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内容·路径: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

2022-10-31段晋云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

韩 升,段晋云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确把握,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命题,并在不同场合从多个角度表达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内外不少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新时代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思想原则和行动指南。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从价值、内容和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其中蕴含的逻辑展开关系有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

一、价值之维: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了一幕幕为世人所震撼的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实力不断腾飞,政治体制日益完善,但我国文化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的现状与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面临着国际场域中话语权的激烈角逐、“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多重难题。在此种现实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命题的提出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与决心。

(一)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破解西方话语霸权与“他塑”难题

“故事”叙述的载体是话语,“讲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话语的表达与传播过程,实质是国际话语权的掌控与建设。习近平指出:“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作为意志表达的物质外壳,话语与权力有着天然的联系。“话语”一词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最早以古希腊语“逻各斯”(logos)来表达,用以说明话语承载着理性。葛兰西在分析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屡屡遭受挫折的原因中提出,“文化霸权”铺展的市民社会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事和地堡”。话语理论的提出者福柯进一步指出,“话语即权力”,话语为统治权力的行使提供了“通用的处方”。“话语”背后呈现的是国际力量的博弈,当今国际话语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普世价值”为联结精心编织的虚伪面纱,企图掩盖资本主义国家绑架、打压与剥削落后国家之实。长期以来,“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导致中国陷入在国际上“被他人表述”的困境。习近平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的话语地位亟待提升,这不仅仅依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而且要不断通过柔性、隐蔽化的叙事表达来传播“中国话语”。我们要不断讲述中国为发展世界经济、帮扶欠发达地区所做努力和贡献的故事,讲述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他国友好合作、共商共建的故事,从而获取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拥护,彻底改变“沉默他者”的角色与地位,要为普遍的发展中国家发声,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话语解释权的垄断地位,引领国际舆论格局向多极化转变。

(二)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国形象,打破“中国威胁”刻板印象

习近平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客观存在的主观性认知。人们基于自身价值立场和接收媒体传播信息的影响时常对一个国家做出符合自身利益参考的判断,而且国家形象的塑造还受到自身所输出的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影响。因此,注重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国重塑国际形象至关重要。社会主义中国开创了一条与西方通过殖民进行原始积累、野蛮发展截然不同的新型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不满与警惕,因为在西方国家的构想图式里,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历史的终点。西方对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紧张、慌乱的心态,西方政客从自身的价值体系出发,不断强加给中国“威权资本主义国家”“儒教化资本主义国家”等污名化、妖魔化的标签,接续炮制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政治谎言,并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来鼓动非理性舆论,人为制造歪曲中国的虚幻“镜像”。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必须借助“中国故事”的传播,向世界述说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展现中国形象的动人故事,向世界全方位传播和重点展示中国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大国形象、繁荣壮美的东方大国形象、积极维护和平与正义的负责任大国和开放、民主、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老百姓亲身经历的日常点滴、所做所思,呈现给世界一个长期被遮蔽的真实中国,“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使西方政客精心雕琢的“剧场假象”不攻自破。

(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与资源、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相对应的是“软实力”,即“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价值的国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内蕴的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生动的故事更能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生动性、传播性,引起人们深处的共鸣,增强对于本民族文化精神、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铸魂育人的力量,从而展现出传承、发展、开放、包容的文化心理状态,消除部分民众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理性认知,提高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自我演绎”,我们在获得底气和实力的同时还要赢得“他信”,加强国际文化传播,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精神是跨越时空、突破地域的全人类共同财富,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大地,面向世界和未来,敞开宽广包容的胸襟,将中国文化弘扬出去,“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让中华文化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推动世界各民族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四)阐释共同价值,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故事”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中国话语表述,囊括了中国在为全世界友好合作、共同进步而不懈努力的实践中凝练、萃取出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一方面,价值共识的凝聚是世界各国消除敌对封闭、零和博弈,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故事”得以深入人心,得到世界所认可、接受的情感基础。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力求以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为通用模板,忽略别国文化传统与发展实际,向全世界输出“普世价值观”。然而,历史证明“普世价值”注定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描绘的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各国的生存、发展具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不存在具有“普世”性质的发展模式。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超越,也是中西方取得共识的纽带,我们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清晰地诠释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总结宣传中国联合世界各国倡导并践行共同价值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中国故事”所承载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广大国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共赢,在全球抗疫的过程中积极捐赠疫苗、分享抗疫经验,在获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精准扶贫”措施为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精神鼓舞和实践指引。

二、内容之维: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因此,在大历史观视域下,我们“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这就要求必须将中国置于悠长浩瀚的时空境遇中,分别从现代中国、传统中国、世界中国三个不同视角出发,构建具有特定指向的“故事”框架,进而用真实、生动的内容丰盈故事肌理。

(一)现代中国视角: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现代中国故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中国从近代贫穷困苦、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实现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中国梦、中国人民构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目标指向和主体力量,只要讲好这三者的故事,就能在国际社会充分树立现代中国可敬、可爱、可亲的形象。第一,“讲好现代中国故事”,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仍永葆生机的“青春密码”。从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走来,书写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史诗的“故事”中,将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与担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时代之问中,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梳理中国共产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历史逻辑。从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的经验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第二,“讲好现代中国故事”,就是要讲清楚“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与价值意蕴。“中国梦”包含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丰富内涵,它是团结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是中国人民“家国梦”与“个人梦”的交织与汇聚。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就要沿着历史脉络,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自强不息,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讲明白。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前赴后继、壮烈牺牲而谱写的壮丽悲歌传颂给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民,将中华民族历经曲折、探索改革开放道路而书写的“春天的故事”讲述给追求繁荣发展的世界人民,将中国为推动世界格局公正合理化而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顽强拼搏精神弘扬到广大后发国家中去,将“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联系起来,推动世界对于中国梦的支持和理解。第三,“讲好现代中国故事”,就是要讲清楚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将中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岗敬业、辛勤劳动的故事讲出来,将中国人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个人民主权利的故事讲出来,将中国人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故事讲出来,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平等互助、和衷共济的故事讲出来,将中国家庭团结和睦、相亲相爱的故事讲出来。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对于中国百姓生活的关注。例如,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正是其生动写照。

(二)传统中国视角: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早在13世纪由马可波罗写成的《马可波罗行纪》中,中国就以位于东方“遍地黄金”的“丝绸之国”“瓷器之国”的面貌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之后,在西方的视角中,中国经历了从一个只能从文字里读到的“想象国度”到近代经历战火、风雨飘摇仍屹立不倒的“睡狮”,再到取得独立、逐渐崛起的现代文明大国的转变。习近平强调,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第一,“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综合协调的宇宙观、孔孟以来的民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将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化基因呈现出来。第二,“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联系讲清楚,阐释清楚“中国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加强世界对于“中国道路”的认同。第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办好孔子学院,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彰显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提高文学、戏曲、服饰、节日民俗、英雄典故等古典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第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世界中国视角: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快速发展为世界大国。为消除国际社会对于“国强必霸”的疑虑与隐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以更宏大的格局与胸怀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第一,讲清楚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和大国外交战略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谈到了和平发展问题,从目标指向、基本原则、战略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和平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第二,讲清楚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阐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协和万邦、惠普四方的价值遵循,“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追求已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人民经历了战争的伤痛,深知和平来之不易,这让中国政府更加坚定了维护地区和平与正义的决心。第三,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问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其前提和底线,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他国携手合作的前提遵循。第四,讲清楚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贡献。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积极对非洲、南美洲等后发国家实施经济援助,参与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投资设厂,提供就业岗位;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保护生态,丰富物种多样性。

三、路径之维:怎么样讲好中国故事

精彩的故事内容必须借助于适宜的方法才能让人想听、爱听,“讲好”中国故事需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而展开实践。因此,要充分思考“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于什么立场,由谁来讲,如何表达,怎样传播出去,创设何种环境和实施什么策略,从而提高中国故事的信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和传播力。

(一)立场坚定: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

当今国际局势纷繁复杂,部分西方媒体在国际上抹黑与污蔑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境外势力不断对其进行思想渗透,“颜色革命”的野心不断膨胀。面对如此严峻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必须牢牢站稳政治立场不动摇,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第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指出:“要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党管媒体、政治家办报刊的根本原则,各级党委要坚守宣传阵地,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战线工作者要永葆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克服有些新闻报道脱离群众生活、不接地气的问题,抵制因迎合市场而带来的泛娱乐化问题。第二,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宣传好,把我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宣传好”,重点弘扬积极向上、鼓舞人心、饱含温情的模范事迹和动人故事,凝聚价值共识,增强精神力量。同时,“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的动态评估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研判世界的涉华舆情动向,面对突发事件与热点问题要迅速发声,新闻媒体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驳斥错误言论。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要争取人群中“意见领袖”的赞同与支持,打破“沉默螺旋”,推动“意见气候”向积极的方向转变。针对西方媒体关于人权等敏感问题进行的恶意编造与无端诋毁,我们要提供平台让民众自己发声,为国外媒体等提供透明化渠道了解真相。

(二)主体传播:发扬人民主体的“讲述”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必须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群众的“讲述”功能。第一,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高校、电视台等机构培养融通中西方文化、掌握传媒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增强翻译、记者、主持、编辑等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第二,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理论阐释能力,加快高端智库建设,加强对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不同角度论证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内蕴的理论逻辑。第三,公众人物要正确看待自身强大的舆论关注度和引导力,身体力行诠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理想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不同场合进行关于党和国家理论政策的宣传,在各种国际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国家形象;文艺工作者“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家们要身先士卒展现中国人的诚信意识、经商头脑、领导才干,打造中国高端品牌,输出“中国创造”新理念。第四,要深入推进跨国交流以促进文化传播,增进互信互谅。在海外华人团体当中广泛凝聚弘扬中国文化、敢于为中国发声的自觉意识,出境旅游、工作的民众要时刻注意文明素养,遵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规则,维护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对于来华的海外留学生群体,政府、高校与社会团体等要给予充分的引导和关怀,注重化解留学生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和生活上的不便,鼓励他们从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政治文明等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从多元视角诠释、描绘中国。

(三)表达创新: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

话语表达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抓手,空洞晦涩的说教与灌输性传播是苍白无力、收效甚微的,只有用通俗、鲜活、感人的表达方式才能赋予“故事”为人信服、经久不衰、恒久流传的生命力,从而达到消除意识形态壁垒,构建价值认同的目的。习近平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这样的叙事表达才具备公信力、生动性、感染力、说服力。第一,讲事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胜于雄辩”,舆论信息传播不能失真,故事表达要具备客观性、全面性,讲的内容应是为多数人所公认的事实,不能黑白颠倒、避重就轻、以偏概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是新闻宣传坚持的首要原则,也是中国预防和克服“塔西佗陷阱”的对策。第二,讲形象是凸显中国故事具体性、可感性的方法。形象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或事例,能引起人的情感态度反映的具象表达。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讲述历史上与当代中国官方和民间与他国友好交流合作过程中生成的事例与文化遗产。例如,习近平2015年在新加坡访问时谈到新加坡海事博物馆中陈列的“郑和宝船”象征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向世界播撒和平与文明的种子,以具体的器物形象表达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深厚情谊。第三,讲情感就是要增添故事的内在共情价值。将联结中外各国共同历史经历、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文化影响的人或事讲出来,从而产生心灵上的相通、灵魂上的共鸣,做到“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第四,讲道理是推动故事从感性层面上升为理性思考的“阶梯”。话语背后蕴含的是道理,只有将中国道理讲清楚,才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最终达到被人所接受、认同的目的。要宣介中国奉行的价值观、发展理念、政治主张,“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提高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话语权。

(四)媒介畅通: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联动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播有助于创新国际话语,丰富“中国故事”的传播载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无限机遇。第一,加强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数字化融合发展,集中优势,针对不同宣传内容,精准化传播渠道,使传播领域移动化。结合海外传播需求,推出多语种电子产品,助推传播领域移动化,使受众更加轻松便捷地获取信息。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版风靡海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同时,发挥网络新媒体集图像、音乐、视频、文字于一体进行可视化、立体化、全方位传播的优势,展开大众化、通俗化的形象塑造与故事叙事,推动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音乐、歌舞、美食走向世界。例如,《中国熊猫》《花木兰》等美国电影所传达的就是中国元素符号。第二,运用国际互联网媒体平台发挥社交平台的交互性叙事功能,与海外受众建立平等、双向的沟通联系,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加强改进,打造受众看得懂、喜欢看的节目。对准海外群体需求,官方媒体、政治团体等可在Twitter、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中国专区账号,扩展与国外民众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观众与产品之间的黏合度。例如,李子柒在YouTube上发布的传统文化短视频为国际观众描绘了一个田园诗意般的世外桃源,唤起了人们藏在心底的乡愁思绪,吸引了更多外国民众对中国乡土文化的关注。第三,推动中国媒体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运营模式“本土化”转变,加强中国文化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打造精品网络节目,为提高话语权提供技术平台和多元化渠道。近年来多家网络传媒企业,如字节跳动、小红书和腾讯视频等纷纷走出国门,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积极进取、蓬勃发展,为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贡献。

(五)环境营造: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文环境

人文交流是指以人为载体进行文化间沟通、合作的实践活动,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屏障,以平等、友好、尊重的原则为遵循,以求达到多种文明互相包容、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状态,是为“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宽松环境、塑造国家形象、奠定民意基础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强调:“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因此,必须从多维度打造交流互鉴的人文环境。第一,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作用。加强政府引导、支持作用,发挥民间团体的联结作用,释放市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作用。第二,创新人文交流形式,搭建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构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艺术等多方位、宽领域的交流格局,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尤其要“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例如,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办好海外“中国年”活动,提高孔子学院的开设范围和办学质量,对宣扬中华文化卓有成效。第三,开辟多样化合作渠道,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加强智库、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多组织的友好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第四,恪守网络文明公约,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政府应出台法律法规完善网络文明规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种族歧视、人身攻击等行为予以禁言、封号等处理,净化网络生态,为平等友好的国际交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六)策略谋划: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

毛泽东曾指出,宣传工作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做宣传工作要有的放矢,正所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习近平在充分继承毛泽东宣传思想的基础上强调,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循“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的策略。第一,把握大势,注重宣传的客观条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积极把握和应对文明碰撞与格局转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内充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对外广泛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于变局中开拓新局;与时俱进,顺应信息科技革命的潮流,加快网络数字宣传工程建设;牢牢把握不同场合与契机,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与文化魅力。第二,区分对象,注重矛盾的特殊性。“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针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化传播方式,应该做好受众调查;在同一地域群体内部也要精细划分,根据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喜好等“量体裁衣”。例如,周恩来在向国际友人介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贴合了西方文化背景,加深了理解与共鸣。第三,精准施策,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中国故事”的表达要采取“本土化”的策略,正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要洞悉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心理需要,了解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更容易接受的叙述方式和偏好的沟通渠道,探索个性化、本土化、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培育本土化的优秀人才,打造本土化的故事内容,依托本土主流媒体平台开展融合运营。

总之,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坚定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树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包容互惠”的文化理念,打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构建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