利用PPT 白板完成班级情况统计。提前制作好分区,开放“标记”功能,学生能够自由在PPT 上书写。随着逐层分层,拥有完全相似形状的学生越来越少,直至1 人或0 人。此时通过屏幕前的数字统计,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个体的多样性,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科学思维的提升。
3.小结
无论是镜子、APP、PPT 白板还是摄像头,都是简单易得的材料。除了解自身的课程外,了解遥不可及的星空也可以通过这些材料来完成。“善假于物”也要顺应科技的发展,合理利用各种线上资源。
三、结语
科学源自生活,科学教育需要从生活中来。新冠疫情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受到非常大的挑战,如果能巧妙地应用一些家庭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也不失为改善传统教学的机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注重学生的生活,联系生活,让课堂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线上教学,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建构科学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疫情终会过去,但是其带来的对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仍有极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