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五年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10-29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译者

梅 晴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众包”“众创”“大数据”等新概念应运而生。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一些原本由职业译者单独完成的工作转为通过任务分包形式由业余译者来协作完成,有效提高了翻译效率,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且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不可否认,众包翻译在“赋予翻译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内涵”(陆艳2014:9)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监控、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职业伦理等一系列问题(曹艺馨2015)。相对而言,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稍迟滞于众包翻译实践和国外研究(郝俊杰2016)。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5W对中国知网(CNKI)在2007—2021年收录的众包翻译研究期刊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总结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提升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策略如下:以“众包翻译”和“协作翻译”为主题词,检索条件设置为精确,时间范围设置为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28日,来源类别设置为全部期刊。初步检索共获得175篇期刊论文,经过人工筛选,剔除重复和相关性较低的论文,最后得到169篇有效期刊论文①笔者于2021年11月28日再次进行了文献检索,结果基本没有变化。。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5.7.R5W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其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能直观呈现某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脉络。本文先将源数据导入CiteSpace 5.7.R5W,然后从发文量、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角度绘制2007—2021年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并结合现状对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三、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一)时间分布

发文量是描述学术产出的指标之一,可以直观呈现某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和热度(魏家海、李洁2022)。本文对2007—2021年国内众包翻译研究期刊发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众包翻译研究期刊发文量时序分布图

由图1可知,总体而言,近十五年国内众包翻译研究期刊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2007—2014年),该阶段期刊发文量少,且以引介国外众包翻译研究的观点和成果为主;快速发展阶段(2015—2017年),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内容的日益丰富,该阶段期刊发文量实现快速增长,于2016年达到峰值;波动阶段(2018—2021年),该阶段期刊发文量产生了一定的波动,甚至于2021年回落至10篇。

(二)空间分布

1.论文作者分布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呈现某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关系。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5W进行作者分布特征分析,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时间跨度设置为2007—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标注阈值设置为2,生成节点数为192、连线数为116、网络密度为0.0063的国内众包翻译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

图2 国内众包翻译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由图2可知,2007—2021年国内众包翻译领域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且期刊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翟香荔、郝俊杰、李伟、王华树、陆艳、曹艺馨等17人。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众包翻译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2.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呈现某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其之间的合作关系。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5W进行研究机构分布特征分析,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其他参数设置与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保持一致,生成节点数为175、连线数为50、网络密度为0.0033的国内众包翻译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国内众包翻译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据统计,2007—2021年国内众包翻译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有175个,以国内普通高校为主,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因为国内期刊对发文机构署名的要求不同,有些期刊出现了二级单位名称,有些期刊只出现了一级单位名称,而本文为了保证信息的原始性保留发文机构的二级单位名称,所以导致图3存在某些高校名称重复出现的现象。就一级单位而言,众包翻译研究期刊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是南开大学、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总体而言,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较低,尚未形成共创、共享的全方位联动机制。

四、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一)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邱淞等2013:9)。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因而可通过对关键词尤其是高频关键词的分析来探索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

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5W进行热点分析,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时间跨度设置为2007—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标注阈值设置为6。因为本文以众包翻译为分析对象,所以删去“众包”“众包翻译”等高频词,以确保分析对象本身不在研究热点范围之内,最终得到国内众包翻译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

图4 国内众包翻译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4中的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外部环形的宽度越大,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即其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越大。限于篇幅,本文仅列举频次居前二十位的国内众包翻译研究关键词(见表1)。

表1 国内众包翻译研究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二十位)

续表1

由表1可知,频次不小于5的关键词较少,仅有“教学模式”“翻译教学”“互联网+”“众包模式”“翻译技术”和“人工智能”;中心性在0.10以上的关键词更少,仅有“云计算”“互联网+”“实践”和“翻译教学”。这表明,目前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聚焦性不足,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根据表1和图4,结合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本文把近十五年国内众包翻译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众包翻译与翻译教学、众包翻译特点、众包翻译技术及平台、众包翻译伦理、众包翻译与中华文化外译。

其一,众包翻译与翻译教学。该方面的研究涉及“翻译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翻译工作坊”“实训教学”等关键词。例如,徐莎莎等(2016)以歌词翻译为例,从翻译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入手,探讨了在众包翻译模式下,翻译教学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和翻译商业模式的挑战。马旭燕(2017)论述了众包与项目翻译教学结合的可行性,探索了众包型项目翻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与存在的问题。李伟(2020)针对目前国内翻译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了众包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设计的可行性,阐述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素养理论,从建设策略、任务来源、平台结构和平台应用四个维度描述了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框架,论述了该平台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张文鹤和文军(2020)采用网络问卷与邮件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参与众包与网络志愿翻译的经历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将众包纳入翻译教学的看法与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众包项目的MTI翻译课程模式。

其二,众包翻译特点。该方面的研究涉及“众包模式”“多维协作”“协作共享”等关键词。例如,陆艳(2012:74)在对众包翻译模式与传统翻译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合作方式和翻译流程上,也表现在译者角色与关系的微妙变化上”。曹艺馨(2015:81)指出,众包翻译作为一种体现人机结合与共生的新型翻译形态,具有翻译信息量大、耗时少、费用低、市场反馈快、质量可调控等特点,能够发挥众多译者的作用,“从巨量信息中找到最符合国家、民族、时代需求的那一部分进行翻译,以达到信息生产和消费的高效率”。胡安江(2017)指出,与传统翻译模式相比,众包翻译模式的特点体现在译员构成、翻译进程、翻译质量三个方面。

其三,众包翻译技术及平台。该方面的研究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等关键词。例如,吕赛(2015:7)使用复杂适应性系统中的“主体”来模拟众包平台中的各个角色,“初步构建了众包翻译平台中的主体模型,定义了主体的状态转换以及主体间行为和交互规则”,并验证了各种众包机制设计的合理性,为众包翻译系统的平台设计、机制设计提供了可靠和可信的依据。邵璐(2019:126)结合众包翻译的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以架构图的形式系统地勾勒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众包翻译有机结合的可能方式及潜在机遇,并围绕每个技术切入点分析其具体实施策略”,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众包翻译中人与人的协作延伸至人与机器,甚至机器与机器的维度。陆艳(2020)从平台构架、流程设置、译者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探究了基于区块链的众包翻译平台设计,为有效控制译文质量、保护知识产权、保障数据安全、完善译者激励提供了可行方案。

其四,众包翻译伦理。该方面的研究涉及“翻译伦理”“翻译规范”“译者伦理”等关键词。例如,郝俊杰(2016:43)提出众包翻译伦理可次范畴化为操作伦理、管理伦理和社会伦理,“伦理规范的建设对众包翻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王海丽(2016)借助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从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的伦理对众包翻译目前面临的伦理困境进行了分析,建议众包翻译的译者和机构在翻译伦理思想的指引下更好地提供翻译服务。张慧玉和杨晰雯(2020)采用多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以七家典型众包翻译平台(译言网、豆瓣同文馆、做到、Fiberead、Flitto、Translate Facebook、Global Voices)为主要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从法学和管理学的视角提出系列改善建议。

其五,众包翻译与中华文化外译。该方面的研究涉及“全球化”“中华文化‘走出去’”“译者动机”等关键词。例如,谷峰(2017)、赖银平(2019)、范荣(2020)等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视角论证了国内众包翻译兴起的必然性,一致认为众包翻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众包译者要主动承担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许勉君(2018)分析了众包翻译在中华文化外译中的作用,并对中华文化外译的众包翻译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二)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德瑞克·约翰·德索拉·普莱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提出,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以突现文献(burst articles)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邱淞等2014)。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5W进行了关键词突现分析,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不多,Burstness的参数r设置为0.1,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众包翻译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

续表2

由表2可知,“多维协作”“全球化”“机器翻译”“信息化”的突现开始时间处于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探索阶段,“协作共享”“出版翻译”“众包模式”的突现开始时间处于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翻译服务”“中华文化外译”“大众文化”“人工智能”“众包翻译平台”“版权”的突现开始时间处于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波动阶段。在所有突现关键词中,“人工智能”“众包翻译平台”“多维协作”“全球化”的突现强度超过了1.00,“多维协作”是最早突现的关键词,“众包模式”是突现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就近三年而言,人工智能、众包翻译平台、版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

五、结语

本文以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5.7.R5W对2007—2021年国内众包翻译研究的发文量、发文作者和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计量分析,较为系统地呈现了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脉络,可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启示。新形势下,国内众包翻译研究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关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的联合研究机制和平台,为产出重要标志性成果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强化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文化传播、教育、体育等行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层次;三是加强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构,为完善国内众包翻译实践提供实证和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译者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图表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