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趣味性和游戏化

2022-11-01人教版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副主编北京市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小学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科学课趣味性科学

人教版/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副主编 北京市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小学科学学科总督学 正高级教师

王思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智者先贤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科,没有考试的功利化外在驱动力,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学习者的内驱力。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使其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方面,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过度追求活动的趣味性,而丧失了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所应激发的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而满足于感官的愉悦,流俗,甚至低俗。这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许多老师很喜欢选择动画片中的虚拟人物形象,小猪佩奇和光头强在科学课上的出镜率都极高。这类老师旨在用学生熟悉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博得学生一时的关注,甚至只是想达到一种搞笑的效果,却美其名曰“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二是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偏好用游戏化的活动形式组织科学学习,如闯关游戏。娱乐性冲淡了科学性,本应连贯的探究学习过程因游戏的设置而被割裂化、碎片化。基于以上两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科学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化树立正确的认识。

2022 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学习的兴趣分为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兴趣和理论兴趣四个层级,分别对应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上述的两种做法在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方面或许有一些作用,因为这两种兴趣均属于外部感性兴趣,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学生,尤其是5~9 年级学生内部理性兴趣的发展,即对事物发生的过程、原因、规律、原理等表现出探究兴趣。为此,我们提倡创设反映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积极思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尤其是要动脑参与,体验持续的、深度思维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用科学的理性吸引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体验到学科学、做科学的快乐。而不是短时间内感官的愉悦、精神的放松,或者单纯释放好动的天性,得到行为参与的满足感。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要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活动化和生活化,一般不会有什么歧义,要正确理解的是游戏化。游戏化,是指将游戏的设计元素运用到非游戏领域。柏拉图给过一个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因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线娱乐的首席创意官)将游戏定义为: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可见,游戏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快乐,更重要、更核心的目的则是增长本领。

科学课中的游戏化教学,是用游戏化的活动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终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发展科学观念,提高探究实践、科学思维等关键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换句话说,就是用游戏的外壳做科学的事,而不是反过来,打着科学学习的幌子做游戏,用追求快乐的成分遮蔽素养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科学课趣味性科学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科学拔牙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