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下短视频文化探究
2022-10-31卢美宇
□ 卢美宇
场域理论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探索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场域是一种建立在关系结构基础上的社会空间,场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场域充满了自主和非自主的权力斗争。媒介是主体认识、建构世界的重要方式,它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主体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途径,进而潜移默化影响主体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所以在媒介文化场,不同文化之间对媒介话语权的争夺从未停止。
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技术进一步消弭了传播交流的时空界限,时空凝缩带来的生活步调加速,迫使主体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量或体验事件量增加。”这意味着需要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基于此背景下的短视频,以其碎片多元的叙事话语、海量短小的影像文本轰炸,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完整系统的叙事方式,快速占据大众生活,改变了主体与世界的关系。
短视频的文化审美特征
主体审美重塑——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通提出,指艺术符号与影像充斥在主体的日常生活中。短视频借助技术将审美对象拓展到主体生活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艺术界限,使艺术审美呈现在日常生活中,主体也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创作。
在“万物皆消费”的景象社会中,商品即文本,对商品消费就是对其符号形象价值和象征价值的占有和展示,消费者是观赏者也是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短视频满足了主体对景象的展示和观看,短视频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将主体的审美与基本的物质符号捆绑融合,通过大众文化表意实践,打破了艺术与生活、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渗透在主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主体在感受生活、分享生活的过程中,提升了其审美感性经验。“抖音在主题为艺术·创造·生活的创作大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平台上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次,点赞量超过660亿次,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短视频平台兼具音乐、舞蹈、影视、戏曲、雕塑、美术绘画等艺术种类,艺术不再以空间仪式为基础,而是通过短视频将审美对象拓展到主体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的对主体对意识形态、行为心理、现代人格建构等产生巨大影响。
主体审美异化——主体性的消解。短视频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易被泛化为物质需求,真实的艺术被感官享受所“遮蔽”,客观现实的理性思考被快乐欲望以影像的形式所遮蔽。围绕“眼球经济”,主体过度陷入生活景观符号聚集的表象中,被展现出来的景观所吞噬。主体在短视频制造的大量景观引导下,产生非本真性的无意识欲望,欲望再推动生产消费,如此循环往复。且短视频生产传播价值体系复杂多样,主体也容易陷入猎奇、跟风潮流中,诸如低俗搞笑、吃播,炫富卖萌等大量同质化博眼球的空洞视频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主体审美感知的麻木和审美的异化。
詹明信提出的“多重精神强度”指“在破碎的符号与影像的轰炸下,个人的认同感垮掉了,因为符号将过去、现实与将来之间所有的连续感统统抹掉,将注意力放在专门的断裂的经验或影像上。”同时短视频创作者复杂的价值体系,也容易造成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呈现出不确定、无中心的特点。短视频的推荐观看功能,以及滑动切换的观看方式,是对主体横向信息获取能力和欲望的压制,人的主体性被这种视觉观看方式所消解。
短视频后现代文化特质
文化界限的坍塌。短视频文化界限的坍塌主要体现在圈层的打破以及文化边界的模糊。短视频无论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输出内容)还是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输出生产)输出模式,都展现了技术赋权的特点,任何人都可生产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文化权力主要垄断在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机构生产者或精英的手里,大众更多地是作为观看者,观看内容受政治、资本、意见领袖等议程设置的影响。短视频平台软件及其相关小程序的开发和使用,使大众获得更多的内容生产发行权,直接参与到文化内容的生产创作中,短视频平台利用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等技术优势,吸引不同文化圈层用户,这些用户同样也反哺着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如在B站平台大量以《三国演义》《亮剑》严肃题材影视剧素材为基础,将其解构二次创作剪辑成鬼畜短视频,衍生出李云龙的“意大利炮”、诸葛孔明的“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张飞的“俺也一样”等风靡网络热门的关键词、表情包。在短视频创作中,诸如此种严肃主流文化与二次元鬼畜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创作的内容,为打破文化圈层创造了生态环境。
短视频文化圈层的打破,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使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在民粹主义中坍塌。短视频将高雅艺术的载体由单一图画文字转向了多种媒介形式,解决了时空的局限,在短视频的共享空间里,高雅艺术与大众生活高度融合。如短视频博主Museum-Art阿辉,将梵高的著名画作《麦田里的乌鸦》《杜比尼花园》等按时间顺序做成了动态视频,直接以画中世界视角,带大家快速感受梵高短暂一生画作中的艺术世界,获得了20万次点赞。再如前段时间,2012年安·汉密尔顿在纽约展出的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线程—事件》“the event of a thread”,在抖音上又重新引发了关注,这幅作品由48架秋千组成,随着现场观众随意荡着秋千,秋千牵引着丝绸使它像白色波浪一般浮动。这幅作品意在通过人的运动力,生成一种属于整个空间之中的触碰关系。短视频利用技术使大众不必走进剧场、美术馆,可以随时随地的欣赏,高雅与通俗不再二元对立。
聚合符号的多重意义。自20世纪现代主义通过联合消费文化进入主流文化领域,现代性文化事业中建立的有序、一致、整合的文化价值遭受了侵蚀,进而转向了无序、多元、破碎的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与商业逻辑的共谋不断对各种文化生产的场所进行渗透乃至于控制。”短视频为实现碎片化、即时性、通俗化、直观化等传播需求,其符号形式也不同于传统媒介而是聚合了符号的多重意义,短视频扬弃了传统媒体统一、完整、宏大的叙事方式,转向了多元碎片化的跨媒介叙事模式。
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短视频通过微信、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多平台社交媒介进行交互传播,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创作传播载体,通过融合不同的叙事渠道,激发多种文化融合迁徙和交流,建构了多元符号表述意义,开拓新的叙事表现形式。传统媒体中诸多严肃音视频文字符号在短视频的世界中,被重新解构、拼凑、戏谑成新的意义表达指征。如抖音博主李清照,在日常发布的视频中将李清照、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的画像做成会说话的动图,借用古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后期配音,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对古诗典籍进行重构解读。再如前段时间大火的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Logo火炬女神,做成打渣男、打小人、打霉运表情包等,这些符号脱离其本身的表征元含义,成为短视频传受者全新的戏谑表达。
短视频也对多种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嫁接,通过对影视剧作品片段进行截取并加入新的剪辑表达,对原本视频的意义进行解构,拼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如对不同影视剧进行剪辑混缩,加入广播剧的配音台词,将一些大IP的小说作品拼接成影像视频,使其故事从文字文本转向视听语言,实现多个平台媒介文本之间的融合,完成跨媒介的故事世界建构,提高了受众的文化体验感,为原著书粉、粉丝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间,沉浸他们所迷恋所想要的故事世界中,并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其世界观故事的构建。这种聚合了符号多重意义的跨媒介叙事方式使故事世界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加之短视频及时性、互动性等传播特点,在解构传统文本权威性的同时使得大众文化话语权得到大量释放,也为打破文化圈层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加速瓦解了传统媒介文化场中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权力格局。
短视频对主体“惯习”的建构
“惯习”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布尔迪尔认为“惯习”是场域内的一种行为规则倾向系统,是影响场域内部行动者实践的重要因素和准则。“惯习”是在特定环境下,积淀在个人身体内影响人知觉、判断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是人在后天实践中不知不觉获得的,惯习一经生成就反过来塑造、组织实践,新的实践又会巩固原有的惯习或培养出新的惯习用以指导之后的实践。”
短视频作为主体建构真实、传递信息的技术载体,其自身具备了创造和生成的能力,加速了环境拟态化的进程。在短视频冲击下,主体除了越来越沉浸于碎片化、快节奏的获取信息方式上,也将视觉化呈现方式默认为内容生产的新标准,深陷视觉技术所营造的“虚拟场景”中无法自拔。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短视频能借助多重影像符号不断复制的虚幻面遮盖了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区别,对主体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视觉经验的建构,对主体时间的规训,达到主体行为“惯习”的建构,使主体进入文化无意识中的惯习塑造力量中。
对主体视觉经验的建构。德波曾言“消费社会商品转为形象,对商品消费也就是对形象的消费。”人们愈加依赖于短视频文化所提供的视觉经验,来确证自己的主体身份,短视频文化依托于多重意义的视觉形象符号,对主体身份、欲望和想象进行特定的视觉经验建构。短视频打破文化圈层和界限,融合了青少年亚文化、草根文化等,弱化了传统现实维度中主体依托于阶级、政治、性别等经验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短视频以更加自主虚拟方式进行社交传播,将主体束缚在虚拟景观中作为一种“镜像化”的自我呈现。众多短视频博主通过场景搭建、标志语言交流、特定形象打造专属自己记忆点,个体在短视频中“肢解”拆分成单个多元形态的视觉主体,这些多元微小的视觉形象符号合成构建了主体在虚拟现实中个人账号的形象。这种视觉形象也影响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者对主体的想象认同,对复杂真实世界自我身份认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短视频通过视觉符号释放主体的欲望情感,主体也将对欲望的生产和满足投射在其中。在短视频中,阶层秩序被打破,主体可以尽情自由地表达与交流,短视频构建的线上虚拟场域使大众从传统现实的拘泥束缚中解脱出来,主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摆脱现实的焦虑和压力、沉浸在网络乌托邦的虚拟空间中。主体通过对不同事物符号的观看、凝视去达到自己欲望权力的宣泄,短视频多种视觉表现形式也释放主体对现实生活中压抑情感的体验。
对主体时间的规训。“在规训社会中,视觉绝不是自然的感官,视觉就是某种认知型器官,它本身建构了主体关于实在世界的种种认知型。通过认知型我们可以瞥见视觉是如何变成权力工具的,以及他如何一方面受制于权力,另一方面又不断生产出权力的。”短视频通过迎合和诱惑的方式,借助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的文化表意实践,将这些隐含的规训传递给主体。短视频模糊了线性时间概念和对时间的控制,本质上给主体构建了一种默认系统,短视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碎片化的叙事加之推荐喜爱的数据分析,每刷一条都让处于长期的高刺激兴奋体验中,规训人们在生活中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下意识的去沉溺其中。加之短视频的形象符号体系营造了主体可以身处其“享乐世界”,短视频能让主体快速的在虚构超真实的世界空间中,得到大量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多元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将主体的时间控制在虚拟世界带来的感官刺激中无法自拔。
结语
“权力产生了话语,话语又反过来建构权力”,正如福柯所言,对话语的争夺实际上是对权力的争夺。媒介文化权力在短视频的推动下全面扩展,形成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媒介文化霸权,一方面短视频打破了文化界限,使高雅艺术融入主体对日常生活审美,消除了信息壁垒,拓宽了受众的信息接受广度,短视频中“日常生活审美”注重张扬个性、以主体体验为核心,是当今人们对机械复制下文化工业异化的不满和反抗。
另一方面短视频中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话语权的挤压,也导致大多视频内容流于符号表象,由原本深层内涵的理性思考转而迷失在低级的感官消遣中,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异化,加剧了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的恶性循环。精英文化应该充分利用短视频传播优势,积极寻求融入,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担当起文化传播和引导的责任,以高雅艺术为审美引导,以专业艺术创作构建新的主流审美,不断丰富短视频的文化层次和内涵,推动艺术回归生活,重塑短视频主体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