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被轻视
2022-10-31闫肖锋王晓霞
闫肖锋 王晓霞
有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时提出了关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的建议,引发广泛關注和争议。中小学英语教育比重问题不是小事,既关乎万千莘莘学子的受教育结构和认识世界的眼界,也关乎中国未来的开放性。
近期,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此建议的答复。答复称,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已低于语文等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语义课时比重为20%~22%,数学为13%~15%,体育与健康为10%~11%,外语为6%~8%,外语课时明显低于其他学科;而外语考试比重是根据中央要求确定的,2014年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
理性地看,英语仍是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经贸往来、科研攻关中最需要掌握的语种。
一段时期以来“中考取消英语”“语数英在今年9月将变成语数体”等谣言时不时在网上被热炒,今年8月微信公众号“上海家长”就因杜撰“英语将退出小学舞台”的不实消息,被上海网信办、市教委联合约谈并责令停更15天。
很显然,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多能熟练掌握英语的人才,而不是更少。教育的功用性时常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致使中国难出“大师”的痼疾,抛开这一问题不谈,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外语,恰恰是级能满足国人功用性需求的教学科日之一。理性地看,英语仍是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经贸往来、科研攻关中最需要掌握的语种。英语对孩子未来在发展中培养国际化视野,迈向更大的舞台,不可或缺。在成人的世界,身处正在深度融入未来应当更深地嵌入全球化的今日之中国,英语更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正如网友所说,我们用到国外的设备,需要看英文的使用说明资料;我们用到国外的芯片,需要外国专家的技术支持;我们的产品卖到国外,需要做好售后服务……这些都是要用英文的。
义务教育阶段外语6%~8%的比重相对于其他科日尤其是语文,已经不大。而英语教学的方式是否得当则另当别论。比如,有建议者提出“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强化实用性功能。
的确,现行英语教学存在以应试为目的陈疴,学习目的只为考试成绩,有人建议改革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不是降低英语教学课时或只注重口语对话、生活运用那么简单。如何避免英语教学应试化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实战性?这是我们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必须看到,学外语和学习琴棋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冲突,更跟文化自信扯不上关系。针对该人大代表“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建议,教育部在答复中称,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202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看,书法、中国传统节日、甲骨文、剪纸、皮影、年画等许多中围传统文化教育均囊括其中。何况,不熟练使用英语,将来如何通过国际沟通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出去?
纵观国际发展经验,一国之国力要想持续得到提升,必然伴随着更开放的经济、更包容的观念和更广泛的国际交流。比如,“二战”后日本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催生出一批兼具东方理念、美感又融入潮流的大师,如服装设计界的三宅一生,建筑界的安藤忠雄,动漫界的宫崎峻等等。再如,上世纪60年代末起经济开始腾飞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非常强调“英语可以改变生活”,韩国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习英语;而同为“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李光耀执政时期更是将英语作为了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国当然没必要仿效新加坡,但必须认识到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
当今,逆全球化的思潮正渐成气候,中国作为40余年来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更积极地支持和融入全球化,而不是反其道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