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印迹(二题)
2022-10-30曹代义
□曹代义
红军缝纫铺
夏天,我到凉快地方避暑,选中了平武县豆叩乡海棠村。期间差不多走遍了海棠村所有风景点和历史遗址,如杜家坝的红30 军军部遗址,席家沟的红军战地医院。唯独红军缝纫铺宋家大院因为地处马失岭,山路陡峭,迟迟未成行。
恰巧那几天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每天下午播放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电视剧表现红军长征的经历,特别是红四方面军的红军战士的战斗与生活,又一次激发起我去宋家大院的兴趣。
更巧的是,今年来席家大院避暑的宋兴茂,是平武法院的退休法官,他的老家就在宋家大院,而且是宋家大院主人宋大篷的孙子。
宋法官的老伴姓何,老家也在宋家大院旁。她说,她的婆婆也曾在宋家大院为红军缝补服装。
在饭桌上,法官夫妻讲了他们知晓的一些往事。
1935 年4 月11 日,红军进驻平武,当日下午攻占县城。
1935 年4 月21 日,红军在桂溪建立中共平南县委员会,在龙凤场成立平南县苏维埃。4 月30 日,平南县苏维埃治地由桂溪迁至三圣庙。
6 月5 日,战斗56 天的红军撤离平武,平武参加红军的共有一千多人。宋光茂的爷爷宋大篷就是其中一人。
这天上午9 点,雨后初霁,我起步前往宋家大院。
清漪江沿药丛山山谷蜿蜒而下,两岸悬崖峭壁,巴掌大的平地都罕有。山民修建的房屋都是在江边稍微开阔点的地方,吊脚楼。奔腾咆哮的江水,在屋下面穿过。
在剪子垭跨江铁索桥旁有一条村道,通往宋家大院。
药丛山云遮雾绕,群山重叠,像一幅幅水彩画。
村道的两旁植有银杏树杜仲树。由于山势陡峭,村道如之字形上行。
爬了7 个之字弯,到达宋家大院。
大院没有想象的那样有规模。三排平房,大院呈“凵”形,靠村道一侧的房屋没有了,搭了一个葡萄架。大院正中是新建房,两旁的房屋是老房。大院显得十分安静。
见有人,一人从屋里出来招呼。他介绍,他是宋大篷的孙子,叫宋兴全。
他说,当年,在这大山深处只有几家住户,都很穷,都是一两间简易的房子。
他爷爷宋大篷,是中医郎中,在当地很有名声,家境比较殷实。在半山腰修建呈“囗”字形的四栋瓦房,大院旁边还有一块空地,显得稍微宽敞。
红军来时,国民党宣传说红军是霉老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红军来了,当地人都躲到大山里面不敢回家。
爷爷由于经常外出,见多识广,对红军略微了解,所以他就开门接待了红军。
红军在平武经过激战,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医疗。战士的服装也需要缝补和补充。
他为红军战士看病疗伤。他的房间成了红军服装缝补点,专为红军战士制作、缝补衣服,后误传成红军服装厂。
1935 年6 月,红军在这里驻扎一个多月后向西撤离,红军急需能够看病的,爷爷就跟红军走了。
宋大篷跟红军走时,留下6 个子女,三男三女。老大约十六岁。
我问,你们知道爷爷音讯吗?解放后,你们去政府问过吗?
宋兴全说,爷爷不是死在雪山上,就是死在草地里。红军上万人从这出发,最后只有少数人活下来。
我问,可不可能后头当了大官……
宋打断话:不可能,只要人活着,不可能不回来找他的娃儿!
宋兴全的婆婆叫宋邓氏,宋大篷参加红军后就没有了音讯,宋邓氏独自一人将六个子女养大。大山里男人谋生都很难,何况一女性带六个小孩?她在1971 年病逝。
我问,你婆婆享受红军遗属的待遇吗?
宋回答,没有,婆婆想都没有想过。
我问,那不是亏了?
宋回答,婆婆能活下来,把娃儿拉扯大,就算很不错了。解放前,你敢找国民党政府问?解放后,爷爷离开都十多年了,你去问哪个?找政府落实政策是现在时兴的,过去不兴这个。
我问,政府找过你们吗?
宋答,你说参加了红军,有参军的凭据吗?几十年了,人证、物证啥都没有了。
宋兴茂、宋兴全口吻一样,对此事没有一点埋怨,处处为政府着想。
接下来,宋兴全带我去看婆婆的坟墓。这是他婆婆与爷爷衣物的合坟。坟很小,一块小墓碑,字已洇灭模糊。
他说,爷爷宋大篷的名字也在上面。他使劲擦拭着墓碑,想把宋大篷这个名字擦现。
红军防滑鞋
写了访红军缝补点宋家大院后,有人纠正说,那不叫缝补点,应该叫缝纫铺。
海棠村党支部前书记席春雨问,你为何不写缝纫铺下面的何家院子的草鞋铺?
红军跨越万水千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凭着一双双草鞋走过来的。草鞋是红军长征的重要标志,是红军长征精神的象征。
红军草鞋也成为诗人作家笔下描述、讴歌的对象。
席春雨60 多岁,担任海棠村党支部书记26 年,实实在在为村民服务,办实事,口碑很好。笔者问及不少村民都伸出拇指将他夸。他在红军革命精神传承与红色遗址的维护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省、市、县,跑上跑下,争取经费。红军战地医院的保护,席家沟红军宣传广场的建立,他花了不少精力。红军宣传广场已成为远近游客瞻仰红色遗址的重要场所。他常带领记者、作家沿红军战斗生活过的地点采风。
何家院子,在离红军缝纫铺不远的磨沿坪,相距百米左右。当时村民对红军不了解,躲进深山,见宋家大院无事,遂陆续下山回家。
慢慢地,村民知道了红军是农民的队伍,开始为红军做事。为红军缝补衣服,为红军打草鞋。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活,却是红军当时最为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带,崇山峻岭,没有平地,没有水田,没有稻草。森林里,有一种蓬草,韧性很好,也比水稻草结实,做的草鞋比稻草鞋经穿,经沤,还有一定防滑效果。林中的枸树皮和棕树皮打草鞋更好。这一带,家家都有打草鞋的架子。
村民采集适合的材料,纷纷为红军做草鞋。何家院子跟宋家大院一样热闹。
何家后人何光辉说,他爷爷打的草鞋柔软而结实。红军战士特别喜欢他做的草鞋。
何光辉,墩实的汉子。66 岁了,背几十斤的东西上山,不喘粗气。他从山上搬到山下江边,修一吊脚楼,在山脚坎边种玉米、蔬菜、油菜,养几头大肥猪,吃都吃不完,还卖给来避暑的游客。
他文化不高,但对当地历史掌故、地舆传说知晓很多。
他介绍他听先人讲的往事。在红三十军军部的杜家坝,有一高台,红军在这召开审判土豪劣绅大会,处决罪大恶极的恶霸。当时子弹精贵,用大刀执行死刑。
当年何家院子什么模样?他说,连他的老人都不清楚了。红军离开后,国民党保安团来了,烧了何家院子。
从何家院子回来,又听说一新奇东西:“红军鞋脚马扎。”
穿过现代的防滑登山鞋,但红军鞋防滑脚马扎第一次听说。
他说,他的祖爷爷不仅为红军打草鞋,为红军战马掌马钉,还为红军战士制作脚马扎。拴在鞋上,爬泥泞的高山和雪山很有防滑的效果。
我问,鞋掌什么样子?
老书记说,脚马扎用铁皮制作,脚掌大小,椭圆形,上面镶嵌凸起的铁钉。以前,他还保留有脚马扎。省林业厅一姓冯的作家写书,还给他看过脚马扎。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老书记说,他祖爷爷跟红军走了,从此也了无音讯。打脚马扎这行当在当地也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