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公共艺术
2022-10-29肖彬
摘 要: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空间场域是紧密关联的,这种关联性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概念来源于场地,二是作品未来呈现于特定的空间场地。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借用艺术推力进行旧城区改造时,应当充分考虑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城区因为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建筑风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具体的景观改造中也应该要有所区别。从公共艺术与空间场域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公共艺术对构建城市文化价值的推动作用。以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公共艺术创作为例,分析公共艺术与具有不确定性的空间场域之间是如何实现保存城市历史记忆与艺术城市的完美契合,以期促进现代化城市更新中公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艺术;空间场域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城市不仅把公共空间放置于中心位置,而且用大量雕塑、繪画等装饰公共空间。实际上,雕塑、绘画等不仅具有装饰美化作用,更关键的是传达文化观念。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广场和政府大楼等公共空间,围绕思想观点的原创性、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展示形态的公共性等方面进化,以不同的视觉语言和更广泛的背景,与19世纪的雕像和纪念碑产生越来越多的共鸣。英国的艺术委员会率先推行了“艺术百分比”计划,将建筑财政预算中1%的份额用于公共艺术的建设。英国的大多数公共艺术项目都是由公共部门发起的,而在美国,许多艺术项目是通过公共机构委托进行的。在西方,不少城市都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中。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公共艺术对城市更新的作用
在谈到艺术对城市的影响时,列斐伏尔讲到:“与科学一样,艺术虽然是必需的,但却不是充分的,它为城市社会的思想奉献出自己长期以来对生活的思考,并用戏剧和娱乐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另外,尤其重要的是,艺术并没有按常规意义去理解城市这一综合有机体,而是将其与特定的时空条件结合起来,不去被动接受已经异化的既有解释。音乐体现出时间意识,而绘画和雕塑体现空间意识。如果科学表明自身会受局部决定因素的影响,那么哲学和艺术就显示了局部决定因素是如何造成对整体的影响的。将艺术、技术和知识融合成一个有效并且高效的整体,是那些创造城市社会的社会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城市科学一样,它用艺术的形式推动城市化的发展。”[1]在这里,列斐伏尔所说的“它用艺术的形式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说明的正是包括戏剧、音乐及绘画、雕塑等形式的艺术以不同于物质性空间生产的形式延续、发展和建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关于公共艺术的文化价值,学者王中在《城市文化复兴中的公共艺术》提到:“公共艺术更强调其文化价值取向——‘公共性。其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体,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2]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公共艺术不只是放置在空间场域里的建筑或装置,它的价值和力量体现是最重要的。
三、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改造背景
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空间场域是紧密关联的,这种关联性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概念来源于场地,二是作品未来呈现于特定的空间场地。如果空间场地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未来的空间场地亦不明确,创作将如何开展?如何寻找创作的切入点?
笔者所在团队在介入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项目时,该区域就是处于一个尚不确定的状态。空间区域中,待拆迁、拆迁中、已拆迁建设中的三种建筑同时存在。面对即将消失的老旧城区,如何通过艺术介入,保留城市的历史和居民的生活记忆,我们可以为这个区域留下点什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带有典型的“城中村”特点,既没有相对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也没有相对有特点的建筑,似乎这里的一切现存都毫无保留价值,彻底拆除也不足为惜。如果仅仅从惯常的建筑遗迹保护或者文化传承角度进行景观改造设计的前期判断,那么势必无法制定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有近百年的居住史,从最初的渔村发展成城区,这里承载了个体记忆和家族变迁的历史,这里承载着几代人对家园的记忆。这次的公共艺术介入契机,正处于棚改区历史发展的重点时期和新城建设发展的起点。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如何留住旧城区的记忆,为新城区注入历史是这次实地创作的命题。
四、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改造设计方案
记忆的表达和保存需要载体,一段口述历史、一段文字记载、一张照片、一件老物件、一座老房子、一片老街区,都可以承载记忆,都可以讲述过去的人和事[3]。如何为棚改区“人的记忆”“家园记忆”寻找艺术表现的载体?如何将这些记忆植入未来的新城,构成其历史的“原点记忆”?面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构成了所有设计方案的出发点。
如果说公共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对特定场域的人、空间、事件等的回应,那么面对棚改区中人、空间极速变化的状态,如何实现公共艺术的有效介入?基于此,团队制定了事件介入和物件介入两种策略。事件介入,又称“场域扰动”计划,目的是通过事件的策划,产生扰动效应,最大限度地引发当地居民的关注,最大化实现艺术作品的公共效应。物件介入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制作和添加物件的创作手法,这类作品大多具有清晰可辨的材料、形态、体量、空间、符号等,这种创作理念有别于以往的城市雕塑创作方法。
五、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改造实践成果
针对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改造项目,设计了画房子做房子、留言墙、封存等艺术事件介入棚改区社区营造中,让当地居民参与保存片区记忆活动中。此外,通过物件介入作品《漂流的地址》(图1)、《爬山虎的家》、《花窗万象》(图2、3)、《安全屋》、《老窗新景》、《井像》、《百家路》,在棚户区与新城区之间搭建了记忆的桥梁。
(一)事件介入
该项目中设计的几组事件介入都带有时间性和可持续性,并产生了具体的物件,这些物件可直接运用于未来的新城。
1.画房子做房子创作
项目组走进棚户区的花船庙小学,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在项目组艺术家的指导下,小学生们画下了他们记忆中的家园。之后,项目组艺术家对小学生的画作进行再创作,制成新的公共雕塑作品。这些蕴含了老城区记忆的雕塑在未来会摆放在新城的公共空间中。
2.留言墙创作
通过收集拆迁过程中废墟中的红砖,拜访棚户区的居民,采集他们的留言,将居民的留言留存在砖块上。在新的空间中,用这些曾经在旧城区建筑中的红砖再造一面墻,有的居民留言信息在未来会在不经意间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
(二)物件介入
物件介入指在公共空间中制作和添加物件的创作手法。这类作品大多具有清晰可辨的材料、形态、体量、空间、符号等。通常,物件介入创作方法是针对具体空间开展创作,而且创作的结果只用于特定的空间。然而,棚户区的空间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未来新城的空间是不确定的。因此,创作团队通过七件作品创作,强调作品的可移动性,以适应未来新城空间。在棚户区改造时期创作的作品也适用于未来的新城,虽然空间条件会改变,但是它们拥有共同的基因——人们的记忆。譬如作品《漂流的地址》,艺术家刘童将旧城区中老建筑上的门牌拆下来,重新拼接在一艘木船上,创作成一件全新的充满记忆的作品,这件作品可以放置在治理后的新城水系上。《爬山虎的家》为老建筑的外墙设计了一件“爬山虎外衣”,用金属灌注成爬山虎的根茎。随着时间的推移,爬山虎会沿着这件雕塑向上生长,从而成为一件具有生长性的作品。《花窗万象》这件作品的创作手法非常简单,直接采用废弃的水泥花窗和红砖构筑成一小体量“房屋”,外表看上去与棚户区的小型建筑并无差异。创作的构思点在于对水泥花窗的魔幻处理——前后相对的窗格内壁增设了镜子,因此产生了万花筒效果。《安全屋》则是将南方旧城区中的防盗窗形象进行内外的反转,让人思考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安全”概念进行重新思考。《老窗新景》将旧城区中的窗户拆下来进行再创作,在窗户上加上镜面,镜子中能够呈现出周边环境的变化,仿佛是我们曾经从窗内往窗外看这个城市的变迁。《井像》对城区中的井盖进行再创作,原本单调的景观井盖变得丰富起来。《百家路》将原住居民家中的地面保留铺设在新城中,保留原始居民的记忆,形成一条由百家人的地面铺设成的百家路。通过物件介入空间场域的创作方法,在棚户区与新城区之间搭建了记忆的桥梁。
六、结语
可以说,公共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对特定场域的人、空间、事件等问题进行回应[4],公共艺术的参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手段。特别是在缺乏文化遗产的区域,不管是公共艺术作品还是艺术思维,既可以让旧城区的历史记忆以艺术的方式得以保存,也可以为城市注入文化艺术的力量。常德沅水右岸棚户区的空间场域具有明显的棚户区特征,这个区域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说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不具备历史遗迹的保护特征。因此,针对该区域,更多的是侧重于人文景观方面的保留,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让当地居民参与其中,将旧城区的历史生活记忆保存下来,塑造成新城区的特色景观。因此,不同城区因为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建筑风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具体的景观改造中也应该要有所区别。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因素,考虑侧重艺术氛围的社区营造或者建筑物再生与景观再利用。
当今时代,艺术为旧城区的景观改造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艺术本身也需要从艺术的小圈子走向公众城市空间,打破艺术创作的局限性。在人文基础上,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碰撞,而如何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空间的特征进行艺术城市的建造,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51,88.
[2]王中.城市文化复兴中的公共艺术[J].城市环境设计,2016(4):431-433.
[3]胡泉纯.在场:湖南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公共艺术[J].公共艺术,2018(2):28-37.
[4]张意.城市参与式艺术的“在地实践”与“场域感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09-117.
作者简介:
肖彬,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设计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