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合理、高效地设计作业
2022-11-01江苏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李 丹(江苏: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双减政策”又放大招。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积极支持国家相关政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的弊端其实早就在教学过程中显露出来。小学科学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对科学作业设计方式推陈出新,脱胎换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本并结合几个教学案例,对“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进行研究。
二、科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1.内容要具有科学性
小学科学作业的内容一定要符合课本中正确的原理或者概念,它们之间不能有出入,否则会让学生摸不到头脑,慢慢丧失对科学科目的兴趣。特别是当前阶段,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专业素养不高,因此,作业内容很容易出现原理方面的错误。
2.文字表达要准确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将作业表述清楚。科学科目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其他科目往往就是做几道题,而科学作业的探究性较强,更注重做作业的过程。因此,教师一旦出现表述不清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发生误解而无法完成作业。
3.知识点要落实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课本中的知识点,按照课本要求进行设计,以便学生牢牢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另外,作业的设计还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才能保证科学作业的有效性。
(二)趣味性原则
由于小学科学本来就属于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加上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发展阶段,他们一旦对布置的作业提不起兴趣,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渐渐对科学科目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布置科学作业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作业尽量与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小学科学教科版下册有关“选择一个物体观察”内容时,教师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不一定是特定的物品,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物品观察并进行记录。
(三)发展性原则
布置科学作业的目的与其他学科有不同之处,其他学科的课后作业往往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主,而科学科目在检测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作业的真正作用是为学生服务,以便学生接下来可以掌握难度更大的知识点,既承前启后,又要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要注重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因此,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点方面,而学生的科学思维就是在技能与知识的双重发展下才能完成的。
(四)人文性原则
教育的最本质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在这方面,科学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旨在通过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科学学科的课后作业一般涉及动手或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可引导父母参与进来,这样,也培养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人文性还表现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五)适量性和适度性原则
由于我国之前很长时间的教育都忽略了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要想让人们对此慢慢重视起来,还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否则学生及家长接受起来会很困难。适度性是指布置的作业不要太难,不能不着边际,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厌倦感。
(六)灵活性原则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灵活选择,根据学生的外界条件和心理发展阶段,选择更为贴近现实生活的作业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至于把作业当成一种心理负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科学作业设计的方法
随着“双减政策”的普及,小学科学科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业布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更应注重技巧与方法。不管是对课前作业还是课堂作业、课后作业,都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方法,才能使得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意识逐渐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课前作业
小学科学的课前作业设计远不是让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的科学原理。那么究竟该从哪些方面设计课前作业呢?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当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好奇心时,学习效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中,布置的课前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去超市观察食物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既可以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疑问和兴趣,又可以为接下来的课程提供一手资料,而且,这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来的一手资料。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人们常说要手脑并用,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必定会带动大脑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敏感程度。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中《身体的运动》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制作一个肌肉的模型。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积极展开思考,无形中培养出适合自己的科学逻辑,有助于其接下来的课程学习。
(二)合理设计课堂作业
课堂上的作业主要以巩固知识点为目的。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共就四十五分钟,因此课堂作业既要做到精益求精、具有代表性,还要尽量缩短学生的回答时间,判断对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作业方式。作业内容要紧扣当堂教学的知识点,可以与生活或过去的知识点发生适当的联系。
(三)认真设计实验作业
科学科目中的实验作业是探究自然的重要方式。实验的内容需与教材保持同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材料以后再开始做,这种作业要把握难度和实验材料,不要漫无边际、不符合实际,不然很难达到布置作业的目的。
(四)有效设计课后思考作业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带有探索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上的知识点不要讲太多、讲太透,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科学作业设计的形式
(一)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材以及过去的经验,对某一课题或知识点进行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自主思考、以小组合作实践或讨论的方式展开,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对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分享,有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整合效果。
(二)实践性作业
这种作业形式是指让学生通过“说—画—做—试—查”的方式完成作业。通过多种感官的相互协调,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还有助于启发他们的科学思维,也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很难一帆风顺,每个错误都是他们进行思考的关键点所在,通过改正错误,会让他们有不一样的发现。实践性作业更强调实践操作,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家庭式作业
真正决定一个学生能不能学习好,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作业,而是看这个学生将多少所学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内在。笔者认为亲子作业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转化的方式,因此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亲子作业,这也体现了人文性原则。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作业当中来,既可以增长学生的学识,也给亲子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还可减轻学生对机械性、重复性作业的心理压力,更能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有一个值得提到的收获是,这能够提高家长群体对科学科目的认识,逐渐提高科学科目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家长、学校、教师形成合力,可逐渐提高小学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迎接小学科学科目春天的到来。
(四)等级式作业
由于每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设计基础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的,提高性作业则可以要求有余力的学生做。这样既不会打击部分“相对落后”学生的信心,又能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自由地发挥,遵循了新课标对作业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以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本为例
案例一:以2017年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课前作业为例。本单元的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对人体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为其将来学习“健康生活”打下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食物给我们带来哪些营养,如何通过合理膳食,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在《一天的食物》这节课展开之前,我们可以先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一天的食谱,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的作业简单,不必付出太多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可以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又能知道科学科目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理膳食的好习惯。
案例二:以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为例。在课上完成实验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带走实验材料,完成“植物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科学实验并完成记录。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思考种子的发芽除了要有水分和阳光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打开“脑洞”,积极思考,培养高阶思维。
案例三: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观察与比较》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亲子作业,鼓励学生回家观察“我”与爸爸妈妈有什么区别。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也可以参与进来,并让学生进行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再比如还是在这一册的《用手来测量》教学中,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鼓励学生用小手测量课桌和黑板的长度。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以上三个案例,分别列举了课前作业、课后作业和课堂作业的例子,既渗透了亲子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考习惯和动手能力。
六、结语
科学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要认真研究小学科学科目作业的设计,才能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模式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