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絮,弥漫于我们存在之中的寓言

2022-11-01李海鹏

雨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左耳模样隐喻

李海鹏

这篇小说以“我”与“絮”的相遇开篇:“我第一次见到银白色的絮,她长了一副让人朝思暮想的模样,她明明没有什么样子,却长了一张什么模样都有的脸,我们思念的或者不思念的模样全都长在她的脸上,她赋予了同一群人同一张脸,也赋予了不同的人各种各样的脸。”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以为自己将会读到一个爱情故事,或者以为这篇小说会针对人与人之间具象的交往而铺展一场叙事。这段开场留给我的印象与期待是,“絮”似乎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有着特别的容貌和性格,以及一个特别的名字。此外,一些阅读经验告诉我,在一些并不成熟的小说作者笔下,这样“特别”的小说主人公,经常会领我们经历一个俗套的故事、一段俗套的爱情。然而读到稍后一点的段落,我便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伴随着这个开头而建立起的所有认知与预期都已失效了,通读完全篇以后,更是觉得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远比我预想的要抽象和深奥:有一天,“絮”来到了“我”所生活的村庄,很快她便如柳絮一样四处生长、弥漫,在村子里无处不在,村民们想尽办法阻止她对自己生活的“入侵”,但都无济于事。后来一场大火突如其来,终于让“絮”消失,只留下她燃烧后变成的粗麻绳。正当人们为了摆脱“絮”的骚扰而开心时,一种黑色的虫子却悄悄潜入人们的左耳,不断重复着那句让村民们最烦恼的咒语:“絮,生生世世都会居住在这里。”于是村民们割掉左耳,试图摆脱虫子恼人的提醒,但是很快,“絮”再次返回,人们的房屋与身体上又长满了银白色的“絮”。与此同时,“我”的妈妈开始变得精神恍惚、错乱,她不能接受“絮”的存在,也不能理解“絮”所做过的一切。为了彻底摆脱这种侵扰,整个村庄后来进行了两次迁移,但不幸的是,“絮”依旧如影随形,无论人们迁移至何处,都无济于事。“絮,生生世世都会居住在这里”,这句咒语贯穿于小说叙事的始终,它构成了小说中村民们的生存中颠扑不破的事实,或者说一种无法挣脱的宿命。

小说家赵松在谈论对一部小说的感受时曾言:“当你合上这本薄薄的书,可能会发觉,它就像一场刚散去的雾,或是刚被醒来淹没的梦……任何时候你重新打开它,都有可能像进入一个新的梦。”我读罢这篇小说,也感受到了一种类似的东西,就仿佛自己进入了一个细腻又费解的梦境,在这梦境中,飞“絮”弥漫,无处不在,无法摆脱。“她”在小说中被人格化,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她的身体却又是弥散性的,不断生长于村民们的房屋中、身体上,作者对她的处理,会让人想到一点泛神论的意味。而且更值得玩味的是,她的存在或消失,所关涉的并不是她自身,而是村民们,或者说,作者对她的建构与谈论,目的在于揭示村民们的存在状态,她是作者思索与呈现村民们存在状态的某种整体性、关键性的中介与隐喻。

这篇小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呈现出其寓言的特征与意味。当我们掩卷沉思,这弥漫在村庄中的“絮”,便会同样弥漫在我们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之中。世上的人们,难道不是同这村庄中的人们一样,也始终要面对一些不可挣脱的“絮”?对于人类来说,“絮”可以是对于什么的隐喻呢?死生之数的不可逆转?权力意识的无处不在?存在枷锁的如影随形?抑或宿命论的无法破除?既然包括迁移在内的办法都无法破除“絮”的跟随,既然这样的生活注定是一场烦忧、争斗与流离,那么我们如果是小说中的村民,又将如何面对?在这个意义上讲,这篇小说在读者阅读环节中延伸着它的未完成性与开放性,每次阅读,我们或许都能生成一些新的思考与所得,这也正是这篇小说耐人寻味之所在。

猜你喜欢

左耳模样隐喻
童年模样
爱的隐喻
冬天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针织的模样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左耳问题
凡高的左耳
舞台剧《左耳》将巡演高颜值90后领衔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