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研究

2022-10-29钱晨婷宋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9期

钱晨婷 宋琛

摘 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传统单一的社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当前,城市更新追求的不再是大拆大改,而是小面积的社区微更新。以社区花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参与式设计的内涵,从上海城市花园建设中借鉴经验,实地调研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鸡鸣山社区,从鸡鸣山社区花园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参与式设计理论,从设计与管理模式两方面对社区花园的更新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载体。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城市社区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社区绿化率低且功能不健全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在部分城市社区中,还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人与人之间分离、社区内部邻里关系淡薄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社区更新理论出现并不断演进,直至当下,其更倾向于非大拆大改的微更新。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设计的社区花园能够更多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能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改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区。

一、参与式设计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设计师往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与体验感。就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其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专家视角下的设计,用户更多的是体验建成后的环境,而较少参与设计。参与式设计最初是在20世纪70 年代由斯堪的纳维亚工会提出的,是一种将利益相关者纳入设计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利益相关者参与从产品调研到产品评估迭代等各个阶段。它是一种将设计民主化的过程。一开始,北欧设计师提出将用户视为设计伙伴,希望通过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合作,使相关的人都积极参与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目前,国内的参与式设计往往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邀请当地的居民参与场地的设计和建造。参与设计有利于增强设计信息的畅通性,促进方案高效运行,确保居民的真正需求得到实实在在的满足。参与式设计在社区花园建设中的应用会使居民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二、社区花园实践经验

社区花园,又称“份地花园”,其出现和兴起与1845年英国在圈地运动和工业化过程中失去了土地的“城市居民”有关。1979年,美国社区花园协会成立,推动了社区花园管理模式的形成。随后,社区花园被视为一种城市绿化策略。再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出现了垂直绿化、屋顶花园、室内种植等形式的社区花园。国内第一个政工意义上的社区花园出现在上海。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2014年,上海同济大学的刘悦来副教授及其团队基于自然和参与的理念在上海建设了火车菜园,这也是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上海社区花园。他们在宝山区中成智谷创意园区内的闲置用地中开辟了数个一米小菜园,由社区居民和亲子家庭共同种植,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火车菜园每年会定期举办参与式主题活动,带领市民学习自然生态系统知识,还重视引导大众加强对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016年,上海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建成,其总体布局分为设施服务区、公共活动区、朴门农作区、一米菜园区、互动园艺区等,还有集装箱改造的室内区域和公共区域。在全园范围内,还设有垃圾分类箱、蚯蚓塔、各类堆肥设施、雨水收集、小温室等可持续能量循环设施。在这里,每周会组织超过五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定期开展一米菜园课程,在选种、种植、养护、观察等不同阶段,组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不同形式的活动。

上海作为全国范围内社区花园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具有众多城市微更新、微治理案例,还发展出了共治的花园、自治的社区花园组织、定期的社区工作坊和自然课堂、亲近自然的种植活动和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各类参与性活动。将上海的实践经验传递到更多的社区,对中国城市空间的更新和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共治的花园

上海社区花园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区参与式设计理念,慢慢形成了共建共治的参与共识。上海市内一般都是高密度社区,所以社区花园中会种植可食地景,如种植常见的蔬菜瓜果,以园艺科普教育为主,有着都市农业、儿童自然教育、社区公共客厅和文化空间的复合功能。

(二)自治的社区花园组织

社區花园中有夏令营互助共治委员会、志愿者花园俱乐部、农园读书会等不同的社区自治团体,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通过认养一米菜园、志愿参与、学习培训等参与种植相关的学习,使人们有机会成为“都市农夫”,享受惬意的园艺时光。

(三)亲近自然的种植活动和自然课堂

社区花园使用自制的酵素堆肥、枯枝落叶等进行高标准的生态种植,通过人们亲近自然的参与,既能够保证生产出健康食物,又能最大化地减少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对自然知识的学习,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影响并发生了改变,实现了设计的永续发展。

(四)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各类参与性活动

通过活动,人们了解到如何在城市社区中为小动物创造栖息地,丰富生态环境,促进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小朋友共同参与,在连接两个社区空间的一堵围墙上绘制了“魔法门”,通过绘画的方式为社区之间的联系增添了一种艺术色彩。

三、鸡鸣山社区花园的场地现状与管理模式

(一)鸡鸣山社区花园场地现状

鸡鸣山社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江东街道,许多外籍人口居住于此,因多种文化复合,被称为“联合国社区”。2020年以来,在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组织下,鸡鸣山社区完成了一米花园的基础建设。其以鸡鸣山社区金村闲置场地为主,招募社区青少年认领一米小花园,全程负责一米花园的营建、养护及管理工作,还开展了利用废弃塑料瓶制作彩绘花瓶、种花苗、石墩彩绘等活动。

对鸡鸣山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可以发现,社区内的花园场地位置较为偏僻,指示标志的辨识度低,没有场地活力,缺少长期、稳定的管理与维护。场地内未见一米花园,附近杂草丛生,土地荒芜,无人使用,居民们大多集中在社区的广场上休闲游玩。调研居民对于一米花园的态度,有种植经验的老人对种植一些可食用的植物较为感兴趣,平时爱养护花草的阿姨对种植一些具有观赏性的花草更有意向,带着孩子的家长更希望拥有一个能让孩子学习、做游戏的场所。社区中有一广场,常见有老人带着孩子在此游玩,但缺乏一定的自然景观,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与互动。参与式设计的社区花园更能激励社区居民的合作与互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更有参与感和幸福感的未来社区。

(二)鸡鸣山社区花园的管理模式

社区花园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运作模式是否合理。鸡鸣山社区花园是由社区居委会自发建造的项目,社区定期发送公众活动信息,由志愿者带领社区亲子家庭共同参与种植活动。社区花园需要长期、稳定的管理与维护,按期进行活动会影响社区花园植物的造型与美观,降低社区花园的观赏度。鸡鸣山社区有着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这些广泛的志愿者活动是社区花园长效运维的重要基础。

四、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以鸡鸣山社区为例

义乌市内目前都是开放式的社区,打造社区花园能更好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的参与共识。与上海的社区花园相比,义乌的社区花园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已有社区花园的影子,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一个稳定的社区花园的成长通常需要3—5年,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鸡鸣山社区花园的参与式设计可吸收上海经验,以探索更清晰的思路与更明确的改造方向。

(一)共治的花园

鸡鸣山社区绿化较为单一,因此可在土壤和场地等允许的条件下种植可食用的植物来提升绿化效果。考虑到可食性景观的后续管理问题,可选择一般观赏类植物作为补充。在自然生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形态的植物,打造四季颜色丰富的景观,更具有观赏性和新奇感。另外,可以多种植义乌当地的乡土植物。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乡土植物,这些植物能够较好地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还能增进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可采用当地自然材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鼓励居民将一些闲置物品利用起来装饰花园,减少污染与浪费。

(二)自治的社区花园组织

我国社区花园研究起步较晚,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与维护。自然的社区花园虽能够自由地生长,但免不了因無人打理而变得杂草丛生,因此还需长期、稳定的耕耘。鸡鸣山社区有众多稳定的自治社团,可以邀请附近的园艺爱好者主动加入,包括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对花园深感兴趣的爱花人士,以及景观生态学、环境美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建立类型多样的园艺自治社团,统计社团内每个人的空闲时间和特长爱好,结合社区花园的经营需要进行排班,组成日常养护小组、浇水施肥小组、捡拾垃圾小组等,在社区公众平台上分享对社区花园的维护日常,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搭建维护社区花园的合作平台。

(三)亲近自然的种植活动和自然课堂

社区花园作为开展可持续课程的重要场所,既能使人们亲身体验和接触自然,又能向其传播自然知识,互相探讨园艺经验和养护知识,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交互。花园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可打造雨水收集系统,采用生态堆肥等策略,利用平时剩下的蔬菜、果皮、落叶等,以落叶堆肥、油渣堆肥、堆肥箱堆肥等多种形式养护植物,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对植物的健康生长又非常有益。开设社区花园自然课堂,邀请专家在线答疑,并结合鸡鸣山社区线上服务窗口,开启积分累计制度。人们通过参加课程、参与种植活动及生态堆肥活动等获取相应的积分,每一个季度都会有不同的积分兑换奖励。人们在参与社区花园的种植和课程中收获知识,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增进默契,见证植物的成长,获得额外的收获,这将成为社区花园长久、稳定发展的不竭之源。

(四)拉近人群间关系的各类参与性活动

鸡鸣山社区平时就有众多的社区活动,可在相关睦邻活动的基础上打造社区文化节。在开阔的广场上举办一些贴近居民生活的文化活动,为辛苦劳作的花园园丁举办秋季收获节。在孩子们的暑期夏令营中多设置几堂植物课程,使其亲自动手制作微型生态瓶,并为其布置记录种子发芽等观察作业。为爱花人士举办赏花节,人们还能制作干花标本,亲手晒花茶。在社区花园举办摄影比赛,展示优秀的社区花园摄影作品。通过自然的科学教育、锻炼动手能力的参与活动、居民日常生活的分享与展示,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季节、节日、传统习俗等互相串联,为社区花园注入活力,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居民的共同记忆,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五、结语

在社区花园的建设过程中,应利用景观学、建筑学知识划分空间,组织动线,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也可回收利用当地的材料,实现废物利用,低碳环保,打造绿色、生态的社区花园。在社区花园的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像园丁一样辛勤栽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提高居民的生活热情,形成多元互助的良好景象。参与式设计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区建设,并进行交往活动和互动体验。就城市社区而言,自然的户外花园是增加社区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以社区花园为中心辐射周边社区。

参考文献:

[1]江加贝.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的老年化用户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5):169-172.

[2]刘悦来,寇怀云.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微治理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9(12):5-11.

[3]刘悦来,尹科娈,孙哲,等.共治的景观:上海社区花园公共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融合实验[J].建筑学报,2022(3):12-19.

[4]侯晓蕾.“微花园设计”:基于日常需求的老旧社区微更新:常营玫瑰童话花园设计解析[J].建筑学报,2022(3):33-36.

[5]刘悦来,魏闽,赵幸.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J].世界建筑,2020(11):129.

[6]窦瑞,王崑,张献丰,等.基于儿童自然教育的寒地社区花园景观营造与设计[J].北方园艺,2021(8):79-84.

[7]刘祎绯,梁静宜,陈瑞丹.北京老城失落空间里的社区花园实践:以三庙社区花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12):17-22.

[8]陈格.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1.

[9]曹子芯,范晓莉.朴门永续设计对社区花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设计,2020(23):61-63.

作者简介:

钱晨婷,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可持续。

宋琛,博士,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住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