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三个基本向度

2022-10-29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网络化文艺建构

■ 彭 宽

近年来,网络文艺评论的建构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在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布局中被重点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重塑着文艺生态,创新着文艺形态,文艺评论的主体、对象、传播载体、呈现方式、影响模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全新的文艺生态和新兴的文艺形态,迫切需要文艺评论的介入,需要文艺评论的价值判断对实践发展给予切实和及时的评介与引导。无论是繁荣发展文艺创作还是完善评论评价体系,尽快培育网络文艺评论力量、提升网络文艺评论水平、强化网络文艺评论影响,已经成为无法绕开、不容回避的时代任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强调问题意识,始终围绕“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等根本性问题,以解决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文艺问题为核心,不断开拓中国文艺道路,推动中国文艺发展。那么,具体到网络文艺评论建构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同样需要紧密围绕“为谁建构”“建构什么”“怎样建构”这几个基本问题,从深入探讨网络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实践品格、时代需要着手,求索其建构的基本向度。

一、透过新表征,重返、重申和重识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观。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理所当然包含文艺评论为什么人的问题,毫无疑问,也决定网络文艺评论为什么建构、为谁建构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不言自明,实则仍然是今天讨论网络文艺评论建构需要首先深入思考和深化认知的问题。网络文艺评论的建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文艺评论对文艺的人民立场在互联网时代的再认知和再深化的问题,是在网络文艺繁盛发展下,文艺评论需要跟上时代、服务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问题。群众在哪里,文艺就应该在哪里,文艺评论就应该在哪里。人民立场之所以在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被贯通性地一再提及、反复强调,就是因为随着世易时移,新情况新形势新需求不断出现,对其认知就需要在具体实践层面的理解和运用上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由此,在探讨建构网络文艺评论这样一个新事物时,重返和重申其人民立场,透过新表征重新认知其人民性,就格外必要。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试析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人民性”这一基本向度,回答“为谁建构”的问题。

(一)自觉适应大众的全新的文艺评论场

(二)辩证认知媒介话语权与文艺评论的人民性

(三)走出舒适区,主动跟上文艺发展节拍

二、接通新语境,理解、遵循和凸显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性品格,当然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的文艺评论,适用于创新建构网络文艺评论这一新的评论形态。实际上,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行为本身,就是文艺评论遵循实践标准而作出的历史选择和时代努力。从实践看,文艺动员社会、鼓舞人民,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作用而显示其价值,而网络文艺评论即要通过自身之建构,助推新兴的网络文艺实现其社会实践价值。那么,要达到这一致用性和行动性的目的,在互联网的新语境下,网络文艺评论建构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场转移和文艺评论对象拓展。这一建构过程是具备高度历史主动精神的举措,其中两个层面相互交织,遵循并凸显着致用性和行动性的实践品格。而从这一建构实践的起点,即尝试明确“网络文艺评论”的基本概念开始,我们就必须将之置于两个层面的相互交织中加以理解。笔者即从这里入手,试析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实践性”这一基本向度,回答“建构什么”的问题。

(一)“网络化的文艺评论”与“对网络文艺的评论”辨析

何谓“网络文艺评论”?这一称谓如果加以深入辨析,可以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理解,分别对应文艺评论场和文艺评论对象。其中,“网络化的文艺评论”或“网络空间的文艺评论”,意指互联网作为文艺评论的新媒介、新环境、新空间,需要文艺评论发展创新与之相适的传播手段和言说方式,积极融入新媒介、走向“网络化”。而“对网络文艺的评论”,则意指网络文艺作为文艺评论的新对象、新任务、新领域,需要文艺评论对新兴文艺形态的新形式、新审美、新规律加以专门关注和研究,积极作出新阐释、把握新发展。这两个方向的理解,前者侧重于研究网络传播方向的问题,后者则侧重于研究文艺美学方向的问题。当然,在实践层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网络化的文艺评论”其对象既包括传统文艺,也包括网络文艺;“对网络文艺的评论”其言说方式既包括传统言说,也包括网络化言说。两者相互交织,互为对方的一部分。于是,在应用层面,“网络文艺评论”就包含了三个具体的内容:以传统方式对网络文艺的评论,以网络化方式对传统文艺的评论,以及以网络化方式对网络文艺的评论。

(二)主导性与开放性兼具的“网络文艺评论”概念更符合实践需要

(三)把鲜明实践品格作为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基本品格

三、打磨新利器,锚定、洞彻和夯实时代性

(一)创新必先守正

(二)以理立论,应对全新时代课题

(三)凝聚时代共识,推进文艺评论自我革命

“剜烂苹果”是文艺评论工作的职责所在,当然也是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使命所向。网络文艺这颗新鲜的“苹果”,也有“烂”的地方,肌体上存在种种堵点和痛点。各种粗制滥造、低俗媚俗、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和网络文艺带来的全新审美经验恰好形成强烈对照。新的审美和艺术创造需要褒扬、激发,而鱼目混珠的劣品、次品则需要抵制、剔除,做好后者正是为了更好保护前者。那么,互联网时代要打磨好网络文艺评论这把“利器”,在评论建构中需要凝聚起以下三项时代共识:一是倡导批评精神。一方面,“利器”之利,在于火眼金睛、慧眼如炬,能够在甄别分析中鞭辟入里、一语中的;另一方面,更在于敢于直言、勇于亮剑,能够坚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批评精神,保持评论战斗力。二是强化网络表达。作为网络文艺评论概念中开放性的一面,“网络化的文艺评论”即是在媒介传播形态意义上,对传统文艺评论的言说方式予以创新并加以认知。网络空间的评论更注重现场性、针对性、时效性、传播性、大众性,强调感染力和影响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表达追求言说上的走心、抓人,但爱憎分明的情感还是应蕴藏于理性思辨和理性批判之中。恶意的调侃、嘲讽乃至侮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网络暴力,决不应成为网络文艺评论的表达选择。三是推动主体融合。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传统文艺评论工作者进入网络空间发声发言,用好网言网语,接受新词新“梗”,研究和适应网络表达;同时主动引导活跃在网络空间的新兴评论群体,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水准,逐步将感性表达升华为具有理性逻辑的分析,说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把对受众的感性影响推进到理性影响。双方的积极融合,无论对于传统文艺评论及评论队伍,还是对于网络空间的文艺评论及评论生产群体,都是一次自我革命,一次全新发展。惟其如此,网络文艺评论在建构中才能不偏不倚,成为履行评论职责、发挥评论功能的健康文艺评论新形态。

今天,网络文艺已经展现出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时代需要网络文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这有赖于网络文艺的健康成长和繁荣发展,更离不开网络文艺评论的加速建构和作用发挥。虽然当下的网络文艺评论建构还处于破题之始,距离担当时代使命、实现时代作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建构的基本向度、未来的基本预期是可以明确的。归根结底,在文艺划时代的创新发展进程中,文艺评论必须在场;而在网络文艺的蓬勃生长、大潮奔涌中,网络文艺评论毋庸置疑应该与之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猜你喜欢

网络化文艺建构
网络化时代的“经典重估”:评《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1942,文艺之春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