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维度

2022-11-01张树锋

电影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土战略农村

张树锋

(1.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2.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已经在中国大地全面建成。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宣言,向世人昭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其一,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深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使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力地弥补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了乡村的繁荣。未来农村在融合产业资源,协同城市发展节奏,承载文化自信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二,强国战略进一步清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日可待。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速,综合国力继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以文化驱动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行动指南,文化强国战略的率先提出,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方面,电影作为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承载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职责,电影的教育功能日趋显现,电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影响日益增强;另一方面,电影是深受人们青睐的艺术形式,是人们休闲娱乐、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电影产业的发展能够弥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第三方面,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推进电影产业的持续深入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文化建设,改善国家文化形象,实现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传播力。

电影产业的发展依赖产品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完善,需要立足于新的历史阶段,全面拓展电影的产业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作素材、产业动力、放映空间和消费平台,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能够从乡土文化中提炼优秀的文化本质,能够与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同时,农村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深厚资源,能够为电影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两大战略中实现电影强国的中国梦。

一、理念维度: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的逻辑交汇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这一战略的出台将“三农”问题上升到国家综合发展的层面,要求全党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心,并且具体提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兴旺要求;促进乡村环境改善的生态宜居要求;促进乡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要求;促进乡村组织与管理建设的治理有效要求;促进改善民生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生活富裕的五个具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还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化强国战略是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这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要求,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为文化强国战略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是一组互联互动的关系,两者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体系中诞生,都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制定的理论框架和战略布局,都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基础,都把视角立足于着力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逻辑起点之上。

第一,文化强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延续。

时隔三年,两个重大国家战略的相继出台,是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与总结后做出的正确决定。文化强国战略从逻辑的出发来讲是延续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台的有关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大战略。文化强国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水平、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建设文化强国,是基于脱贫攻坚的完胜和小康社会的实现,延续乡村文化建设,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乡土文化的复兴,激活农村产业布局,实现农业平稳发展,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

第二,乡村振兴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

文化强国战略能否在2035年实现,关键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经济与文化是一种平衡发展的关系,也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慧支持,经济为文化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特殊的国情。实现乡村振兴,繁荣乡土文化,促进农村整体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农村发展互动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绿色、和谐发展,为文化强国战略实现提供环境基础和发展保障。

二、价值维度:电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思维结合

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为国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产业,也在2021年11月公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了电影强国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一规划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国产影片创作质量,健全电影产业体系,增强电影科技实力,提高电影公共服务水平,扩大电影国际影响力,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电影产业的市场拓展与发展格局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为电影产业的资源拓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唤醒沉睡的乡土文明,致力于美丽乡村的集体记忆,重拾难以释怀的乡愁美学,提升乡村生态格局与乡土精神面貌。

(一)复归乡村文明

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乡土文化承载了中国千百年来优秀的文化品质。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能够充分反映某一地区百姓的日常生产活动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是人类在特定区域内历史、人文、生产劳动力、意识形态的见证。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式微,原有的文化样态有的已经消亡,有的处于濒危的境地。乡村振兴的提出为乡土文化复归创造了政策环境,从脱贫攻坚的实践到乡村振兴的推进,文化在繁荣农村生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中所起到的作用越加重要。

电影产业与乡村的连接几乎伴随着电影的出现与发展的全过程,农村题材的电影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农村也是电影拍摄的场地,是电影创作人员体验生活的场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花好月圆》《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批反映农村的电影,在露天电影时代,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建设新中国的信心;改革开放初期,《黄土地》《老井》《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一批反映农村的电影作品脱颖而出,这批作品大多反映了中国农村贫瘠、落后、质朴、天然的状态,在社会上引发人们对农村生活状态的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影作品中又出现了《上车,走吧》《十七岁的单车》《落叶归根》等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有《那山 那人 那狗》《暖》等乡愁美学的作品。从改革开放深入后一直到脱贫攻坚战略提出之前,以乡村为题材的电影作品集中反映了乡村文明的两个主要倾向:一是因为现代化进程表达农村失落的文明,这些影片表现了农民工进城的艰难适应和人们逐渐逃离乡村,乡村变得空心化,以及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现象;二是人们对于乡村的集体记忆,因为远离乡村,乡村成为记忆中的场所,乡村的美只能通过回忆来呈现,在电影表达中是一种“欲说还休”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乡愁美学。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在弥补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集中力量,下大力气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电影产业同乡村的结合更加紧密,一批优秀的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电影出现,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乡村文化的映射有重要意义。影片《十八洞村》于2017年10月上映,这部作品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反映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为主题,将地域景观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体现了团结、励志、奋发、进取的脱贫攻坚精神;2020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脱贫攻坚的国庆献礼作品,这部影片以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发生的五个最具家乡特色的故事,用诙谐幽默的喜剧形式表达了中国人建设家乡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情怀,这部作品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的效应,充分表达了爱国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国家自信的积极反响;2020年10月上映的影片《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居住在城市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云南古寨创业的故事,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治愈了困惑,重新找回自己,反映了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战略对回乡创业者的期盼,用电影语言描绘了乡村文明的美好图景和乡土文化的厚重博大。

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给乡土文明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对于复归乡土文化,彰显乡土文明有重要意义。其一,电影题材的扩展,挖掘与再现了乡土文化。表现新时代农村题材的电影作品,都是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寻找的创作基点,在电影时空中充分表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乡土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乡土美食、传统民俗等,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形式结合乡村文明秩序,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进行转换和提升,运用艺术化语言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二,电影传播的扩张提升了乡土文明。农村题材的电影传播让观众全方位领略当下的农村风貌,对于乡土社会的集体记忆形成传播共鸣,让久居城市的人群产生了乡愁,增强了人们精神空间的审美体验。随着电影放映渠道的逐渐拓展,农村电影放映的推广与延伸进一步增强,农民享受到电影文化作品的机会逐渐增多。电影的放映与传播,让广大农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解真诚、善良的伦理美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到广大农民的心田,促进乡村的道德建设和文明和谐秩序的产生。

(二)激发产业动能

电影产业的延伸除了在题材上加大挖掘乡土资源力度以外,还表现在电影制作流程向乡村的倾斜和电影产业链条向农村的拓展。电影产业主要的链条包括制片、发行和放映,三者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循环,这三者的发展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状态,只有三者有机配合才能创造出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电影产业的新发展格局结合乡村振兴的推进,要在三个环节中与乡村发展紧密配合,制片环节要结合农村资源,形成题材的创新与文化价值的提升;发行环节要拓展农村发行渠道,形成与城市呼应的发行新空间;放映环节要立足于农民的精神需求,建构农村放映新体系,增进电影产业向农村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提升电影产业的活力。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拓宽产业发展平台,实现共同富裕。

1.电影产业能够带动乡村的文旅产业

电影在制片环节,取景地能够伴随电影的放映成为旅游目的地,人们在电影中感受的乡村之美,感知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美食等,在电影上映后就成为观众旅游体验的热点。许多电影拍摄地在后续都有文旅的开发,利用电影传播的效应建立电影小镇,建设电影拍摄基地,保存电影拍摄场景,以旅游带动餐饮、娱乐、采摘、民宿、民俗等周边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的兴盛创造条件,电影产业的延伸能够提升乡村文旅的融合,促进乡村繁荣,增加农民收入。

2.电影产业能够激活农业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保证农业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作用不动摇,保障粮食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发展。电影产业延伸到农村,促进乡村的繁荣与振兴,通过电影产业的驱动,能够唤醒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文明,激活农业产业发展的元素,以新的生产力驱动农业产业朝着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电影产业带动的乡村文旅发展,能够同步提升乡村名优土特产的销售,以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耕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强农村的生态平衡。

(三)提升生态美学

生态之美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立足于使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生态构建,打造绿色生机、美丽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是乡村环境整治,乡村生态修复的重要职责。乡村已不仅是农业的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生态美学是乡土优秀文化基因的集中表现,我国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阐释,早就对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有了清晰的描述,人处于天地之间,从原始先民就有了对天地的敬畏,古代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和谐的世界观,儒家讲求的仁爱思想影响了中国乡土文化数千年,乡土社会也因儒家的思想形成一种道德约束和伦理规范的方式,建构了人与宗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生态和谐美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电影时空中对于乡村之美的表达是对乡村生态的渲染。农村题材的电影在环境表达中,十分注重乡村的生态表现,以近几年出现的几部作品为例,《十八洞村》拍摄场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里山水环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所在地。《我和我的家乡》的拍摄地贵州黔南、杭州千岛湖、陕西佳县赤牛坬、沈阳沈北的“稻梦空间”景区都具有独特的生态魅力,电影的拍摄对于弘扬乡村之美,提升乡土文化品质,增强文化识别度具有重要作用,电影产业构建的乡村生态美景也将进一步拓展成文旅产业空间。另一方面,电影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能够激发乡村生态和谐秩序的构建。电影带动的文旅发展,能够提升乡村电影拍摄场地的关注度,提高农村文旅产业朝向纵深方向发展,电影带动的景区,在生态表现中因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将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中加大投入,产生文旅融合与生态旅游的正增长。影片《一点就到家》的拍摄取景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这里保留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村寨文化,生态环境古朴自然,所以,曾经有几次都被电影制片方看中成为拍摄取景地,这部影片拍摄时还调动了村民参与演出,以真实自然的表演为该片营造了积极的时空场景。这部影片拍摄后,该地在文旅发展中有了新的突破,对当地名优土特产,特别是普洱茶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产业提升,生态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以电影产业促进生态发展,形成的良性产业发展链条已经基本实现。

三、实践维度: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电影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意识形态、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等职责。同时,电影产业也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都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发展,能够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弥合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前提同步、动力充足、潜力巨大、效能可观的优势,所以,在融合实践中要找准定位,激发价值,谋求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有效的规划和对应性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保障。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和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推进、扶持措施、监督检查等提供了法律依据。特别是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乡村文明方面有了具体的规定,法律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农业农村农民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制作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利用法律的形式对乡村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进行了鼓励与支持。《“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针对电影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拓展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培育具备市场运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农村院线,推动形成‘公益+商业’的农村电影放映模式。”根据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地方也应该尽快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鼓励电影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深度融入,以吸引更多的资源注入,实现电影产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互动共生。

1.要注重政策的全局观念和细微环节的协调

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充分了解电影产业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握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要点,不搞一刀切的盲目发展,也不能成为拒绝与排斥的保守主义。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要因地制宜,充分论证,科学施策,对症下药。全面分析当地的人文资源和产业模式,并采用先行先试的发展思路进行探索,注重政策的前瞻性和全局化,同时在施策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保证电影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性发展的政策规划。从国内外的发展规律来看,电影产业要想更好地融入乡村发展,必然要有适应性的政策和措施。新的历史阶段,电影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在政策制定上要充分了解电影产业的运行机制和产业发展特点,同时也要把握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2.做好政策的宣传与推介

为了保证政策更好地落地,需要加强政策的宣传与引导,从电影产业一方对政策进行读解,吸引电影产业向乡村延伸,建立产业链的拓展机制,充分调动当地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产业的联动效应。近些年,国内外对电影艺术小镇、电影取景地文旅项目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围绕着政策规范和市场研判,进一步吸引电影产业向广阔农村延伸,这一过程中需要从电影产业发展的角度做好对外宣传,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为驱动,形成文化宣传的积极效应。对于乡村一方而言,吸引电影产业的融入能够激活农村资源,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政策推介过程中,要立足于发展的角度,破除农村保守落后的传统,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激活内生动力,提高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以电影产业的带动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

(二)人才机制与管理效率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人才机制才能壮大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品位,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在人才与管理方面要有对应的措施机制,注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以人才驱动管理,全面提高产业的效能。在融入过程中,有两种人才应该被格外注意,挖掘这两种人才的创造力,运用对应的管理机制,促进综合体系的创新,让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产生积极的效能。

1.善于利用电影形式表现乡村文化的艺术人才

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自上而下的艺术介入一直都在积极尝试,国内外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实践产生了艺术乡建,就是用艺术表达和艺术植入的形式,将艺术带到乡村生活空间,利用艺术的温和手段和相通的语言体系,激活乡村文明生态,提升乡土文化品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植入乡村生态中有鲜活的优势,乡村文化振兴呼唤有文化情怀、有艺术感知力、通晓电影语言表达体系,并且娴熟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挖掘乡村形态的艺术家进入乡村。用他们的文化感知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有关农村题材的电影作品,表达中国的乡村故事、乡村智慧和乡村灵魂。

2.善于借助电影产业提升乡村振兴的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建设是个长期工作,要利用各种机制激励人们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中,特别鼓励城市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中善于利用电影产业特点,谋划农村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十分渴求,这种人才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了解农村,具有深邃的发展眼光。明确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特点,懂得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村产业,擅长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前沿的潮流,尤其是对农村发展文旅产业和科技产业等新兴业态充满了信心。其二,深谙管理之道,具有超前意识。乡村社会具有特殊性,虽然处于社会的基层,但是千百年来由于传统的风俗,乡村管理一般采用道德约束的乡村自治,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相对封闭又秩序井然。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这种自治体系,特别是人口的流动让人们对外界社会环境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乡村社会形态变得复杂。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者必须了解农村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状态,还要精通现代管理的理念,能够运用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方式,激发乡土社会中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持续性和科学性。

(三)循环互动与持久发展

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并非一种主观角度的嵌入,应该成为一种相互共生的自然选择。“在现代性传播中,艺术介入乡村进行扶贫的号召下,乡村题材的电影创作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作为艺术的电影,在挖掘农村资源、表现乡村人文精神、提升乡土文明品质、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作为产业的电影,在链接乡村资源、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增强乡土社会产业内生动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恰好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增强与推进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明、乡土振兴和人民生活富裕,也能够平衡城乡发展的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所以,电影产业的融入必须建构积极的机制,谋求长远的规划,制订科学的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谋求两者价值的共生。促进电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结合,需要在两者价值诉求层面进行科学的研究,找出两者价值的共生体系,谋求长远发展的动力。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大多围绕他的家乡山西汾阳展开,汾阳贾家庄村在乡村振兴政策驱动下,积极引入贾樟柯的电影产业,将贾樟柯电影的故乡情结和贾家庄村的乡村振兴事业结合一起,带动了乡村文旅的发展,形成了以电影产业为亮点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二是创造两者结合的新业态。电影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能够促进新生产力的诞生,激活新业态的出现。贾樟柯导演将电影产业引入贾家庄后,先后创办了山河故人酒店、贾樟柯艺术中心种子影院、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吕梁文学季等,这些新业态、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了乡村和电影的结合黏度,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是在这种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创作完成的。

结 语

乡村振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为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激发农村活力,提升中国整体发展格局而制定的宏伟战略。代表着国家软实力的电影产业在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立足于谋求新发展的理念,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彰显中国的文化品质和文化传播价值。电影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是基于两者天然的谋和,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相同的发展空间,以及一致的发展诉求等。两者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文明带动社会格局提升的精神文化价值,也能激发产业引领经济增长的生产力价值,两种价值的释放能够解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规划,不搞一窝蜂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照抄照搬,依据资源优势,实现价值互补,既彰显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产业特色,又复兴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文明,生态优化,共同致力于乡村发展,城乡同步提升,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乡土战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战略
战略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