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血液透析患者心衰治疗的应用
2022-10-31王小芳王红龙杨学萍景舒梦
王小芳 王红龙 杨学萍 景舒梦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000)
近年来,我国尿毒症等肾脏损伤性疾病发病率逐 步提升,患者常会出现脏器损伤以及代谢产物潴留。随着疾病持续恶化,部分患者甚至会合并心衰。主要原因为患心肌病变延长或心肌负荷过重,继而使得组织代谢异常,此种疾病为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对此种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改变血流动力学症状,通过利尿以及扩血管方式抑制神经内分泌[2]。有学者提出,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整体治疗效果[3-4]。现选取本院血液透析时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药物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血液透析心衰患者。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7.9±3.6)岁,心衰等级Ⅱ级16例、Ⅲ级13例、Ⅳ级14例;观察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0±3.5)岁,心衰等级Ⅱ级17例、Ⅲ级12例、Ⅳ级14例,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心力衰竭;(2)患者无免疫系统疾病;(3)近期并未采用治疗心衰药物治疗;(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心肌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意识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3]。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盐酸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14,规格10 mg/片),口服治疗时初始计量为2.5 mg,2次/d,每隔3~7 d提升一次用药剂量,最大剂量控制在15 mg内。
观察组患者则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90002,规格100 mg×14 s),患者初次口服药物50 mg,2次/d,之后依据患者机体耐受度可对用药剂量适当调整,一天内最大用药剂量为400 mg。
两组患者连续治疗时间为6个月。所有患者每周透析2~3次,每次4个小时[仪器名称:费森4008,国食药械监督(进)字2009第3451760号],每2周进行一次HDF[仪器名称:费森5008S,国食药械监督(进)字2014第3452115号]。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其中主要分析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脑钠肽(BNP),检测时主要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2)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分析心源性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几率;(3)对比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主要分析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临床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以χ2检验计数资料,并用[n(%)]表示;以t检验计量资料,并用(±s)表示。当P<0.05时,代表组间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
治疗前患者BNP、LVEF等心功能指标并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NP以及LVEF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s)
组别 例数BNP(ng·L-1)LVEF(%)LVED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970±273 440±86 31.50±2.97 45.27±1.68 72.64±5.41 59.76±2.41观察组 43 1030±266 206±78 30.87±3.41 59.52±2.67 73.87±5.16 51.37±3.69 t值 1.0322 13.216 0.914 29.622 1.079 12.483 P值 >0.05 <0.05 0.364 0.000 0.284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并无较大差异(P>0.05)。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6 min 步行距离并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远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s,m)
表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s,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312.51±42.61 342.61±42.24观察组 43 325.61±34.19 421.81±32.78 χ2值 1.572 9.713 P值 0.120 0.000
3 讨论
血液透析为现阶段尿毒症患者疾病治疗主要方式,但随着疾病持续恶化患者常会出现心衰等问题,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心力衰竭作为心脏循环系统障碍性疾病,也为多数心血管疾病末终期表现[5]。主要发病原因为,神经细胞以及内分泌系统异常活跃进而使得心室重构,患者病情呈现进行性发展。对此种疾病,治疗关键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有效延缓、减轻心室重构,进而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依据患者疾病治疗机制,对照组主要提出贝那普利作为血管收缩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口服之后可有效抑制血管收缩素Ⅱ生产,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内皮素因子活性,继而使得心脏血管可正常舒张,减轻血管负担,也可控制血管对于血流阻碍,继而降低血压,提升血流量,改善患者心功能,防止疾病持续恶化。虽然此种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患者机体微循环改善效果有限,因此整体治疗效果有限[6-7]。观察组则沙库巴曲缬沙坦,此种药物为缬沙坦以及沙库巴曲两种药物成分组合后制成的复合物,主要通过代谢产物LBQ657有效抑制脑啡肽酶,同时也可通过缬沙坦有效阻断受体。近年随着研究逐步深入,多数分析认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可有效控制脑啡肽活性,同时也可减缓利钠因子代谢,进而有效提升血浆内利钠因子第二信环磷鸟苷浓度,进而有效发挥药物对于患者心血管抑制作用。此种药物治疗时主要作用为抑制RASS激活,同时也可有效保护利钠肽系统、心血管系统,控制炎症反应,继而使得心肌重构,改善心力衰竭,提升生存率[8]。也有研究认为,此种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治疗后患者运动耐量有极大提升,且峰值耗氧量也有改善,耗氧量每提升6%患者心衰再入院概率即可提升7%[9]。由于峰值耗氧得到控制,因此患者再入院机率也被降低。对比本次研究结果时,观察组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之后BNP、LVEF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此种状况说明,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时可充分改善心功能,降低射血分数,提升生存率。其中,BNP为直接反应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也为判定疾病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标志物,当患者心衰得到改善后该指标可有效降低,本次研究即发现患者治疗BNP指标得到控制。对比其它学者研究结果,认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患者随访3年内生存质量均高于其治疗方式,因此可知药物治疗长期效果也较为显著[10]。随访8周之后发现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患者BNP有显著降低,同时肾功能恶化和高钾血症也得到控制,整体治疗效果良好。对比患者再住院机率也发现,观察组患者心衰再住院发生率更低(P<0.05)。主要原因为,患者接受治疗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逐步降低,且心功能、生活质量也得到提升因此患者再住院机率更低。对比患者6 min步行距离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步行距离更远(P<0.05)。由于患者心功能和其它问题均得到控制,整体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因此患者行动能力更优。也有学者认为,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时可有效抑制脑啡肽酶以及AT1受体,有效调节患者神经激素细胞因子失衡,改善患者预后状况[11-12]。同时,也可通过调整细胞内CMP浓度进而控制CNP分解,有效调整动脉血流量,进而提升步行距离。
综上所述,为血液透析、心衰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时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衰再住院,提升6 min步行距离,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