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结肠息肉,离癌症就不远了吗
2022-10-29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秦耿
文/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 秦耿
结肠息肉往往都是体检时通过肠镜检查发现的,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变得和往常不一样,出现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腹泻。如果息肉较大,一小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
结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1.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多吃青菜、水果等含纤维较多的食物,息肉的发生率就低。反之,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息肉的发生率就高。就个体而言,肥胖、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饮食上喜红肉、喜高脂、喜烧烤、少膳食纤维,生活方式不科学如睡眠差、压力大、熬夜、情绪焦虑抑郁等,都是促进结肠息肉发展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年龄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好发年龄多为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有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或患有慢性便秘,以及长期服用含有大黄、芦荟成分的通便药物,都容易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病。
3.遗传
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 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 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P-J 综合征等遗传病。
此外,感染、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也会引起结肠息肉,如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关,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等。
结肠息肉的类型有哪些
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三种。
炎性息肉是由于炎症反复刺激导致黏膜增生,增生性息肉发病机制与炎性息肉相似,这两种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
其实,还有一种特别的息肉,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所谓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腺瘤,因为它从形态上看是扁平的,沿着肠壁平铺开来,所以不易被发现,尤其是肠道准备差或内镜医生经验不足时,很容易漏诊。
从结肠息肉到结肠癌,这个过程大概会多久
一般来说,大部分病理类型的结肠息肉演变为结肠癌需要15~20 年的时间,因此肠镜检查出的结肠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疾病,病理上可以看到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伴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
就息肉本身而言,息肉越大(比如大于1厘米)、形态越不规则、病理绒毛状成分多或者锯齿状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越有可能短时间内癌变,比如数月到1 年。
就病理类型来看,管状腺瘤的癌变率小于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0%~30%,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家族性息肉病40 岁前的癌变率几乎100%,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得了结肠息肉并不是和结肠癌划上了等号。结肠息肉是否癌变,和息肉生长时间、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类型密切相关。结肠息肉早诊断,大部分都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达到防癌治癌的效果,不用过度惊慌。
如何预防结肠息肉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任何疾病都是有效的,特别是结直肠癌。
三餐规律,少吃高脂、油炸食品,荤素搭配。长期饮食高蛋白、低纤维、高脂肪含量食物的人,相比于那些经常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的人,更容易得结肠息肉。大量酗酒,长期饮食辛辣、刺激者,容易使肠道发生慢性炎症、腹泻等,从而刺激肠道息肉的形成。因此,要做到有效预防,戒烟限酒,不要熬夜,不要过度紧张焦虑,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保持乐观的心情。其次,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肥胖、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本身就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大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的常规手段。那么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肠镜检查呢?总的来讲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人群筛查,也称自然人群筛查或无症状人群筛查,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这类筛查主要包括50~75 岁的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都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第二类是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健康体检个体的筛查。这类筛查主要针对有症状,特别是有结直肠肿瘤报警症状的个体,不做年龄限制;同时包括无症状的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的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建议40 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在40 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评估结果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建议在50 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果发现息肉,及时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定期复查肠镜,查看是否有息肉复发。复查的频率取决于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越是容易癌变的类型越是要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