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投资主线
2022-10-28王锐
王锐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统筹安全与发展”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安全”被置于显要位置。
二十大报告共有15个部分,其中第十一章专门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全面论述与部署推进,足见中国共产党对安全这一国之大事要事的重视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国家安全”被提升至事关“民族复兴的根基”这一高度予以阐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局势的战略判断以及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统筹考量,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统筹安全与发展”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西部证券认为,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两翼,对安全的重视度大大提高的同时,发展更是安全的保证,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房地产逐渐退出,汇率也在扰动我国对美国的经济总量追赶进程,要想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保障国家安全,对经济增速仍有一定要求,“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仍然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
东吴证券也表示,回溯历史,中国“整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完善确实有特定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发展的基因始终根植在安全的框架里。发展是安全的基础,那如何看待“安全”背后的发展空间和投资线索?
根据东吴证券对科技、生物、能源、粮食、军事、产业链和数据这七大安全议题的政策梳理,军工、信创、半导体、医药等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搭乘政策“顺风车”。投资方面的三大关注点包括:一是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领域;二是维护人民安全和巩固社会稳定的领域;三是产业链安全的相关领域。
安信证券表示,回顾历史,每一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是当时领导层基于形势判断,进而设定目标,最后提出具体方案。比如,党的十三大明确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载入史册,才有了不断的改革开放的历程。
安信证券认为,和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
十八大报告中,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十九大报告中,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二十大报告中,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则是:“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对比三次报告中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总体而言是朝着越来越严峻的方向进行。从“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到“國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再到“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越发严峻的外部形势,执政党需要系统性的应对思路。
同时,内部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年后,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系统性的风险在逐步累积,这些风险也对国家安全形成影响。比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能源、粮食、产业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需解决重大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及发展中积累的风险问题,二十大报告更多强调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对比“安全”和“发展”的词频,在十八大报告中,“安全”出现35次,“发展”出现296次;十九大报告中,“安全”出现55次,“发展”出现232次,首次出现“安全发展理念”;而二十大报告中,“安全”出现50次,“发展”出现108次,首次出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安信证券表示,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中国主动为之,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面对美国在贸易、技术、人才往来等领域与中国的逐步脱钩,中国以我为主,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装备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长期来看,尽管美国在加大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制裁和技术封锁,但中国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这一政策的支撑有助于缓解外部环境恶化的压力。
在国内一些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政策最近几年已经在主动应对,比如房地产债务的去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管控、平台经济的监管等。这是二十大报告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具体实践。
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平衡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基本准则。预计未来在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企业将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在其他领域,比如技术变革快、竞争激烈的领域,民营经济将更多发挥自身优势。在这种格局下,国企和民企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安全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平衡。
安信证券表示,总体而言,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风险,二十大提出了平衡发展和安全的系统性方案,这一方案对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光大证券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个阶段,发展内在产生和外在面临的安全风险均在上升,发展与安全的深度交织变得越来越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有着复杂、多层次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就在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SEMI,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发展内在产生和外在面临的安全风险均在上升,安全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内情况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面临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自立自强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问题频出,金融风险、产业转型、就业压力等各类问题凸显,社会治理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定力和能力形成了巨大考验。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中央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实践中探索的重要经验。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
在安全发展领域上,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安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条底线,2021年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中就提到,要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粮食安全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安全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产业链安全方面,二十大報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光大证券认为,从目前中国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安全的现状来看,中国部分农产品仍然非常依赖进口,原油、天然气等产量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部分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卡脖子难题。为此,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广发证券认为,国家安全主题投资包括三大主线:战略科技、资源保供、“卡脖子”。
主线一:战略科技(国防安全)。从军费支出看,中美差异和军队现代化下中国军费开支有望加码。现代化国防建设要求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这就要求军费支出的持续投入。中国在军费开支上低于美国,但近年来军费增长较快。根据Wind数据,2000年以来,世界各国军费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中国军费支出占GDP比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根据叁肆数码数据,2022年中国军费预算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美国则为7285亿美元,同比增长5.6%。
主线二:资源保供(能源安全)。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和商务部共同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制定了战略性创产目录,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对象,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晶质石墨等24种矿产。
能源安全方面,从能源对外依存率看,中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第二的原油对外依存率相对较高。根据Wind数据,自2000年以来,总体看中国可供消费的能源对外依存率水平维持在25%以下,其中,中国消费比重最大的原煤对应的煤炭对外依存率始终位于极低水平,在8%以下,消费比重第二的原油对应的石油对外依存率持续增长,达到了90%左右的高水平。
从矿产储量看,一方面,中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贫油少气”特征明显。根据Wind数据,自2000年以来,能源矿产中中国消费比重最大的原煤对应的煤炭的储量占世界总量比重维持在10%-15%之间,于2016年时突增至21.40%后下降,维持在13.30%的水平左右,2020年中国煤炭储量占世界总量比重达13.30%。对于消费比重持续增长的天然气,其储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也在稳定增长,2020年占比达3.07%。2020年中国煤炭储量同比增长1.13%,原油储量达259.6亿桶。2021年中国天然气储量同比增长5.39%。
另一方面,钴、锂、镍、铜、铝等新能源所需矿产在全球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根据BP和UCGS,2020年中国钴、锂、镍、铜、铝储量占全球比重分别约为1%、8%、4%、3%和3%,并且主要依靠从“亲美”国家(如澳大利亚),或者是刚果(金)等生产环境不稳定的国家进口,供应链极易因生产国贸易限制、地缘政治及政变等因素干扰而断裂。锂矿等资源约束可能影响新能源汽车渗透斜率。
粮食安全方面:从粮食产量看,近10年来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均超国际安全线。中国严守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推动人均粮食产量稳中有升,2021年创下483.5公斤的新高。
主线三:“卡脖子”领域自主可控(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在逆全球化和中美科技脱钩的背景下,中国核心技术领域屡遭“卡脖子”。目前中国至少存在35项卡脖子技术。行业上涉及半导体、高端制造、军工、5G、医药等,如半导体中的芯片、光刻机,高端制造中的机床零部件,5G中的手机射频器件。
信息安全方面:从网络信息安全市场规模上看,中国网络安全规模增速高。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国内网络信息安全市场规模达到926.8亿元,连续五年保持20%-25%的高增速。
科技安全方面:从半导体国产化率上看,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有所提高,但核心设备及晶圆制造材料国产化率仍有待提升。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會、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数据,2021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到2016年的6.72倍,国内半导体市场的国产化率从13.3%上升至2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深层次看,世界粮食生产和布局很不平衡,粮食生产和出口国高度集中,而消费和进口国呈分散状态,粮食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这种供需格局容易受到地区冲突和国家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
在美国推行粮食霸权过程中,全球粮食贸易充满金融属性,这使得全球粮食供应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疫情、地区冲突、国家政策变动、物流受阻等因素,都会加大粮价的波动,甚至于形成蝴蝶效应。尤其是,在当前“逆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打破原有的粮食路径依赖,加剧全球粮食动荡格局。
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粮食危机的发生,大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后果,但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下,美国及其盟友还对俄罗斯一再加码经济、金融制裁,严重阻碍俄乌两国粮食生产和出口,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堵塞,导致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全球粮食市场遭受巨大冲击。
光大证券认为,在俄乌冲突持续、海外高通胀以及能源危机等多因素叠加之下,全球粮食危机并没有结束。一方面,当前全球化肥供应紧缺,价格持续上行,或进一步推升粮食价格。另一方面,近期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管制行为,加剧了粮食供应的不稳定性。此外,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乌克兰粮食出口协议能否延长也为粮食危机埋下伏笔。
目前,中国主要粮食基本能够维持自产自足,但大豆、油料等经济作物库存消费比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据美国农业部,2021年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占消费量的84.3%,占全球出口数量的58.3%。从结构上来看巴西、美国、阿根廷为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原料国,占比分别为59.0%、31.0%和6.7%。
西部证券表示,对此,要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
同时,要提高种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当前,中国种业存在“卡脖子”风险,将近90%的分子育种技术和专利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必须未雨绸缪加强防范。中国种子进口依赖程度较高,2021年进口-出口差额大幅提高,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西部证券认为,猪肉与禽蛋人均消费量此消彼长,随着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肉禽养殖有望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
202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比重为38%,虽仍居全球第一但已较历史高点49%显著回落,人均猪肉消费量也从2018年的22.8千克降至2020年的18.2千克。与此同时,中国家禽肉产量占全球比重有所提高,2020年达近年高位17%,禽肉为中国第二大消费肉类,蛋类人均消费量也快速上行。鸡肉高蛋白低脂肪、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的优势得到不断发挥,或说明中国正在经历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转变。
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肉禽养殖产能与稳定性有待增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中国肉类人均生产总值指数近年来持续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农业大国,甚至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猪及毛鸡养殖利润波动幅度也较大,中国要加强肉禽养殖的转型升级,推动肉禽养殖的规模化、现代化进程,打造安全稳定的肉类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
10月25日,国际能源机构(IEA)总干事比罗尔(Fatih Birol)表示,随着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趋紧和主要石油生产国削减供应,世界已经陷入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比罗尔同时表示,目前的能源危机可能是能源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可用来加速清洁能源的发展,并形成一个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系统,“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的头号驱动力,因为各国将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视为一种解决方案。”
西部证券认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能源安全已从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经济问题,成为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等多层面的国家战略问题,同时也成为关乎国际能源供应和能源地缘政治的国际战略问题。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中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据统计,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5.13亿吨,同比下降5.3%,首次出现下降;原油对外依存度由2020年的73.6%下降1.6个百分点至72%。2021年全年进口天然气1697.9亿立方米,增长20.7%,进口对外依存度44.4%;2021年中国进口煤炭3.2亿吨,对外依存度仅为7.6%,中国能源基本格局是“多煤少油缺气”。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当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在持续提升。2021年,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了约1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西部证券表示,从中国在传统能源进口国别结构来看,俄乌冲突加剧中国能源风险。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家为沙特、俄罗斯、伊拉克等,占比结构较为均衡;液化天然气进口则主要集中来自于澳大利亚、卡塔尔、俄罗斯等国家;气态(管道)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于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天然气的进口结构占比较为集中。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在中国能源进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油及天然气均对其有一定依赖度,俄乌冲突必然加大中国能源风险,一方面要求我们要确保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对中国能源战略储备能力、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消费的平衡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发展新能源,西部证券认为,新能源转型绝不是一蹴而就,转型步伐重在稳健。
首先,新能源转型会给传统能源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德国经验来看,德国能源转型成果十分显著,从2000年至2020年,其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占比提升了29.9%,但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德国作为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能源转型也为其带来了减少煤炭等火力发电、天然气进口困难等多重压力,2019年以来其工业增加值持续负增长,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呈下行态势。
其次,中国具有国际优势的产业仍以高耗能产业为主,传统能源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压舱石”作用。18世纪以来,四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而当前中国出口重点商品仍主要集中在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与电气化产业,如纺织服装业、汽车制造业等。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增速难降的情况下,相关行业的出口仍受传统能源成本影响。
西部证券表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与竞争力。中国是新能源生产和制造大国,202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与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均为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应用市场与投资国,已经充分市场化的光伏等领域具有相对确定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未来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有望持续加大;此外,核电作为替代火电基本负荷供电的最佳选择之一,其高能、稳定、经济和清洁的优点,随着核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核电安全性的稳步提高,未来有望加速扩大市场规模节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仅强调了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强调了要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西部证券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城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二是补齐短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作为国内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基础,以及“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创产业规模庞大,具体包括:基础硬件(芯片及整机)、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ERP、办公软件、OA等)、信息安全等。其中CPU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高壁垒、高附加值的基础软硬件产品是完整信创生态中最核心环节。
中国部分行业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关键系统等对美西方严重依赖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不仅面临被“卡脖”或“断供”的供应链风险,还面临因存在已知但无法修复的漏洞和未知安全漏洞而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有可能导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毁瘫”或“断服”。
自2018年3月22日至2021年12月18日,美国政府先后将611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到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中,其中包括华为、海光信息、新华三及天津飞腾等数百家高科技企业。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禁止相关公司向中国出售14纳米及以下制程的EDA软件,从源头开始管制。
为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可控,中国政府将信创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2+8”安全可控发展体系。其中“2”是指党政两大体系,“8”是指八大主要行业,包括金融、石油、电力、电信、交通、航空航天、医院、教育。
其中,党政信创启动最早,渗透率处于第一梯队。根据零壹智库对工信部及下属机构、地方经信委等职能部门公开的优秀信创案例情况测算,截至2021年12月底,信创落地应用进展最快的分别为党政和金融领域,落地实践率分别为57.01%、29.55%。
党政信创方面,电子公文的自主可控替代是党政行业的第一步,2021年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意味着党政信创开启了从电子公文系统建设到电子政务系统国产化的发展。从建设范围看,过去主要以部委、省、市为主,未来党政信创将继续向区县乡各级政府渗透,完成度逐渐提高。根据亿欧智库2021年调研统计,党政预计到2023年可以实现基本公文系统信创改造,并继续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国产化,较之前有着更大的市场。
在八大行业中,金融信创渗透推进速度最快,根据亿欧智库测算,预计2022年金融行业信创试验机构国产化投入占全年IT支出30%,预计于2023年逐步完成公文、财务、人事、决策支持等一系列一般系统的国产替换。在金融机构中,银行、证券、交易所及监管机构信创参与度较高,信创招标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52.02%、23.70%和15.03%。
电信、交通、电力、石油、航空航天处于第二梯队。教育、医院领域渗透率最低,处于第三梯队。其他行业如汽车、物流、烟草等预计于2023年开始进行信创改造。
截至目前,党政信创经三期试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金融信创已完成二期试点,电信行业信创已全面提速,目标是5年内实现完全国产化替换,其他行业信创也有望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光大证券认为,信创第二阶段的深化,有望开启数倍于首阶段的市场空间。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20万人和3200万事业编制人员,假设其人均PC保有量分别为1和0.7台/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八大行业就业人数共5573万人,假设人均PC保有量0.7台/人,则党政加上八大行业的PC替换需求总量超6800万台。据IDC数据,2017年政府行业PC采购量为360万台,同比上年上升8.6%,金融行业每年的PC采购量约为200多万台。据零壹智库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底,党政、金融信创落地实践率分别为57%、30%,据光大证券测算,党政和金融总完成的信创PC采购量约为800万台,信创后续深化的市场空间数倍于已完成的第一阶段的市场空间。
国防安全是各行业领域安全发展的基础,国防军工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不稳定因素频现,危机下多国防务政策进入新一轮变革期。
俄乌冲突后,世界主要国家及北约多国增加军费,北约多国军费占GDP比例已达或将调整至2%以上。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披露,无论是占GDP还是占财政支出比重,中国均不及美国和俄罗斯,中国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短期看,宏观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的预期下,作为国防建设核心受益企业的军工企业或拥有更多发展的相对优势。
光大证券认为,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实现国防的自主可控势在必行。预计“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将成为未来军工行业发展的重点。具体措施或包括:
一是稳定科研投入,加大国防科研基础研究力度。增强从事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的科研力量。加大国防基础研究力度,形成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保持适度增长。调整对基础研究项目的管理模式。建立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机制,激发基础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推动产品替代,鼓励使用中国自主创新成果。对装备型号研制中普遍使用的、依赖进口的、国外技术封锁后会“卡脖子”的通用关键产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在型号研制过程中优先使用国产化产品,有效控制进口配套产品的数量,不断提升型号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率,推进已定型装备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工作,提高产业链的抗打击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吸引民企参与军工科研生产。针对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学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部分元器件产品和技术兼具军用和民用属性,可通过军民融合解决国产替代问题。
四是引入社会资本,深化国企改革释放治理效能。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除战略武器等特殊领域外,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可通过上市或将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建立军工独立董事制度,探索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等方式,积极稳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通过公司优质资源整合、职业经理人改革、股权激励计划等方式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能,释放深层发展动力。
结合上述分析及国防军工行业安全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光大证券认为军工电子及信息化、军工新材料、军工检测等方向有望受益。
广发证券表示,军工板块研究的核心,在于把握三周期,即产品周期、产能周期、库存周期的叠加演进。装备建设仍为产品周期当前主线,新一代装备、国产化提升等的关注进一步上升,航空领域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往沈飞、西飞、成飞等新一代装备的供应链领域、航空发动机耗品&产能阶段性紧张的环节、3D打印等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的新工艺领域切换;航天精确制导领域则逐步向供应链供给能力亟须进一步提升的领域倾斜。军工集团全年考核目标、军队年度交付保供目标的完成是当前产能周期向上的驱动力之一。基于三周期框架,广发证券判断,军工板块中特别是航天板块,随着疫情防控逐步改善,有望基本面稳增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