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构建
——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为例

2022-10-29黄保宏王增霞武德功杜军利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学农科监控

黄保宏,王增霞,武德功,杜军利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命脉,专业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持续提升专业质量以及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核心措施,也是现代新农科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也是社会对专业建设质量乃至教育发展质量的关心热点之一。

农学类专业是安徽高校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综合素质高、文化修养好、“双基”和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够胜任农业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农化企业、种子企业等单位的农业类管理、专业技术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农学类专业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成熟,但院校内部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尚处于建设探究阶段,尤其是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不成熟,专业质量监控范围不全,或监控发现的问题未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整改等问题。

为切实贯彻安徽省政府《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以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组织开展的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建设及评估互动为契机,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该标准是政策需求,同时也是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从专业要素角度探究和构建了安徽省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这不仅促进了农学类专业内涵的发展、培育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而且有效保障了农学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设置现状

农学类专业泛指安徽省高校涉农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农学(对口招生)、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设施农业工程、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对口招生)、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园林、林学、草业科学、蚕桑、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师范)、生物科学(拔尖人才班,非师范)、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专业。2019—2021年对安徽省属高校开设的农学类专业进行调研。12所省属高校间涉农专业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了其所设置的相关专业名称可能有所不同。这12所高校均有生物科学专业,但培养目标差异较大,有的偏重基础生物学,有的融入了教育背景生物学,有的偏重于大农学类应用学科。

2 构建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必要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就是这条“生命线”的“保护伞”和“稳定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 2号)、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 8号)等诸多文件均从国家层面明确要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化质量督导评估、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紧紧抓住核心环节,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安徽省相继出台《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教育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结构优化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并适时成立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开展农学类专业认证与评估,其目的就是促进一流学科专业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紧紧围绕农学类专业评估标准,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实施更有效的质量监控办法,进一步提升“农学类一流专业”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因此,构建完善的专业质量监控标准已是大势所趋。

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全过程中专业质量是核心。构建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是提升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最终目标。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特性不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仍然是安徽省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建设的“痛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及时整改方案成为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内在要求。

3 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构建原则

专业建设要能够培养出人才培养目标拟定的人才类型是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中应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质量监控应围绕新农科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各高校制定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有的农科偏多,有的理科偏多。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要围绕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避免专业同质化现象。

从不同视角[教务处、教学督导办公室、其他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研室(系)、教师、学生等信息来源点]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地收集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所需的专业建设信息,使专业建设相关信息的输入、储存、交换、输出、反馈和控制更加精确、便捷和全面。因此,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则是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特点。

将适用于企业管理、按序进行系统闭环的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新农科农学类专业监控实践中。以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为主体,遵循PDCA质量管理循环理论,开展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工作,并将持续改进作为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精髓,从而确保新农科农学类专业培养的“产品”质量达标。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中PDCA实施步骤如下:①遵循和制订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计划(plan,P);②开展实施(do,D)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的运行;③找出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评估和判断(check,C);④对专业质量监控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进行有效处理(action,A)和推广。

SMART原则同样适用于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第一,明确、详细、具体(specific,S)的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方法、步骤和标准。第二,易获取、可量化衡量(measurable,M)的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内容。第三,可操作、易实现(achievable,A)的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任务。第四,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relevant,R)。第五,评价反馈及时、限时有效完成(time-based,T)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任务。

4 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农学类专业质量受控于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其专业质量受控关键点是构建专业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决定了专业质量监控体系通用性、专业普适性和操作简易性。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为试点突破口,经过(2019—2021年)3届试运行,进一步构建和优化了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安徽省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对影响农学类专业质量的受控关键点(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并融合了农艺师等职业证书教育和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共同构建了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为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专业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保证。

校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办公室(校院二级督导)、涉农学院和教研室(系)三级教学管理部门是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的实施主体。由院长和相关处室领导共同挂帅成立农学类专业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涉农学院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工作。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对外交流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听评课制度、课程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竞赛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由教研室(系)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农学类专业是安徽科技学院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重实际应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成熟,培养手段丰富。采用定期或随机抽样访谈方式对农学类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大学生等进行监控,了解其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目标的熟知程度;采用毕业考核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是否达到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若获得农技员、农艺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植物保护、蔬菜嫁接、茶艺等技能大赛、全国生物标本大赛等能力证书,大学生可以免修部分学分。

校教务处和校督导办分别采用多种手段(督导以及学校、学院等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听课、巡视等)对教学常规检查(期初、期中、期末)、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服务以及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授课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材料、试卷等方面进行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并贯穿于农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确保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的关键点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采用多种手段对农学类教师信息反馈、农学类大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教学督导(校院二级)反馈和教学管理反馈(教务处)等实施有效信息监控。教学管理反馈可从学校教务处、涉农学院、教研室(系)3个层次进行;教师和大学生的信息反馈可采用座谈会、电子邮箱、意见箱等方式;督导二级反馈一般采用校、院二级督导团专家定期检查的方式。

农学类专业生师比小于18∶1,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员、副研究员、农艺师等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教师均要给农学类专业学生授课,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农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资源库、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专业实训计划、专业大赛等优秀成果充分体现出安徽科技学院高峰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特别突出实验实训、教学实习、专业技能实践、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农学类专业实践环节。一般从第四学期开始农学类专业课学习,进入实验室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或加入教师科研团队。

该校拥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校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群实验中心、校院科研平台、现代农业生产实训中心、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技能比赛场所及设施以及丰富的纸质、电子图书资源、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能满足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要求。

安徽科技学院承担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等多项教研教改项目,已撰写大量教学研究论文,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并开展教学改革推广与实施。

该校拥有与农学类科研学术地位水平相适应的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多个专业硕士点,但无博士点;该校有作物学、资源利用、动物科学等多个A级校级重点学科、植物保护C级校级重点学科以及校级现代农业种植科技中心等研究基地。该校农学类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有1 6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有500余项。该校已出版学术著作7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 3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6项;获批专利1 098项,其中发明专利268项。

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价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效果的一个核心指标,能客观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主要包括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对口就业率、大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情况、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自我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是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4种核心能力,并可通过安徽科技学院学位委员会和涉农学院采用毕业考核的方式进行有效评价:考核合格的准予毕业,考核不合格的不予毕业。若条件允许时,可聘请第三方考核。

农学类生源质量、毕业后的农学类大学生口碑、用人单位对农学类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指标客观反映了社会声誉。采用最低录取分数与同批次学校录取最低控制线的分差对生源质量进行评价,分差越大说明生源质量越好;通过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毕业后农学类大学生口碑、用人单位对农学类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信息。

5 结论

以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为目标,以专业建设和教学全过程实施为核心,借鉴了PDCA理念和SMART原则,融合了关键点分析,并结合安徽省高校实际,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农科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经过3年的试点改革探索,能较好地调动农学类专业全体人员,对农学类专业质量(过程质量、阶段质量和最终质量)监控标准实施闭环管控与持续改进,已在组织管理、目标监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标准、社会声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达到持续改进与不断提升农学类专业质量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新农科农学类专业内涵的发展,培育与安徽省各高校相适应的农学类专业特色优势、提高农学类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保障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农学农科监控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