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演奏中发力点与音色的关系
2022-10-31强亚男
强亚男
(白银市群众艺术馆 甘肃 白银 730900)
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兼教育家亨利·涅高兹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书中提到,“对声音的掌握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首要的一个,因为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效果大大提高,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无论你弹奏音阶、琶音、练习曲还是乐曲,声音质量都是需要特别下功夫的。”音乐源于声音艺术,在钢琴艺术中,美妙悦耳的声音与手指触键时使用力量的来源、力度的控制、触键时的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在钢琴演奏中,影响音色变化的因素很多,演奏者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整触键方式获得不同的音色。触键方式的调整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改变触键角度便是其中一种,通过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音色发生很大变化。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同样的力度、不同的接触面积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这就说明,在弹奏触键时,触键的位置不同,力度与音色也不相同。
一、手臂结构剖析
手臂是由肩部的锁骨和肩胛骨组成,大臂只有一块肱骨,小臂由桡骨和尺骨组成,腕部由八块形状不规整的小骨组成,手部是由掌骨和指骨两部分组成。肩部是钢琴弹奏中的第一个环节,它支持、控制着大部分的臂长调整和弹奏姿势变换,由于大臂的肱骨上端与肩部的连接处形成了凹凸镶嵌的圆球形状,所以肩关节就成了人体活动最自由的关节,因为它不适于做独立的移动,所以肱骨积极的移动会影响到大臂运动时的准确性。小臂的桡骨与腕骨连接在一起,尺骨的上端与肱骨连接在一起,它易于做快速动作。腕部的八块骨骼分两行排列,是桡骨与掌骨的连接带,手腕的两侧摆动或是上下运动完全依赖于这些骨骼的运动。手部的掌骨与第二行的腕骨连接在一起,由于每个手指的结构不同,所以每个手指的灵活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手指
(一)手指的运动形态
由于手和手指的动作关系到钢琴演奏的技巧,也承担着钢琴音色最细腻的处理,所以,手部运动时的形状、角度以及触键方式对音色的控制至关重要。钢琴弹奏需要不同的弹奏角度和弹奏动作,因此,了解手指的运动角度和动作,能清楚认识钢琴具有无穷变化的音色的根源所在。
手部静止时,其形状可分为伸张位置、抓状位置。伸张位置的手掌与手指几乎保持平行状态,五个手指自由伸张摊开便是;而抓状位置由伸张位置引导出来,抓状位置以掌心为中心,所有的手指相互并拢,手指的指关节与掌关节形成一个约七十五度的角,这时,手部形状应该是鹰嘴状的,再将指甲关节和中关节向内抠,使指关节稍微突起,再柔和地拉紧手指,不能使拉紧的力量超过双手,否则手部会变得僵硬且不受控制。
(二)触键方式
手指是弹奏时最直接也是最敏感的部位。在弹奏时,手指之前静止的伸张位置就成了伸直运动状态,而之前静止的抓状位置则成了弯曲运动状态,这两种运动形式决定了钢琴触键时细微的音色变化。在使用伸直运动时,手指从指关节处开始上下挥动,指尖离掌心最远,力量的传输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触键在音量方面可以做出最小的强弱变化;在音色方面可以做到最细腻的音响效果。在使用弯曲运动时,指甲关节有向掌心拉动的倾向,在手指抬起向下敲击时会产生一个内收的弧线,所以,弯曲运动在弹奏时不是单纯的敲击,而是在敲击的同时有内抠的动作,这样的触键较为直接、强硬。弯曲运动产生的音量可以发挥手指弹奏的最大张力;音色方面可以做出较多变化,比如柔和与颗粒般的演奏。另一种运用则是曲目的要求所决定的,黑键的数量多,就要求手指伸直,而在白键上弹奏则多用弯曲的手指运动。
(三)手指技巧中的发力与音色
手指技巧是钢琴弹奏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手指技巧不仅对手指本身的积极运动产生影响,而且对手臂的力量传输也有很大意义。手指技巧包括发力点、灵敏度、快速跑动、触键方式以及控制力。所有的技巧都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时对手指有高度的控制能力,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演奏效果。而音色就是手指技巧与听觉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在钢琴弹奏中,从指尖到掌心的整个手掌都处于高度复杂的协调统一动作之中。手指发力前有两种触键方法:手指贴键弹奏和手指离键弹奏。手指贴键弹奏为伸直运动所用,多用于弹奏黑键。贴键弹奏使音乐少了棱角与起伏,强弱变化不明显,音色柔软、轻盈,多用于伴奏织体的弹奏。贴键弹奏更似抚琴,以触键轻柔、音色柔和为根本,淡化了点的概念,分散了发力的集中点,由指关节发出微弱的力量弹奏,这样的触键产生的音色较适合弹奏不需要太清晰的朦胧的线性乐段。手指离键弹奏为弯曲运动所用,多适用于弹奏白键。离键弹奏由指关节发力,发力点集中,明确了点的概念,以发力结实、迅速、有力为特点,离键弹奏的快速跑动所产生的音色如雨滴一般清晰明亮。
以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变奏1 为例。这是一次简单的织体变奏,主旋律移到了下方声部以左手弹奏,代表和声的音型由第一次呈现时的琶音变为了高声部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作轻快的下行跳进进行,这里的跳音由手指断奏完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由弯曲运动引申而来的离键弹奏,音色透亮短促、富有弹性。强拍的装饰音轻盈快速,使右手分解和弦更加丰富。
以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变奏2 为例,这是对主旋律的一次自由变奏,在保持相同和声功能的情况下,在强拍提取主旋律,每小节第一个音以二度颤音的方式装饰起来,并在弱拍上带半音,装饰音的十六分音符以级进进行,把前后两个旋律联系起来。在弹奏中,左右手快速交替的连音跑动时,声音很容易发虚或是弹成一片,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时触键要迅捷,手指要贴键弹奏,动作要小,但不能欠缺力度。
三、手腕
前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阿·尼古拉耶夫说过:“我们必须记住,手指技术是完全要靠手腕灵活来决定的。”
(一)手腕的运动形态
手腕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手指与手臂的纽带,也是手臂向手指输送力量的必经通道,具有桥梁式的重要作用。同时,手腕的不同弹奏方法的运用,也是表现钢琴不同层次的音色的关键。
所谓“桥梁式”就是把手腕比喻成“桥梁”,用来连接手臂与手指。当手臂挥动时产生的力量向手指传输时,手腕就不能太过松弛,需要有一定的支撑,也就是手腕的支撑力。当然,支撑力需要适当地控制与调节,支撑力过小就会导致手腕过于松弛,手臂挥动所产生的力量没有到达手指就已经消耗殆尽。支撑力过大就会导致手臂到手指太过僵硬,不但不会把力量完全传输给手指,还会养成不科学的弹奏方法。总之,手腕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再结合作品对音色的需要来调节手腕的支撑力。
(二)手腕的触键方式
如果说手指是弹奏触键的第一层音色,那么,手腕则是弹奏触键的第二层音色。手腕的触键与手指的触键在离键高度上是不同的,在以手腕为主导的触键操作中,手腕的离键高度要远高于手指所主导的触键操作,相比之下,手腕为主导的触键发出的音色要比手指主导的触键发出的音色更为结实,更有穿透力,音量更大,当然,演奏者也可以通过对手腕支撑的调节获得所需的音色。
(三)手腕的发力与音色
手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力点来控制手部的力量与音色。特点是独立、小巧且灵活,快速的跳动与丰富的触键是它的优点。手腕是钢琴演奏中技巧很丰富的部位,也是最常用的部位。如手腕断奏、手腕跳音、手腕连音奏法等,双音、八度、和弦的快进进行和发力的控制也要通过手腕进行。
手腕发力速度也决定着音量的大小以及音色的变化,发力速度快,触键就会很强硬,音色也就很生硬;发力速度慢,触键就会很委婉,音色也会很细腻。手腕的支撑力度直接影响手指触键时的强弱与音色,手腕的支撑力度大,弹奏时的音量就强,音色结实、饱满;手腕的支撑力度小,弹奏时的音量就弱,同时音色明亮而不生硬。在手腕弹奏中,演奏者要结合高度与速度,才能使作品的处理更加细腻,更富有变化与色彩。
以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变奏4 为例,主旋律作为对位性材料,以比高声部旋律慢一倍的节奏在低声部出现。而这时,高声部反复出现了一个以主音开始往下级进的半音阶材料,并在高音区以跳跃的八度音型奏出,使这段变奏获得了灵活、轻快的形象。在演奏中,右手快速的八度半音阶下行是这一变奏的特点,也是演奏的难点。在演奏这首变奏时,演奏者的右手手腕要富有弹性地上下运动,才能使每个音有很好的颗粒感。这首变奏充分体现了手腕具有的快速、灵活、准确的优势。
四、手臂
手臂动作是一种间接性的弹奏,它控制着手部的弹奏方向、位置以及力度的产生与传输。同时,手臂也包含着两个不同的发力点,即肘关节发力的小臂部分与肩关节发力的大臂部分。
(一)手臂运动形态
小臂是由桡骨和尺骨组成。尺骨上端在肘关节处为肱骨下端圆柱形小头备有一个鹰嘴窝,肘关节的圆柱形结构使它宜于做出快速动作。小臂的运动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左右运动的内收与外展动作和上下运动的挥动动作,这两种方式的动作都以肘关节为中心进行。左右形式的运动不仅对触键产生的音量与音色有影响,还对手指弹奏的位置移动有重要影响。大臂只有一块肱骨,上端是半球形小头,下端呈圆柱形,肩关节与半球形的小头连接,是人体活动最自由的关节。
(二)手臂技巧中的发力与音色
小臂在弹奏中较为灵活,小臂的运动以肘关节为轴心,充分利用肘关节的灵活性。小臂左右运动时,弹奏八度、双音、和弦等。当然,在小臂运动过程中,大臂要给予很好的配合。相比手腕的运动幅度,小臂的运动幅度要大很多,强弱对比更鲜明,音色的调节空间更大,小臂的左右运动可以单纯地用来调节手指弹奏的位置,也可以在左右运动中加上下运动,来改变手指触键所产生的音色与力度。
大臂是手指与小臂的力量来源,积极参与形成手部和小臂适合于弹奏的姿势,为作品中不同音区的要求作出必要的调节,并以强有力的挥动方式直接参与发音。大臂的运动幅度最大,它支撑着小臂到手指弹奏过程中的所有动作。大臂的运用与小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它也有左右的移动,以符合作品中音区的要求;不同之处是,它的运动幅度更大,适用的范围更广。
大臂为小臂与手指传输力量,这就要求大臂需要将自身挥动所产生的力量无损耗地传送到指尖,手臂要完全放松。大臂的圆弧形运动可以用来连接两个跨度较大的音或和弦,使它们得以连贯。运动的幅度越大,动作的速度就越慢,大臂的运动幅度最大,爆发力更大,这保证了在震音、强奏时有足够的音色与音响效果。
以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变奏5 为例。这是一次自由变奏,这里实际上只有象征意义的主题旋律,织体也进行了较大的变化,唯一保留的是主题的和声轮廓。在演奏中,左右手的双音连接从始至终贯穿于乐曲之中,而且跨度很大,这样的大跨度的双音连接首先需要手臂积极移动,其次,手指要随着手臂的惯性精准地弹奏每一组音。
五、结语
赵晓生先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说:“钢琴演奏无一处不是‘肩—腕—指’三点一线、浑然一体、合一而动的结果。以肩为轴,大臂的力量通过手腕抵达指尖,从肩开始的整个手臂应被视作一体。”
在弹奏过程中,这三个不同的弹奏控制单元既统一又不统一,“统一”是因为它们无法单独完成弹奏,需要得到其他部位的支持;“不统一”是因为在弹奏中力度与音色的变化是由各部位运用的多少决定的,也就是说,弹奏时各个部位都会参与,不同部位参与比例的不同,就决定了力度与音色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