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主旋律电影在人物创作上的转变

2022-11-01叶任豪陈海燕

电影文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创作

叶任豪 陈海燕

(1.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现象级的新主旋律电影,在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广泛被熟知的作品就是《战狼2》,不难看出在近些年主旋律电影自身的升级使得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在学界,“新主旋律电影”更多是被叫作“新主流电影”,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其中“新”的概念并非只是指它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新主流大片并不是一个严格、规范的概念,因为它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类型什么题材才是新主流。它是对三种电影界限的模糊化和抹平,是对当下多元文化的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因来说主旋律电影创作上的转变是更加重要的因素,一部影片的故事都是围绕人或者某一事件展开的,一部成功的主旋律影片对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这部影片是否叫座。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军,却无法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在世界各国的电影票房中都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此对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在人物创作的转变方面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使我们更好认识主旋律电影,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新路径、新思路,创作出更多三性合一的主旋律电影,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主旋律电影”的提出与发展

要去研究“新主旋律电影”必然绕不开“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主旋律”原是音乐的专业术语。这个名词跨专业到了电影领域中,被赋予一个全新的含义。“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的主流化、艺术电影的市场化,它们以不同路径突破原有场域的藩篱,在交迭碰撞中观照不足并弥补短板,以主流文化价值观为轴心共同完成面向大众化的自我调整,现在更多是被延展成“新主流电影”“新主旋律电影”。但是“主旋律电影”这一提法仍然存在其历史意义。电影艺术作为“第七艺术”是属于艺术大集合中的一个子集,那么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对于维护国家政权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它也是官方先行提出。

(一)主旋律电影提出的背景

1987年,时任中国电影局局长腾进贤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原则,这是“主旋律”首次在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被提出来,这一文艺方针之后也被写进了十五大报告中,标志着“主旋律”这一概念被正式确立。“主旋律电影”最初被提出有其时代背景,是作为官方话语以及意识形态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是宣扬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占领思想文化和舆论的阵地,引导大众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主旋律电影的三大类型

初期主旋律电影的拍摄和发行,都由官方主导,它往往是作为一种宣传任务存在。在此将主旋律电影分为三大类——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模范题材电影、改革题材电影进行分析探究。

1.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指的是再现革命历史的电影,例如《开天辟地》《大决战》,以及《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系列描述国家大事件的电影。以及2020年上映的《八佰》,其故事发生在淞沪会战时期,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国军战士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防备日军的进攻;同年还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的《金刚川》。这类题材虽说经过时代的变迁,其叙述方式发生了转变,但其电影内容的本质仍然是革命历史事件。

2.英模题材电影

英雄模范题材电影可将其简称为“英模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包括《孔繁森》《钱学森》《焦裕禄》等一系列讲述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代表人物。这类人物基本来自官方认可的英雄人物,源自全国性的表彰大会。例如《中国机长》《攀登者》等都是属于英模题材电影。此类影片仍然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原型,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展现他们感人的事迹,鼓励人们学习英雄模范的精神,以此为载体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改革题材电影

改革题材电影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为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内容的一类电影。经典之作有翟俊杰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改革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三)新主旋律电影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三分法”界定(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形成了对主旋律电影远离商业诉求、排斥娱乐观赏。近些年“新主流电影”或者说“新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受到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里的“新”是指打破了以往这三类电影之间的界限,“新”是一种更加包容的艺术形态,这类电影往往在传递主流意识的同时也兼具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特点,它首先考虑的是表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在保证了主流意识表达之后,兼顾了观众的喜好,也就是商业性,同时又兼顾了其艺术性。总而言之,新主旋律电影相比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来说,除其主流意识的保留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了新的尝试。

二、以往部分主旋律电影人物创作上存在的某些问题

(一)人物形象神化

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领袖很少作为表现对象。随着对“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领袖的形象逐渐被搬上银幕,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存在过于“神化”的弊病,就如影片《大河奔流》中的毛泽东形象,其中用“黄河”来展现毛泽东的气势,在视听语言上也多采用大远景和全景的景别在心理上拉远片中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以及在片中人民群众见到毛主席时,都是以朝圣的姿态并且带着夸张的反应。用这种方式把人物塑造成了一个“神”,将领袖和人民的心理距离拉远了。

(二)人物性格扁平化

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极其完美的人。这导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刻板单调。每个人都应该是有自己的性格,无论是正面的勇敢、乐观、积极,还是负面的懦弱、自私、冲动,在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上如果只展现出正面的部分,那么观众势必与银幕上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有一种割裂的感觉。例如影片《杨善洲》《孔繁森》这类英模影片中,创作人员往往只是把人物的正面形象完美地展现,把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其他性格给抹除了。

(三)人物品质崇高化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务院召开了多次表彰大会对此进行表彰。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以这些榜样为原型来创作的电影作品,因此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中的人物难免带着光环。例如《雷锋》的主人公雷锋,他在教导员的教诲下读完《毛泽东选集》后,树立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无论是他在大雨滂沱的晚上帮助老大娘背外孙还是在往灾区运送物资时捐出了自己为数不多的100块钱,而自己却是衣衫褴褛,这一幕幕都在构建出一个崇高化的形象,也在引导观众无论任何情况我们都应该不顾自身的安危去伸出援手。显然类似的做法在当代并不是被广泛认同的。

三、新主流电影在人物创作方面的部分转变

随着电影市场的商业化以及外来大片的引进,中国观众的审美有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国内观众难以再接受国产的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水准和人物塑造方式。因此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内容古板、单薄、类型单一的缺点饱受诟病。电影中塑造的人物也过于脱离生活,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人物性格扁平,说教意味过强,观众心理上难以接纳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战狼2》中的冷锋因看不惯流氓欺负战友家人,不顾军队纪律出手打死流氓,看到自己干儿子的偷盗行为视若无睹;《红海行动》是一部英雄群像的讴歌,“蛟龙队员”中有的抗压能力差,有的沉着冷静顾全大局,这些个人的缺陷正好塑造了人物的真实性,每个人克服自己的缺陷获得成长的过程也正是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八佰》里面原本是村庄中一位匠人的老铁最开始拼命想逃跑,在战场上会害怕,看到跳楼的烈士们的英雄壮举后,到最后关头,他愿意留下来断后,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这些影片获得高票房和高口碑的原因与近年来我国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从而建立起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无关系。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创作上整体实力的提升,自觉开始寻求转变,开始重视人物的塑造。现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创作策略上的转变。

(一)从道德完善的“完美的人”到充满个性的“完整的人”

从“主旋律”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知它是背负着其特殊的政治任务,其目的是宣扬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占领思想文化和舆论阵地,引导大众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之初便给人物定好了固定的“范式”,影片中的主角一般都是所有美好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善良”“无私”“正义”“勇敢”是他们的代名词,而反派的形象则恰恰相反。

影片《焦裕禄》中焦裕禄到兰考县带领群众治理“三害”,他忙碌到照顾不到家人,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兰考人民。吴荣先为了拉拢焦裕禄,在安置他的家人时送来了很多稀罕的副食,但是被焦裕禄拒绝了,再次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无私和正义的一面,与吴县长的轻视生命,冷血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个无私的劳模形象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对象,但是如果用这么一套标准来要求现在多元化世界下的人民大众,明显过于理想化。

新主旋律影视作品不断进行探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极大的改观,策略上从塑造道德完善的“完美的人”转变到了塑造充满个性“完整的人”。这样转变也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从《建国大业》就可见一斑。在影片中淮海战役全面获胜后,几位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开庆功宴的场面中,几位领导人红着脸开怀大饮,毛主席醉醺醺地眯着眼睛坐在一边,周总理乱蓬着头发唱起了《国际歌》,这样的场面在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中极为罕见。这里塑造出的人物不仅是胸怀天下的英雄形象,更是有着真性情的普通人,让我们更能理解角色的平凡的一面。

在《八佰》中坚守四行仓库的大部分都是“杂兵”,他们不懂战争,不会战斗,王千源扮演的“羊拐”展现的是一位勇敢的战士的形象,但是也会和姜武所饰演的“老铁”谈论一些女性身体的话题;张译扮演的“老算盘”则是彻头彻尾的逃兵,在面对战争和死亡时展现出来的恐惧很好地展示出人性的一面;“老铁”和欧豪扮演的“端午”从刚开始都想逃跑,以及在枪击敌人时的同情和恐惧,目睹和经历战争的残酷后,不再软弱,在仓库楼顶为了持旗而英勇牺牲。《八佰》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身上有为了守护国家尊严的“勇敢”和“正义”,也有面对死亡的“懦弱”和“恐惧”。

他们不是完美的代言人,他们可以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也是因为如此立体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更能体会他们的感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转变是值得延续和借鉴的。

(二)从“象征着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到“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体”

传统主旋律电影中塑造出来的主角人物都是被当作集体主义之下象征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他们是集体主义的践行者,具有对组织绝对的忠诚、服从,他们勇敢,丝毫不惧怕强大的敌人和死亡,甘愿为了更大利益而牺牲自我等特征。这样的精神品质是值得学习的,但是这样的人显然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特征,从而导致影片中的人物失真和扁平化。《孔繁森》中,孔繁森就算自己经济拮据也仍然收留孤儿,甚至不顾自己的健康去献血。他为藏族大娘买棉鞋,但是自己的亲娘因惦记儿子而近乎失明,自己妻子胃出血住院也无法到医院照料。在影片的塑造下,主人公是完完全全集体主义下的一颗螺丝钉,将自身献给了集体。

在近些年的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他们为了集体所做出的贡献并不完全只是为了集体,他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以个人理想为驱动力,从而实现从个人理想到集体荣誉的有机统一。在《夺冠》中,在国家队的少年郎平说道:“我现在没别的路可走了,不能考大学了,只能硬着头皮练下去。”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窥探出,当时她的目标并不是想着为这个集体拿到世界冠军,而只是自己能选择到最好的道路就是在国家队中打球。

重任女排国家队主教练之后,她在会议上说道:“我希望我的队员将来不只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影片中这句话折射出来的是郎平希望自己的队员能够有实力去为国争光,同时也希望她们能够有着多彩的生活,能去谈恋爱,能去逛街,能不用压抑自己的个性。影片中的朱婷对郎平说自己打球是为了爸妈。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她们首先想的都不是为了夺冠或者为国家取得荣誉,她们是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作为前进的动力,最后和集体荣誉结合在一起。片中的她们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夺冠工具,而是转化成了个人理想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三)从“英雄模范”到“小人物”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就要求创作者应该多观察现实中的人物,把真实人物和故事加以艺术化的处理,这样才能让观众理解人物,理解影片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从而内心深处与人物达到共情的效果。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时不能眼里只有英雄模范,而是应该多多寻找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对于英雄模范观众都是以一种仰视的姿态去观望,一开始就抱有很高的期待,因此后续事如何发展,观众的内心活动起伏都不大。但是如果影片人物一开始的平凡形象与后续他所做出的事反差巨大,观众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

例如以2005年的“陆勇案”改编而成的《我不是药神》,讲述了程勇经济拮据,从而做起了“代购格列宁”的生意。在这笔生意中,他发现其中的巨大利益,但是他在赚钱的道路上,解救了为救女儿而做舞女的一位母亲,还有为活命而盗窃的黄毛,包括程勇在内这些人都身处社会底层。程勇一开始为了自身而走私药挣钱,而看到其他病友的苦难挣扎后,他开始为了让更多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已经不再关心自身的危险和利益。这部影片上映之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18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较大幅度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的税负,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将进口创新药特别是急需的抗癌药及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方式。这部影片从小人物入手,以一开始毫无主角光环的小人物揭示了大主题,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让我们对此类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因此,这种创作思路是值得今后主旋律电影借鉴的。

四、关于新主旋律电影人物创作提升的策略

“新主旋律电影”中的“新”是相对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而言,它并不是区别两种不同种类电影的定义,而只是区分同一种本质的电影不同时期的一个概念。主旋律电影要继续扛起宣扬主流文化的大旗,在各个方面求取创新。电影中最关键的是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因此,电影中人物创作是首要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在银幕上的人也应该跟着时代一起改变,赋予他们时代的特点。

(一)选取人物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拓展

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受众是本国人民。如今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发重要,我们不能将主旋律电影的观众局限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应该让带有民族特色的主旋律电影走向世界,为中国赢得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做出努力。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大多讲述的都是国内故事,片中人物也大多是以官方名单上的英模为原型或者是历史大事件改编,这样对于海外市场的扩展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新主旋律电影创作应该多加入国际元素,用非本国元素来表达我们的国家意识,借此来进行文化的输出,如电影《白求恩》,主角选取西方人,并且他身上带有的不仅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也带有西方社会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这样的人物不仅会让国内的观众有所触动,也会让海外受众乐于买单,让更多的海外观众愿意尝试去接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

(二)人物性格设计要突破旧框架

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或者电视剧中,人物设置上常常出现正反派性格上二元对立的格局,究其原因,是对人性的理解不够,只是单纯把人物当成影片中的一个道具,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自然没有什么看点。这样的一部说教味过强且不够真实的电影很容易让观众反感。在今后电影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上,创作者要将人性的复杂考虑在内,以此合乎情理的人物支撑其叙事。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他在剧中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因可寻,他听到沙瑞金要来上任就赶紧去献殷勤,在大风厂着火那晚想趁势拆掉大风厂等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因为他的性格,他自己说他的心早在18年前的汉东大学的操场上就死了,那时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山区勤勤恳恳,加入缉毒队出生入死身中三枪都没能如他所愿地调到北京,他长期以来相信的“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一系列经历后显得太苍白了。血气方刚的他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开始腐败,开始用一条路走到黑的姿态迎接自己的命运。

最后观众对于祁同伟这个反派角色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憎恨,人们憎恨的是让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这样一个腐败的公安厅长的东西——被滥用的权力。这部作品很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因此,剧中的人物才能深入人心。

(三)将中国传统精神融入人物创作中

现如今影响最为广泛的三种中国传统美学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其中儒家美学提倡的是“仁”,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家则是主张“出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禅宗美学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相对于“出世”“入世”,禅宗美学主张的是“遁世”。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和岳秀莲两个人深爱着对方,但是永远无法在一起,因为两个人都受到儒家礼教的束缚,最后就算相爱也只能“止于礼”,很明显李安导演将儒家的文化传统融入影片中,并且将这种文化传统融入人物创作中,即使这部影片在国内饱受诟病,但是在西方人眼中这却是一部彻头彻尾带有极其明显中国文化的影片,这为华语电影走进世界主流电影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战狼2》中的冷锋身上也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他到牺牲的战友家中慰问时果断出手将地痞打倒在地,以及他退伍后只身到非洲寻找生死未卜的未婚妻龙小云,从这些行为上看他身上带着是儒家文化中的“仁”。还有在非洲发生战争后,他到了救援船上听闻中国工厂还有工人困在厂里,便不顾危险自告奋勇回去解救他们,这样先人后己的行为也正是符合儒家文化的特征。因此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融入人物创作中也是一条值得今后创作者将作品推向主流市场的可借鉴的有效途径。

结 语

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一种承载体,仅靠政府资金支持使其存活在市场边缘,注定不符合市场规律也无法真正走入观众的内心。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主旋律电影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主流,也在电影市场上保持主导地位,注重人物的塑造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但是电影是一种艺术品也是工业产品,我们既要注意内容上的创新,也要在产业体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主旋律电影健康发展,牢牢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市场的高地。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