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提升发展对策研究

2022-10-29叶姝雯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0期
关键词:宁波市军民基础设施

■ 叶姝雯

2015 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清除“民参军”“军转民”障碍。此后,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和探索军民融合产业提升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尽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抓手。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例如,成立宁波市军民结合产业促进会,建立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和升级新材料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八连冠城市等。上述宁波市建立形成的军民融合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创新优势,一方面为探索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军民融合产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出新课题、新要求。本课题通过对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虽然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层次比较低、范围比较窄、程度比较浅的初步融合阶段,亟需从发展政策、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加强。

一、深化落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

在国家顶层规划指导下,工信部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落实军民资源共享、有机互动、有效转化,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化落实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文件,不仅是对接政策、抢抓机遇的务实之举,更是贯彻上级要求、体现政治站位的现实需要。

1.加大对“民参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宁波作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有良好产业基础,部分民企具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积累,“民参军”基础深厚且需求旺盛。宁波先后出台《宁波市民营企业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实施意见》《宁波市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民企积极参与军民融合项目。后续可参照其他省市成熟做法,进一步加大《宁波市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中对“民参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如对民营企业承担军队(含军队院校、科研机构)国防科研项目单个金额在100 万元以上项目的补助额度大幅度提高,且最高限额500 万元;对科研院所直接承担研发并在本地产业化的军品项目,按技术合同实际额度给予承接企业的补助额度由当前10%提高到30%,且最高限额250万元。

2.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培育力度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引导国有军工企业有序开放,提高民口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比例”精神,加大对军民示范企业的培育,鼓励军民融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对成效显著的,可连续三年按年度绩效给予资金扶持;促进产业链整合,引领宁波市军民融合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动态更新依据《宁波市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确定的新获得国家、省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的单位,并进一步提升一次性补贴额度,激发企业融合动力,培育一批优质军民融合示范企业。

3.加大对获得相关资质证书企业的奖励力度

对照其他省市先进经验,依据《宁波市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确定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关资质证书,包括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书、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证书或“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两证合一证书等,可对相关获得证书企业每项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额度提高;可对取得“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两证合一证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 万元(不再给予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单项奖励);提高对实现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升级企业的一次性奖励额度提高;对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所需全部资质(四证齐全或“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两证合一后三证齐全)的企业,可另外给予一次性奖励20 万元。

二、全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具有军民通用性等特点,可通过体制机制、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等途径提高宁波市基础设施的军民兼容程度和共享共用程度,推动宁波市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测绘基础设施、气象基础设施、标准计量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军民融合程度,具体对策如下:

1.理顺体制机制,明晰管理职责

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推动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凝聚军地力量,整合军地资源,建立宁波市军地议事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机构、军队、企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边界,规范工作流程,把住基础设施“建、管、用”全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实施强有力的统筹管理,以避免出现“事一完,机构散”“人一换,线就断”的局面。在清晰的体制机制和明确的职权责任下,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宁波市军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让顺畅体制机制助力新型军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宁波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2.强化政策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宁波市政策支持的主动性,探索建立政府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有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资金来源。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投入支持力度,为军民共建共用的建设项目提供稳定的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如通过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专项建设资金,为基础设施领域的军民共建共用项目投资开辟一条稳定增长的投资资金来源渠道,为军队租用、购买民用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提供政策优惠和激励引导,基于国家政策导向,适时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综合采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对贯彻落实军事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酌情予以财税减免,适当给予信贷优惠,减轻建设项目贯彻国防需求的负担,增强各级单位和企业对基础设施贯彻国防需求的积极性。

3.健全法规标准,确保长效发展

在严格贯彻国家相关法律要求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补充和修改相关的法规标准,尽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明确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具体内容和范围,规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利、义务、工作规程和管理体制、机制,规定相关建设资金的来源和管理办法,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基础设施领域军民融合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如制定出台《宁波市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建设项目目录》,凡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必须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后方可实施。

三、加快建立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努力破除“军”和“民”两大创新体系的封闭隔离,打造汇聚宁波市科研院所、军工集团以及民间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创新大军,构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具体对策如下:

1.健全科技领域统筹机制

目前我国在军、民领域分别设立了科技管理的职能部门,两个系统独立运行,各司其职,管辖所属单位。这种各自为政的模式既容易造成军民科技分散投入、重复投入等问题,也会导致军民创新体系难以有效融合。宁波市可先行先试,力争打破这两大科技管理体制的壁垒,健全军民融合产业科技领域的统筹机制,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形成发展合力。可充分发挥宁波市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作用,充分调动军民领域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例如,设置专门科研管理部门和机构常态化开展科研需求发布、项目征集评估、军民协同攻关和科研活动监管等。统筹军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实验室平台,推动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搭建平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在甬共享提供可能。

2.推动军民协同创新

实施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必须加强对城市科研与工业力量的利用,充分吸收全社会的科技力量,由其是民口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共同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军队科研院所、军工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民口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牵引,搭建协同载体,创新治理模式。要创新思维,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开源开放的新趋势,探索基于互联网、面向全社会、面向全球的军民大协同创新模式,以“挑战赛”等方式,凝练和解决来自实践中的科学问题,探索科研活动的众包众筹,充分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力,让大学生、青年人的奇思妙想转变为发明创造,转化为人生财富和社会价值。

3.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激励

创新之火,需要政策之油“助燃”。军民协同创新,作为多部门、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尤其需要政策激励这一“助燃剂”。长期以来,我们在创新激励方面,“重物轻人、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创新潜能的释放,导致各种激励扭曲的现象层出不穷。在创新投入上,大量的科研经费通常被用于购买硬件,而非对人本身的投入;在创新价值分配上,忽视无形的创意、思想、知识产权的价值,不重视创造性复杂劳动的价值,给创造性劳动给予一般性劳动的报酬,等等。然而,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因素,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才是创新的源泉。因此,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激励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维护科研人员的正当权利。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科技人员重新享受创新创造收益,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四、积极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充分发挥宁波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军队院校特色优势,促进军地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实现军民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具体对策如下:

1.依托国民教育输送军事人才

国民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在通识教育领域积淀深厚、优势明显,与军事教育可形成优势互补。宁波市高校教育资源丰厚,整体素质较高。根据2021 年宁波市高校名单,目前共有各类高等院校16 所,本科院校10 所,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院校4 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2 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 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1所,军事本科院校1 所;专科职业院校6 所,全部为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这些高校中,不乏全国顶尖的专业,例如,宁波大学的力学专业,是首轮“双一流”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群入选了国家高水平专业群。这些优势学科专业也是军队紧缺专业,可通过征兵宣传、思政教育、政策扶持等途径,引导宁波市高校学子携笔从戎、参军报国,为军队提供高质量兵员及文职人员。

2.运用军队优势资源为地方培养紧缺专业人才

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独特优势,可为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全市海域面积9758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562 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武警海警学院坐落于宁波市北仑区,为全国惟一的海警人才培养基地,其海洋维权、海上执法、海洋环境保护、机电维修、网络信息化、国防教育等专业领域均为宁波市“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紧缺方向。当前,就海上执法力量而言,海警在主权宣誓、护渔、海上执法和解决海上争端问题等方面比海军更有优势,也更具有灵活性。宁波市可依托上述军队优势资源,通过与武警海警学院加强沟通联系,探索共同开展军民融合专业培训,为海洋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3.推动军队退役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习主席强调,“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关心、倍加爱护”。以军转干部为代表的广大军队退役人才是宁波市尚待发掘的巨大“人才池”,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可倚重的人才宝库。宁波市作为驻军大市,每年都有大量军人退出现役。这些退役军人经过严格教育训练和重大任务考验,特别是一些中高级军官大都经历过多轮职业教育、多岗位历练,能力素质普遍高于社会同等人力的平均水平,是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优质的人力资本。例如,宁波国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国年曾荣获2020 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是浙江唯一获此殊荣的退役军人。丁国年退役后将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达75 亿元的集团型企业,目前该公司还累计招录退役军人2000 余人。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致富不忘回馈桑梓,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累计捐款逾2.6 亿元。丁国年同志的感人事迹,为宁波市的深度开发利用军队退役人力资源提供了鲜活案例。

五、结语

本课题对于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提升发展的对策展开研究,从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等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结合宁波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军民融合产业提升发展方案和发展规划,进一步丰富地区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期深入挖掘宁波作为驻军大市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的潜力与优势,为新时代宁波市军民融合整体领域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宁波市军民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