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女子200 m自由泳运动员杨浚瑄比赛技术特征研究

2022-10-28崔延卿朱厚伟刘功聚郭海英潘慧炬

关键词:冠军赛技术参数冲刺

崔延卿, 晋 勋, 潘 旭, 朱厚伟,郑 哲, 刘功聚, 郭海英, 潘慧炬

(1.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第19届亚洲运动会(下简称为“亚运会”)将在中国杭州举行,游泳项目将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本届亚运会上将获得的奖牌数量,不仅展现出我国运动员的高超技术水平,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荣誉.200 m自由泳是中距离项目,兼顾速度性项群与耐力性项群的体能特征[1].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女子200 m自由泳决赛中,杨浚瑄以1:57.48(min:s)的成绩获得了亚军;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杨俊瑄以1:55.43(min:s)的成绩获得第5名,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青年纪录;在2021年举行的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下简称为“奥运会”)中,杨浚瑄获得第4名.

杨浚瑄在近几年世界级比赛中虽能进入决赛,但均未获得冠军,有必要对其全程技术进行分析.对于全程技术特征的划分,通常将游泳比赛分为出发、途中游、转身、冲刺到边技术环节[2].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技术细节将会直接影响其排名乃至冠军的争夺,如途中游划频与划幅的配合模式及速度分配的策略等.张明飞等[3]对女子200 m自由泳优秀运动员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趋同明显,这将对优秀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洁等[4]研究表明,女子200 m游泳运动员的竞技需挖掘划频与划幅的组合潜力,提高其组合模式作为现阶段途中游技术训练的落脚点.为了杨浚瑄能更好地备战杭州亚运会,基于学界目前对杨浚瑄200 m自由泳比赛技术特征的研究很少,笔者从她的比赛技术特征、划频与划幅关系、以怎样的速度分配较为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出发,运用视频解析法对拍摄的比赛视频进行解析,并获取比赛参数,分析研究杨浚瑄比赛的技术特征,试图找到其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比赛技术与竞速结构,提高运动成绩,更好地备战杭州亚运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下简称为“冠军赛”)、2021年东京奥运会(下简称为“奥运会”)、2021年全国运动会(下简称为“全运会”)200 m自由泳决赛中的优秀女子运动员杨浚瑄为研究对象,TITMUS Ariarne(以下简称为“TITMUS”)为东京奥运会决赛中的比较对象,具体见表1.

表1 本研究运动员及比赛信息一览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女子200 m自由泳”“杨浚瑄”“比赛技术特征”“划频”“划幅”“速度节奏”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Web of Science、中国游泳协会官网、国际游泳联合会官网(FINA)等网站检索、收集和整理女子200 m自由泳技术特征方面的数据与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视频解析法

1)视频获取.通过现场拍摄及央视网下载获取杨浚瑄、TITMUS比赛视频.标准比赛泳道上均有距离标志,10 m和40 m处赛前用红色胶带粘在泳池两边或用专业软件划分,采用3台SONY(HDR-FX1000E)摄像机对比赛中游泳技术进行定点和扫描拍摄,其机位摆放如图1所示.

摄像机机位 SIMI软件解析

2)视频处理.采用德国SIMI Twinner 7.0运动技术快速反馈系统、SIMI Motion 8.0运动解析系统对运动员的技术视频进行标记,并进行逐帧解析,解析频率为25 Hz,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出发、途中游、转身、冲刺到边阶段的技术参数,来研究优秀女子200 m自由泳运动员杨浚瑄的比赛技术特征.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采用Excel和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相关性、线性回归等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用GraphPad Prism 9.0与Excel进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发技术特征

通过对冠军赛、奥运会和全运会中杨浚瑄自身出发的技术参数进行分析(见表2),笔者认为,在出发反应时上,奥运会(0.66 s)、全运会(0.67 s)比冠军赛(0.75 s)分别快了0.09,0.08 s,说明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出发离台技术较2018年均有提高,2021年的奥运会与全运会的该技术水平相当.杨浚瑄在出发15 m的时间上,冠军赛、奥运会、全运会的比赛时间分别为6.82,6.40,6.32 s,3场赛事出发15 m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出发阶段的技术在逐渐提高.

将奥运会上杨浚瑄与TITMUS的出发技术参数进行比较(见表2)发现,在出发反应时上,杨浚瑄(0.66 s)比TITMUS(0.71 s)的出发反应时短0.05 s,离台技术优秀.在出发15 m时间上,杨浚瑄(6.40 s)比TITMUS(6.60 s)要短0.20 s,说明出发技术较好.

表2 杨浚瑄3场赛事及东京奥运会与TITMUS出发技术参数的比较 单位:s

杨浚瑄的出发技术较好,得益于她的出发姿态及水下滑行.在出发姿态方面,有研究表明,2种不同出发姿势的出发反应时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蹲踞式出发反应时要短于抓台式[5].近年的自由泳比赛,运动员几乎都使用蹲踞式出发技术.蹲踞式出发可细分为摆臂蹲踞式与不摆臂蹲踞式,摆臂式出发是在蹲踞式出发的基础上,以挥动手部来产生最大的离台速度的出发方式[6].杨浚瑄和TITMUS都采用不摆臂蹲踞式出发技术,但离台时间杨浚瑄更小且技术突出,可能是重心投影点距出发台较为前倾[7].水下打腿技术在出发15 m中非常重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水下打腿技术有利于减少出发15 m的时间,还能获得领先的心理优势[8].

2.2 途中游技术特征

2.2.1 途中游技术参数

通过对杨浚瑄自身途中游技术参数的分析(见表3)可知,在途中游总时间上,冠军赛(81.98 s)、奥运会(81.30 s)、全运会(79.97 s)在逐次减少,说明杨浚瑄途中游技术水平在稳步提高.

表3 杨浚瑄3场赛事及东京奥运会与TITMUS途中游技术参数的比较

在平均划频上,冠军赛(44.33次/min)、奥运会(46.97次/min)、全运会(45.65次/min)3场比赛中的平均值为(45.65±1.08)次/min.冠军赛平均划频最少,其平均速度(1.65 m/s)也最小;奥运会平均划频最多,其平均速度(1.67 m/s)却介于二者之间;全运会的平均划频在中间,但所对应的平均速度(1.70 m/s)却最大.可以看出,杨浚瑄的平均划频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度的平均划频才能保持较好的速度.

在平均划幅上,冠军赛(2.23 m/次)、奥运会(2.13 m/次)、全运会(2.23 m/次)的均值为(2.20+0.06)m/次,冠军赛和全运会平均划幅相同,所对应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65,1.70 m/s,奥运会平均划幅最小,所对应的平均速度(1.67 m/s)居于中间.可见划幅的大小不能反映其速度的大小.

途中游速度由合适的划频、划幅相互组合模式才能游出最适宜的速度.从杨浚瑄的3场比赛数据来看,全运会的途中游最好,其平均速度(1.70 m/s)所对应的平均划频为45.65次/min,平均划幅为2.23 m/次,其与东京奥运会相比,平均划幅较大,平均划频较小,且平均速度较快,说明其划水效果好(速度快),而且节省体力(划频较小).

对杨浚瑄与TITMUS途中游阶段技术参数的比较(见表3)发现.在途中游总时间上,杨浚瑄(81.30 s)比TITMUS (80.10 s)长1.20 s,说明杨浚瑄途中游总体技术水平比TITMUS差.在平均速度上,杨浚瑄(1.67 m/s)比TITMUS(1.69 m/s)慢0.02 m/s;在平均划频上,杨浚瑄(46.97次/min)比TITMUS (48.58次/min)小1.61次/min;在平均划幅上,杨浚瑄(2.13 m/次)比TITMUS(2.09 m/次)大0.04 m/次.为了解决划频与划幅看似矛盾关系的问题,用下文的划频与划幅及速度的关系去探索分析.

2.2.2 途中游分段技术参数

由冠军赛、奥运会和全运会3场比赛的全程每分段划频对应的划幅得出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可见,二者具有显著性负相关(r=-0.657;P<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划幅=3.781-0.035×划频(R2=0.431),具体见图2.根据速度与划频、划幅的关系,得出V途=(3.781×划频-0.035×划频2)/60,最佳划频为54.01次/min,杨浚瑄3场比赛的平均划频为45.65次/min,显然没有达到最佳划频.为了达到较高的划速,应适当提高划频,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图2 杨浚瑄划频和划幅相关性及线性回归

通过对杨浚瑄自身途中游分段划频、分段划幅、分段速度的比较(见图3与图4)发现.分段划频上, 杨浚瑄在冠军赛、奥运会、全运会的全程分段划频呈“U”型,其最低划频段数基本在第4段.冠军赛上,杨浚瑄分段划频比奥运会与全运会都低,说明奥运会、全运会比冠军赛的全程分段划频次数提高了.对比奥运会与全运会,奥运会因为1~6分段划频次数过快导致7~8段划频提不上去,导致后半程速度变慢,间接证明了划频与游进程度的体能消耗具有高度相关性[9];全运会上,杨浚瑄整体途中游分段划频较为均衡,后程可以保持体力在第7与第8段提高划频,其对应的速度明显上升.这表明随着成绩的提高,需在最后第7与第8段中提高划频技术;通过上面对比及比赛成绩可看出,全运会分段划频节奏的优异性.在分段划幅上,杨浚瑄在冠军赛中呈下降趋势,奥运会上分段划幅呈抛物线开口朝下型的趋势,其全运会分段划幅呈下降的“M”型,全运会比奥运会在分段划幅上大(除了2,4,6段).在分段速度上,杨浚瑄在冠军赛、奥运会中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全运会的全程分段速度1~3段较为匀速,第4段速度(1.57 m/s)下降到全程最低,5~8段速度从1.69 m/s上升到1.76 m/s.杨浚瑄前程分段速度较大,原因在于前程体力较好,而分段划幅后程下降,其原因在于后程体力较弱.从冠军赛和奥运会分段速度看出,杨浚瑄全程在靠自身体力游;全运会比赛中,她在第4段稍降了划频,节省一些体力,其最终成绩比冠军赛和奥运会都要好.

注:以25 m为1段划分,除去出发、转身、冲刺环节的途中游分段.从1到8段分别表示15~25,>25~45,60~75,>75~95,110~125,>125~145,160~175,>175~195 m,以下分段同理

图4 杨浚瑄3场赛事途中游分段速度

通过对杨浚瑄与TITMUS途中游的分段划频与划幅、分段速度、分段指标变异系数Cv的比较分析发现(见图5~图7),在途中游分段划频上,杨浚瑄与TITMUS 的1~3段划频大小相似,杨浚瑄比TITMUS的4~8段划频小.杨浚瑄的分段划频的变异系数为0.037,TITMUS的分段划频的变异系数为0.027,说明TITMUS比杨浚瑄的途中游划频节奏更稳定.在分段划幅上,杨浚瑄除第1段、第6段外,划频比TITMUS距离大.杨浚瑄的分段划幅的变异系数为0.044,TITMUS的分段划幅的变异系数为0.035,说明TITMUS比杨浚瑄的途中游划幅节奏更稳定.在途中游分段速度上,杨浚瑄与TITMUS的差距是在第5段之后开始拉开的,第6,7,8段速度分别相差0.10,0.07,0.09 m/s.说明杨浚瑄比TITMUS在第6,7,8段时的速度小,且其后程体力跟不上.杨浚瑄的途中游分段速度的变异系数为0.039,TITMUS的途中游分段速度的变异系数为0.031,说明TITMUS比杨浚瑄的途中游速度节奏更稳定.

图5 奥运会女子200 m自由泳杨浚瑄与TITMUS途中游分段划频、划幅

图6 奥运会女子200 m自由泳杨浚瑄与TITMUS途中游分段速度

图7 奥运会女子200 m自由泳杨浚瑄与TITMUS途中游分段指标的变异系数(Cv)

综合来看,杨浚瑄在自身比较中的途中游分段速度、划频及划幅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成绩较好时,速度和划频在途中游的第1,2,3,7,8段相对较高;划幅在第4与第7段相对较低.杨浚瑄与TITMUS比较时,她的途中游分段速度、划频及划幅波动形式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表现为:运动成绩较好时,速度和划频在途中游的第6,7,8段(后75 m的途中游段)相对较高;划幅在第2,3,4,5,7段相对较小.通过杨浚瑄自身的比较及与TITMUS的比较,选出其共性区域,得到杨浚瑄或TITMUS成绩较好时,速度和划频在途中游的第7与第8段倾向于较高;划幅在第4与第7段较低.陈宇[10]在研究世界男子200 m自由泳奖牌选手与非奖牌选手的区别时发现,奖牌选手在最后50 m中的游速、划频提升更明显,这与本研究女子200 m自由泳的结果相似.全程途中游分段速度变化较小可节省能量,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成绩[11],TITMUS比杨浚瑄的途中游分段参数的变异系数更小,划频、划幅、速度节奏更稳定,速度波动小,有利于节省体力,故杨浚瑄在途中游分段节奏上还有提升空间.

2.3转身技术特征

通过对杨浚瑄自身转身技术参数分析(见表4)发现,在转身总时间上,冠军赛(25.08 s)、奥运会(24.50 s)、全运会(25.41 s)由长→短→长变化,说明她转身技术不稳定,在奥运会时表现比平时突出,但有可能导致其他技术环节受到影响.她在50,100,150 m处转身时间上,3场比赛都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每处的转身时间都在逐渐增大.

表4 杨浚瑄3场赛事及奥运会与TITMUS转身技术参数的比较 单位:s

通过对杨浚瑄与TITMUS转身技术参数的比较(见表4)发现,在转身总时间上,杨浚瑄(24.50 s)比TITMUS(24.00 s)慢0.05 s,转身技术较冠军选手差.在50,100,150 m转身时间上,杨浚瑄比TITMUS 3次转身时间都慢,每50 m转身技术都较弱,其中在100 m转身处,她与TITMUS差距最大.

通过仔细观看3场视频,杨浚瑄使用翻滚转身技术,而在奥运会比赛中使用同样技术的TITMUS比她转身时间要短.要想改进转身技术,可在蹬壁时增大膝关节的屈角,因为当膝关节角在100°~120°时会提供更大的峰值力和冲量;高水平运动员转身时间与游进时间、前滚翻时间呈正相关,与最后的划臂速度呈负相关,控制减少游进阶段和转身翻滚动作的时间及增加最后一次划臂结束时的速度等方面作为参考[12-13].

2.4 冲刺到边技术特征

在中长距离的自由泳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胜负常取决于游泳比赛的最后一个时刻,出色的冲刺到边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成为直接影响游泳比赛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14].

通过对杨浚瑄自身冲刺技术参数的分析(见表5)发现,在冲刺5 m时间上,冠军赛(2.91 s)、奥运会(2.81 s)、全运会(2.78 s)在逐次减小,说明她冲刺5 m的技术在增强,后程的冲刺到边能力在提高.

表5 杨浚瑄3场赛事及奥运会与TITMUS冲刺到边技术参数的比较 单位:s

通过对杨浚瑄与TITMUS冲刺技术参数的比较(见表5)发现.在冲刺5 m时间上,杨浚瑄(2.81 s)比TITMUS(2.80 s)慢0.01 s,她本次比赛中的冲刺5 m技术接近于TITMUS,且她在全运会中的冲刺到边技术成绩达到2.78 s,说明她与TITMUS的冲刺到边技术相近,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自由泳完成终点触壁动作时,运动员应在身体、臂部都充分伸直的情况下全力打腿,头部不能看向池壁[14-15].加强自由泳最后冲刺到边技术,一是保持正确技术动作;二是改善在水中保持身体协调发力与身体平衡稳定性[16].通过观看录像发现,杨浚瑄与TITMUS冲刺到边时,头部适当憋气,手臂在肩前前伸,打腿明显加快,动作协调流畅.这与前人的研究基本吻合.杨浚瑄作为我国优秀的自由泳运动员,其冲刺到边技术已比较成熟,为进一步改良技术动作,以后的研究中需运用更为先进的运动生物力学手段进行诊断并加以探讨.

3 结 论

1)杨浚瑄在3场赛事中,出发、途中游、冲刺到边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其转身技术水平不稳定;奥运会中,她比TITMUS出发技术水平优异,冲刺到边技术水平相近,但途中游、转身技术水平相比较差.

2)根据杨浚瑄划频、划幅及速度的关系,得出最佳划频为54.01次/min,应适当提高划频;她比TITMUS途中游分段划频、划幅、速度三者的Cv值都大,其节奏稳定性差,不利于节省体力;根据两人成绩提升的变化,应注重提高途中游第7、第8段的划频、游速,控制第4、第7段的划幅.

3)杨浚瑄每次转身技术的稳定性差,在100 m转身处与TITMUS相比差距明显,需注意蹬壁时膝关节屈角、增加转身前的速度来提高转身技术.

猜你喜欢

冠军赛技术参数冲刺
冲刺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冲刺
车型技术参数 4 x 4 Vehicle Data List
影响磨辊磨损失重的技术参数优化
车型技术参数
向着自贸区冲刺
车型技术参数
孕期最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