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022-11-01戴宇婷江苏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戴宇婷(江苏: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学习评价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每一天、每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评价往往关注最后学生掌握了没有,而对学习的过程很少涉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一、传统教学中学习评价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评价缺少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按照流程,会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过程认真设计,但很少有教师会关注教学评价的设计。虽然部分教师也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设计了评价环节,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与教学目标没有关联,大多只是“全班展示,点评作品”,并没有将评价渗透于教学目标中。
(二)学习评价内容片面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多数评价是口头评价,大多数点评都没有提前设计,教师往往是脱口而出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比如“很好”“你真棒”“操作得很流畅”等等。这种评价都是比较浅显的,然而,即便是口头式的评价也需要精心设计。另一个普遍的评价就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作品评价缺少学习评价的量规,导致评价出现模糊、空泛、随意的现象,往往是“你觉得这个作品怎么样”“你更喜欢哪一个”“主要的问题有哪些”之类,导致学生在评价中泛泛而谈,缺少实质性的评价信息。
(三)学习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的成果主要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与技能。所以,对作品的评价是需要的,但不是全部。学习评价不单单是关注一个结果,不能忽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二、新课改背景下学习评价内容及分类
(一)按评价主体分类
1.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有教师与同学的评价。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课堂参与度、作品成果等进行评价;又比如同学根据参照标准,评价他人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以及作品等。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又要学会取长补短,学习同学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二)按评价过程分类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能够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状态与表现等做出较为详细的评价。可以用课堂观察的形式持续记录,从而做出反思。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学业诊断的一个常见方式,对学生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程结束的时候,以考试的形式给出评判。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
(三)按评价载体分类
1.言语性评价
言语性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做出口头式的评价,这是较为普遍使用的方式。
2.非言语性评价
非言语性评价是教师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书面的评价。
三、优化评价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科学情特点,优化评价设计
1.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评价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与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研读教学理念与学科目标,在整体上对评价设计的方向有一个把握。新课标中有三维目标的总要求,同时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基于学科的评价设计。
2.认真分析教材,进行层次分类
我们可以按照层次分类进行评价,针对整本书、各个单元、每一节课来分析,通常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单元到章节逐步深入,把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联。并且,将分析教材与研读课题进行整合叠加处理,以获得全面的学习评价内容。
3.调查研究学情,关注学生心理
“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发展特点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只有明确教学主体对象的发展,才能界定教学重难点和目标,从而决定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学科教学内容因学情而改变,评价设计也因学情而调整,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还要评价学生主动展示的勇气、合作交流能力等。
(二)坚持多元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新课改理念将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相应的,学习评价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这一个层面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方法、行为、创新以及情感态度等多个角度对学生予以全面、客观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对学生的画图、WPS 文字、WPS 演示等的学习评价中,不仅要看到学生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还要看到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不仅要看到作品的外在显示,还要看到其内在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在完成作品中所做的不懈努力。而在scratch 程序设计的学习评价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利用知识与技能完成作品的情况,还要看到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2.根据学生差异,制定多层面的评价标准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性格、性别、已有的知识结构等不同,会导致其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评价也是多元的,需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设定,给定一个基本的标准,根据其能力的高低或提高或降低。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水平,以在其优势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三)突出评价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自评与互评
1.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学生敢评、乐评
在学生自评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让他们能够参与到评价的学习活动中来,并且树立自信。在这里须强调,应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以竞争作为评价手段,不以奖励作为强化因素,否则学生会选择简单的问题让自己更轻易地获得奖励,对于困难的问题则加以逃避。要让学生能够客观有效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2.鼓励评价体验,让学生会评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评价内容。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学生对于评价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布置评价任务的时候,不能泛泛而谈,指向需具体。比如在对电子小报的作品评价中,教师应该具体说清评价作品的哪一个方面,是对作品的色彩协调性评价,还是对作品的整体布局评价。总之,要让评价者言之有物,言有所指,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且,要改变给学生下结论的评价方式,因为一旦对一个思考或者发现定下了结论,这样的讨论就被画上了句号,再想深入询问就很难继续。我们可以以问替答,更多的是进行追问,这是一种更高效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让学生不仅明白评价的内容,还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即应该在哪些地方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当然,也可能会有学生仍然不能正确把握自评或者互评的尺度,这时就需要同伴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优良品质。还要在一段对话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比如可以问“问题解决了吗?”“困难在哪里?”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有所启发,并发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或者还可以进一步加问“同学们还有没有疑惑了?”因为可能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听懂或只听懂了一点,这样发问可能会带来新的“头脑风暴”。
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评价,比如评价任务表、参考的评价样本、课堂纪律卡等等。这些可以让学生细致描述的评价内容,能让学生通过模仿案例来学会评价。对评价各项要求的掌握,可以提升评价的实践水平,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成长档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成长档案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独立地捕捉学习进步足迹的方法。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大量信息,有助于帮助学生回顾成长历程,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价信息库。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人,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反省自身的不足,既感受成功的喜悦,又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不断地自我完善。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可为学生建立两个档案袋,一个是电子档案,一个是纸质档案。
1.电子档案
可以在一台电脑上建立一个“档案袋”文件夹,平时收集学生上课的电子作品,比如学生自己筛选出的最得意的作品或者能够代表其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奇特电子作品(电脑绘画作品、WPS 文字作品、WPS 演示作品、scratch 小制作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的个人电子档案中。
2.纸质档案
这个档案袋把学生的一些喜报、课前准备资料以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感受等收入其中并保存。喜报就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奖励卡片,比如我是小画家卡、优秀个人卡、最佳合作小组卡、精彩发言卡、创意思路卡等等,这与本文上面所说的积分争章内容相关联。学习感受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记载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点滴感受,如收获、成功、失落或对课题中的某一行为的看法等。从学习感受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活动中的所得所想,参考这一内容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学生在阶段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为评价者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评价学生提供依据。
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种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学科,避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形式化、简单化、不合理化等诸多问题。应把握信息时代的特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问题,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教育评价方式,如积分争章、学生记录、成长档案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