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操运动致伤因素与预防治疗研究进展

2022-10-28汪际慧倪旭芬董雪芬欧阳玮

关键词:腕部体操运动员

汪际慧, 倪旭芬, 董雪芬, 欧阳玮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高损伤率是体操项目的一大特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体操运动损伤次数与运动员出场次数的比例为10.4/1 000,仅次于摔跤(13.1/1 000)排在第2,远高于橄榄球(9.2/1 000)、冰球(女子,6.1/1 000;男子9.5/1 000)等接触类运动项目[1].虽然损伤风险很高,但有关日常训练和比赛中体操损伤率的统计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1.1次/(1 000 h)[2],1.3次/(1 000 h)[3],1.4~3.7次/(1 000 h)[4],9.2次/(1 000 h)[5],或50.3次/(1 000 h)[6].Edouard等[7]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日常训练中,损伤率为1.6~4.1次/(1 000 h),而在比赛(2008年,2012年,2016年奥运会)阶段的体操损伤率是平时训练的2~6倍.Hassmannová等[8]通过对58名女子体操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3.5岁)进行的损伤研究发现,高达98%的运动员因体操训练出现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其中下肢,尤其是膝关节和踝关节是最易损伤的部位.Kolar等[9]对63名体操运动员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运动员损伤例次高达187.体操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损伤率高于训练,而且低水平运动员损伤率高于高水平运动员,但高水平运动员则容易遭受重度损伤[7,10].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率高于艺术体操.训练强度越大,比赛越频繁,则运动员受伤概率越高,而且竞技体操更易造成运动员的持续性损伤[11].

1 体操运动员致伤因素分析

体操损伤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性别、年龄、力量和关节结构、心理因素、运动性疲劳、技术掌握、训赛安排、场地器材设施和比赛规则等因素叠加,共同造成运动员损伤的发生.

1.1 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类型

体操运动损伤分为急性损伤(acute injury)与慢性损伤(劳损伤,overuse injury).体操运动要求运动员做多关节极限动作,其上肢关节承受强大的身体负荷.这种重力作用,在运动员做翻腾、落地动作时得到加强,因此,运动员的脊柱和下肢关节承受的身体负荷进一步加大,逐渐导致慢性损伤[12].在平时训练阶段,体操运动员慢性损伤多于急性损伤[9];而在比赛阶段,则是急性损伤较多[13].Kolar等[9]对63名体操运动员在训练阶段的损伤分析时发现,在184例次的损伤中,67例次(36.4%)为急性损伤,117例次 (63.6%)为慢性损伤.而在1999—2000赛季希腊体操锦标赛的162名参赛运动员(83名男性,79名女性)中,共发生93次急性损伤(57.%%)和58次(35.8%)慢性损伤[13].另外,在高水平运动员中,慢性损伤率较高[9-10];而在低水平运动员中,则是急性损伤比例高[14].双杠、自由操、鞍马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3项体操运动项目[4,12,14-16].自由体操项目,尤其是落地时造成的运动员损伤明显多于其他项目[13].例如,脑震荡是体操运动中常见的头部损伤[12];椎骨滑脱(spondylolisthesis)是体操运动员遭受长期应力压迫脊柱造成的过劳损.

体操运动员的肩部损伤类型包括外伤性损伤、肩袖损伤和肩部松弛,常伴有疼痛、滑囊炎、盂肱韧带和肌腱损伤[17].各种翻腾、杠上和跳马等动作易造成体操运动员肘外翻或内翻,易造成肘关节慢性劳损.例如肱骨小头剥离性骨软骨炎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OCD)[18].经常性的肘外翻也易造成尺侧副韧带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损伤,并常伴有屈肌肌腱炎、内上髁炎和尺神经炎[19].鞍马、自由操和双杠项目训练常造成体操运动员腕部损伤,如舟状骨应力性骨折(scaphoid stress fracture,SSF),表现为手腕背屈时,腕部疼痛;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常遭受桡骨远端骨骺损伤(distal radius physeal injury,DRPI),也称“体操腕”,特征为掌侧骺骨厚度显著增加[20].对于骨骼发育成熟的体操运动员,也常造成腕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患者出现尺侧腕部疼痛,尺骨偏斜和旋前.在体操损伤中,膝关节是最易遭受重度损伤的部位,另外足踝、小腿和跟腱损伤也是治疗后易复发的部位[5].

1.2 性别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与男性相比,女子体操运动员更容易遭受损伤[10,16],其原因可能在于女性随年龄增长,体质量增加,体脂率升高,身体进入快速发育期,慢性损伤风险随之增加[10].女运动员在做自由体操、平衡木、高低杠和跳马时,上肢承受自身负荷和应力冲击.而女性由于力量不足,柔韧展示性动作多,增加了急性损伤风险[16].男运动员也有自由体操和跳马,但是其他项目,如吊环、鞍马、单杠和双杠,男运动员几乎只靠上肢来完成动作,由于每种体操项目对生物力学的要求不同,肘部和腕部可能极度伸展,过度训练导致微小创伤积累,慢性损伤症状逐渐显现[21].Kolar等[9]的统计也显示,男运动员的急慢性损伤大多由于超负荷运动,而女运动员的急慢性损伤大多由于技术动作存在失误、教练错误指导和负荷不足造成.

从近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损伤与运动项目关系来看,以每千名体操运动员为计量单位,损伤发生率最高的是女子竞技体操(107±35)和男子竞技体操(83±32),其次是女子艺术体操(73±30),较低的是男子蹦床(63±69)和女子蹦床(43±43)[7].其中,女性常见急性踝关节损伤,男性膝关节损伤比例较高.损伤类型上,女性以扭伤为主,男性多见骨折[7].但对于腕部损伤与性别的关系,文献报道差异性较大.Caine等[10]的研究认为,女性腕部损伤多于男性,但王霖[22]对160名体操运动员(男性62人,女性98人)的损伤统计显示,男性腕部损伤率(29/62)高于女性(30/98),且腕部损伤多属于急性伤.而Benjamin等[15]的统计却显示,腕关节、手部损伤多见于男运动员,但多属于慢性劳损.跳鞍马和跳自由操还常造成男运动员手腕疼痛,而经常造成手腕疼痛的女子项目是自由体操和跳马[10,16].

1.3 年龄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专业体操运动员的年龄一般是7~18岁.6~11岁幼年体操运动员的肌肉骨骼系统发育不成熟,在每年11~12个月、每周21~37 h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其处于生长期的软骨和硬骨组织都更易遭受创伤[7].O′Kane等[3]的研究表明,96名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总体损伤率为1.3次/(1 000 h),但其中,与7~9岁的儿童相比,10~12岁儿童的损伤率高出3.6倍[1.6~9.1/(1 000 h)],而13~17岁的青少年则高出3.1倍[1.3~8.0/(1 000 h)].与更年幼或年长的体操运动员相比,10~14岁运动员更易遭受腕部疼痛和损伤[10],这个年龄段73%的体操运动员有腕部疼痛,而其他年龄段的运动员只有29%有腕部疼痛[10].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腕部的动作取决于应力在尺骨和桡骨末端的分布情况.当腕部位置靠中,即与前臂对齐时,可使得手腕产生最大量程的屈伸动作和握力;反之,如腕部位置向一侧偏移,则会减小手腕在另外一侧的活动范围[23].尺骨分数(ulnar variance,UV)是从X线检查获取的量度,用于定义尺骨相对于桡骨的长度.在手腕位置居中时,腕部桡关节承受82%的轴向负荷[24].很多体操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做手臂内旋和持续紧握动作,此时UV发生变化,腕部桡关节承受的应力增加[4].尺骨长度增加2 mm可使桡关节负荷降至64%,但尺骨承受的负荷增加[24].同普通儿童一样,少儿体操运动员,UV是负数,即相对于尺骨,桡骨关节面处于更远端的位置;而青春期体操运动员因长期体操训练,腕部承受过度负荷,桡骨骨骺提早闭合,但尺骨骨骺闭合延迟,其腕部UV负值减小,并且可能成为正值,使腕部负荷向尺骨和手掌转移,导致青春期体操运动员TFCC,包括韧带、肌腱和软骨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尺骨撞击次数增加,TFCC退化,尺骨、腕小骨软化症发生,腕部疼痛,损伤增加[4].

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损伤发生率最高,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发育过程造成运动员力量及柔韧性的失衡[25]、关节活动度过大、稳定性下降[21].另外,与成人比较,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韧带比其所附着的软骨和骨骼强壮,导致其关节软骨更易受损[25].例如,相对于成年运动员,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更易遭受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26],除发育不平衡之外,青少年运动员肘部关节软骨血供较少也可能是造成其肘关节损伤的原因之一[26].

1.4 力量和关节结构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多项体操运动要求运动员在落地时尽量保持躯干和膝关节直立,以此获得高分,但该姿势会增加整个下肢关节和脊柱的关节反作用力,并增加关节损伤风险[27].体操运动除了柔韧性和灵敏度,还对运动员的上下肢力量提出很高的要求[12].Daly等[25]认为,青少年力量和柔韧性发展不均衡,力量发展滞后是损伤原因之一.腿部力量也直接影响体操运动员的损伤概率.Thompson等[28]测试比较了大学女子篮球队员和女子体操队员膝关节伸肌、屈肌的力量特征,发现体操运动员在以60°/s和240°/s的角速度运动时,大腿后群和前群肌肉平衡比例(hamstrings-to-quadriceps ratios,H∶Q)要比篮球运动员小约15%[28].而膝关节屈肌力量不足,以及H∶Q 肌肉力量不平衡使得女子体操队员在膝关节承受负荷时稳定性下降,更易遭受膝关节韧带,尤其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损伤.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因手臂力量不均衡,在大强度训练时,也易造成肘关节外翻,长此以往,可造成手臂松弛和肘关节不协调,甚至关节过早退化[26].因此,运动员关节过度活动会造成关节稳定性下降,增加关节和软组织损伤风险[21].

1.5 心理因素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心理因素与体操运动员的急、慢性损伤存在高度相关[9,29].心理因素包括自身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间接导致损伤.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过高的心理压力是诱发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29-30],受伤时无法参加练习和比赛,受伤后也难以完全康复[29].相反,初级健美操爱好者盲目自信,选择专业健美操课程,由于机体不能适应高强度负荷,也容易导致损伤.过大的心理压力可导致体操运动员肌肉张力增加,疲劳加剧,柔韧性和协调性降低,从而诱发损伤,外界干扰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从而引起损伤[27].Cavallerio等[31]研究发现,运动文化对运动员的心理可产生巨大影响,并间接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通常有追求成功、纪律严明、追求完美等价值观,常常展现“精神上过硬”,忍受过度训练.此外,教练也有提高和保持运动员成绩的压力,提倡大强度训练,导致运动员遭受运动损伤[31].不适当的比赛价值观也驱使腕关节疼痛的体操运动员继续训练,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导致损伤加剧[4].

1.6 运动性疲劳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运动性疲劳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电机械延迟(electromechanical delay,EMD)是指骨骼肌生物电信号起始和肌肉产生张力之间的时间间隔.影响EMD的因素主要包括动作电位在整个肌膜上的传播、兴奋-收缩和肌肉纤维的收缩,其中肌肉纤维的收缩是主要影响因素[32].EMD测试作为一项神经肌肉工作状态评估工具,经常被用来检测肌肉疲劳、肌肉损伤,以及由训练引起的肌纤维变化[32-33].大运动量训练可显著降低人体随意肌的力量,不同程度延迟伸肌和屈肌的EMD.其中,屈肌EMD延迟更加明显,导致伸肌和屈肌功能恢复不同步,从而增加了疲劳性肌肉损伤的风险[33].在肌肉疲劳的情况下,过度运动可造成体操运动员疲劳性骨折[34]、椎骨前移及脊椎滑脱[35].但是,由于临床放射造影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早期疲劳性骨裂、骨折难以诊断[34],导致很多运动员继续带伤训练,直至最后形成明显骨折[34].

当运动员进行自由操、跳马等一些技巧性动作在落地、翻滚和反弹时,会对其身体和关节上产生超常压力,脊柱过度伸展和过度弯曲将增加出现损伤的概率,大量的训练造成运动性疲劳,微创伤累积,导致严重损伤[12].另外,教练给体操运动员施加的压力越大,休息时间越少,单位时间承受的负荷越大,也导致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并诱发损伤[34].

1.7 技术掌握和训赛安排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体操损伤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运动是由于体操项目的运动技术特点决定的,尤其是自由操项目,跳跃、翻腾动作较多.在翻腾动作始末段,人体腕、膝、踝关节承受的负荷是自身体质量的6~16倍;且空中姿态控制对运动员技术掌握熟练度、腰腹核心力量及控制能力要求极高.因此,从体操运动过程分析,人体在跳跃、翻转过程中的起跳及落地阶段是损伤发生的高峰期[36].劳损多半是由于不科学的训赛安排、超常规的训练负荷及缺乏特定的训练防护所导致[9,15,37],教练员的错误指导应承担一定责任.Kolar等[9]对于63名体操运动员的184例次损伤的研究显示,运动员认为154例次(83.7%)损伤是由于教练不适当的训练计划造成,25例次(13.6%)是由于自身技术失误造成.体操运动员经常存在伤痛,对于已经存在疼痛现象的体操运动员,教练是否关注并干预,对于后期运动员损伤的严重性影响显著,未被关注并干预的运动员损伤更严重[38].另外,教练对于个别运动员的体质量、肌肉力量是否均衡缺乏了解(如运动员是否存在H∶Q肌肉力量不平衡),盲目训练,也是造成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之一[28].

1.8 场地器材设施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体操运动尤其是自由操项目,运动员需承受高于自身体质量6~16倍的冲击力,运动过程中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是导致腕、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因素[36].Kolar等[9]的研究显示,5例次损伤(占63名体操运动员184例次的2.7%)是训练环境条件差造成的.落地垫是缓冲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主要器械,因此,落地垫的力学性能(硬度、阻尼大小)对运动员损伤有重要影响.通过减少落地垫的硬度,增加阻尼的方式可以减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峰值,从而降低损伤风险[39].反之,增加落地垫的摩擦力虽然降低了运动员腕和踝关节的负荷,但同时增加膝伸肌力矩、外展力矩和足踝背屈角度,导致膝关节外翻,力矩增加,也可能增加损伤风险[37].另外,降低落地垫的硬度可减小腕踝负荷,但使得运动员髋关节曲度明显增加,导致其身体重心偏移,稳定性下降,增加损伤风险[40].

1.9 比赛规则对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影响

在体操运动中,运动员的得分结合了2个分数:难度得分(动作或例行动作的挑战性)和执行得分(体操运动员的表现如何).为了提高竞技体操的观赏性,国际体操联合会规则规定了7个难度等级(A到G),并且鼓励运动员采用难度更高的E到G的技术动作[14].从更新的评分规则的规律来看,随着技术难度不断提高,体操运动员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高[7,21].例如,体操运动员转体动作度数过大需要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和扭矩,导致关节不稳,增加了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概率[21].除难度提高致伤外,不科学的规则要求,需要运动员以近乎垂直的姿态落地,缓冲动作不完整,这也增加了损伤风险[38].

2 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预防

对于大多数运动而言,损伤预防措施包括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营养、从事多项运动或保持多种爱好、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态度,并使用指定的防护设备.但目前,对于预防特定体操项目损伤的研究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因一些体操专项的特殊要求,男和女体操运动员,不同年龄组的运动员需要不同技能和肌肉力量,因此,需依据性别、年龄和解剖位置,多开发针对不同专项的技术或力量训练方案.预防慢性劳损的准则,包括限制手腕的过度负荷、保持腕关节的柔韧性、强调正确的技术和强化结合手腕和常规核心力量.对于预防下肢关节损伤,应重点强调运动员掌握适当的技术和落地方法,增强髂胫束的拉伸能力,增加股四头肌、髋关节外展肌和骨盆周围肌肉的力量[16].另外,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因其期望值、自信心、个性特征、技术熟练度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训赛方案,减少运动性疲劳.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采用适宜的场地器材设施、比赛规则,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建立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体系.

针对上述致伤因素,美国体操联合会规定,所有从事体操的教练及运动员均应拥有并阅读美国《体操运动安全手册》[41].该安全手册系统整理了体操的危险性管理方法,以及设施、装备、监督、指导及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损伤预防及治疗等内容.例如体操俱乐部,应先评估所有体操项目管理、训练、场地及风险,综合教练员、场馆工作人员、运动员、家长、队医甚至骨科或神经外科医师治疗等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体操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意见,然后计划并实施训练方案.对于场地、器材应重视安全设计与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并纳入危险性管理.场馆工作人员都需具备资格认证,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承诺接受继续教育.应考虑保持适当的教练/运动员执教比例.队医、物理治疗师应迅速在现场筛选不同程度与类型的损伤,并处理急性损伤.每个训练和比赛场所必须具有骨科或神经外科治疗的紧急输送通道,以便遭受严重骨骼或神经外伤的运动员得到及时救治[41].

2.1 教练和运动员的作用

美国体操运动安全手册还建议教练可用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监督.直接监督意味着教练可以毫不犹豫地介入,例如在一对一情况下教授新技能;间接监督意味着教练在场,但不控制所有活动.间接监督可适用于较低风险的活动,如热身、放松和体能素质训练[41].教练需监督运动员运动与休息的节奏,甚至强制运动员休息、监控运动员活动量并进行补偿休息与营养,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教练还需依据年龄及性别、从事体操运动的时间、技能、力量和协调能力判定目前无症状但有损伤风险的运动员[42].例如,对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过度运动造成肘部外翻,容易患肱骨软骨病[26].所以,教练需与运动员及其家长多沟通,及早发现运动员肘部疼痛.在其发育的关键时期,减少手臂和肘部扭转等技术动作.当给运动员增加训练负荷、技术难度时,教练与运动心理专家同时辅导,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损伤效果[9].另外,教练应特别注意改善训练设施、器械测试、训练原则、现场监督对于运动员预防损伤的作用[25].

运动员可结合自身成功完成某项技术动作的经历,与队友、教练交流动作的连贯性,提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认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完成某项技术动作)[29];并通过预先想象整套动作、放松心情,专注于技术来克服恐惧心理[29].提高运动员核心控制力与下肢柔韧性可以有效降低其肢体在屈曲、伸展时的损伤风险[12].提高运动员的落地技术对于减少体操运动员损伤也尤为重要[12].正确的落地技术包括控制膝盖和臀部的屈曲,可减少下肢承受的重力并防止损伤[43].因此,有经验的体操运动员通常专门学习,掌握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落地技术,以减小落地损伤的风险[43].另外,应尽量避免运动性疲劳、带伤训练[34].

2.2 做好损伤程度及风险评估

对于体操运动员是否应该带伤训练,目前存在异议[34],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对运动员损伤程度的检测、评估机制较少,缺乏可靠的损伤程度参考指标.Wolf 等[36]依据是否需要手术,将体操损伤定为普通和严重2种.Kirialanis等[13]则以缺训次数为指标将损伤分为轻微损伤(缺席训赛少于1周),中等损伤(缺席训赛1周至1个月),严重损伤(缺席训赛1个月以上).另外,可以采用现代医疗手段,如CT或磁共振检查运动员损伤部位,判断其损伤程度[12].但X射线与CT对于早期骨损伤的诊断效果不佳[34],因此,在临床检查时,可增加同位素伽马射线扫描,综合判断运动员的疲劳程度[34],做好后续损伤风险评估.准确测定损伤程度不仅可以合理安排运动员休息和归训的进程,同时对其损伤治疗、保持健康、保持技术水平及延长运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缺乏对于运动员损伤程度的客观诊断,将导致运动员延误治疗,或过度治疗,最终导致其损伤加剧、伤后并发症及后遗症,造成运动员提早退役.

Hinds等[44]阐述了肩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提出应定期对运动员进行损伤风险评估(包括稳定性、协调性、柔韧性、关节松弛度筛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强度,并提倡建立体操运动损伤数据库.在此基础上,Drew等[42]根据运动员的损伤风险提出了分级(一、二、三级)预防措施(见表1).体操身体素质测试工具(gymnastics functional measurement tool,GFMT)包括一系列身体机能测试,如根据运动员垂直跳跃、悬挂式腿部抬举、敏捷性短跑、20 m短跑、引体向上、俯卧撑、绳索攀爬、倒立、下肢柔韧性和肩关节柔韧性进行打分,可很好地反映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及评估损伤风险[37].例如,在评判大学女体操运动员损伤风险时,垂直跳跃得分增加一个单位,则躯干损伤减少30%[37].国内目前也逐步引入体能测试工具(functional measurement tool,FMT)来评价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202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通过下发《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并在2020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中,将FMT评分作为体操运动员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研究利用GFMT测量运动员体能,并以此识别损伤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级别制定预防措施,补强体能短板,对推动运动员全面发展并减少伤病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分级预防损伤措施[42]

3 体操项目运动损伤治疗

体操损伤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体操项目繁多,损伤非常复杂,从而对医生诊断和治疗损伤构成了挑战.但目前,体操运动员、教练和医疗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匮乏,以至于医生在兼顾治疗损伤和恢复竞技水平方面,缺乏明确的体操专业指导意见[5].

3.1 损伤康复治疗

目前主流的体操损伤治疗手段是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损伤程度,选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开放性手术治疗手段[27].保守及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PRICE原则(即保护、休息、冰敷、压迫、抬高)、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和皮质类固醇注射剂[45].由于体操的高技巧性要求,体操损伤的治疗尤其需要注意在保证运动员伤病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恢复、保持其原有竞技水平.以重返赛场(return to play,RTP)为目的的治疗方案[27,46],可促进遭受损伤,尤其是脑震荡[46]的体操运动员尽快康复,继续其运动生涯.RTP治疗方案的原则包括消除疼痛、保障关节活动度和基础力量性训练,以及有氧运动能力,并强调个性化,针对不同体操运动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先对损伤程度进行检查,确保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在接受RTP训练时不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然后根据运动员损伤情况,如损伤部位、损伤性质的不同制定RTP恢复方案,促使运动员恢复健康并恢复日常训练[27].

脑震荡的治疗须遵循损伤治疗和认知康复并重的原则,同时增加平衡和前庭-眼动反射训练、颈椎PT康复和/或有氧训练,可有效促进运动员脑震荡后的康复进程[46].对于椎骨滑脱,在X线、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单光子CT(single-photon emission)和CT确诊后,在治疗期间,损伤运动员应至少休息10~12周,进行核心控制训练,避免脊椎伸展运动[47].对于慢性椎骨滑脱,应执行稳定伤情和以RTP为目的的治疗原则.例如采用PT康复,增加髋屈肌和股四头肌的柔韧性,加强腘绳肌力量以改善椎骨滑脱运动员常见的骨盆前倾[47].对于严重的椎骨滑脱、椎弓骨折,并伴有神经性症状,如放射痛的运动员则应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再从事体操运动.例如通过常规手术或微创手术,采用骨钉固定和/或骨移植,稳定损伤椎骨[48].MRI通过评估肩关节囊和盂唇组织的完整性可用于确诊肩部软组织损伤[17].有肩部损伤的体操运动员应注意休息、避免头部以上的动作并进行PT康复.PT康复主要包括增强肩袖和肩胛周围肌肉力量[17,49].例如通过循序渐进的肩关节和肩胛骨功能位置训练,以稳定肩关节,并改善运动.如果症状改善,则损伤运动员可逐步恢复训练,回归赛场[17,49].如症状持续或恶化,则必须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肩关节清创术、盂唇修复术、关节镜下关节囊折叠术,旨在减少关节囊体积并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17,49].

OCD 的治疗取决于损伤的稳定性.稳定的OCD损伤具有开放的肱骨小头 ,且肘关节活动度良好.对于稳定的OCD,一般采用PT康复和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50].对于不稳定的OCD损伤,即症状持续存在,肘关节松弛且活动度受限,必须采用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去除游离体,磨损的软骨、骨碎片、顺行/逆行钻孔,固定骨折部位和骨/软骨自体或同种异体移植[50].UCL损伤的保守治疗包括休息、PT康复、NSAIDs和采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注射[12,19].PT康复需考虑患者年龄、UCL撕裂程度、竞赛水平和运动员感知等,量身定制方案,间隔进行动力链强化和肘部运动训练[19].运动员在保守治疗2个月后,可开始上肢力量训练.总体来说,在经过保守治疗后,约78%的运动员可成功回归赛场[19].如果UCL完全断裂,则必须进行手术,包括UCL修复术或使用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组织重建UCL[51].

对于大多数SSF损伤,可采用保守治疗,利用拇指人字形石膏固定腕部8~12周,然后进行PT康复[52];SSF损伤较重,或运动员希望早日康复,也可手术治疗,采用经皮穿针固定舟状骨[53].DRPI的治疗需考虑患者年龄、损伤程度及桡骨发育成熟度.因为桡骨远端骨骺存在显著的重塑潜力,因此,对于DRPI,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至少休息 6 周、PT康复(侧重于力量和本体感觉训练)和采用Gibson支具和掌垫[54].如果骨骺已明显弯曲或位移,可通过经皮穿针方式,进行手术复位和固定[55].对于TFCC损伤,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NSAIDs、冰敷、PT康复、调整训练方案及固定处理[54,56].如疼痛持续,则应休息至少4~6周,并考虑注射可的松类固醇,或进行关节镜清创术[54].

对于ACL损伤,固定和PT康复等保守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容易进一步造成膝关节稳定性下降、疼痛、肿胀、半月板和软骨损伤[57].手术治疗包括利用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组织进行ACL再造术,可有效避免骨板生长停滞、腿长差异或膝关节角度畸形.但是手术治疗须考虑患者Tanner分期即性成熟阶段、月经周期、家庭成员身高、生长突增期、最近足部长度变化和生长图表来判定患者骨骼成熟程度,并选择手术时间和最安全的类型重建ACL[57].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使用NSAIDs,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58-59],但是NSAIDs的用量需慎重,使用NSAIDs过量可能延缓扭伤踝关节的自愈过程[59].另外,使用弹力带踝关节牵引术进行损伤早期活动,可取得与PRICE类似的治疗效果[58];并且在医务监督下,主动运动的效果优于被动运动[59].如果同时存在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患者最好使用自黏性弹性绷带或支具固定,并结合PT康复训练[59],如协调性和平衡性训练.对于上述保守治疗完全无效果,且踝关节依旧不稳定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因踝关节的反复扭伤会增加后期发生骨关节炎的风险[59].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采用生长因子[60]或干细胞移植[60-61]治疗肌肉、骨骼和关节损伤,均可促进患者恢复.动物及临床实验结果证明,干细胞移植可有效促进肌肉组织、肌腱、韧带、骨骼、软骨、半月板损伤恢复[61],并对治疗慢性疼痛及磨损伤有良好效果[62].

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治疗运动性肌肉骨骼损伤也取得较好的疗效[63-64],动物实验结果表明,HBOT疗法可以有效减少肌肉损伤带来的水肿及疼痛,并促进肌肉组织的恢复重建,减短损伤病程.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减轻感染,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并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从而促进损伤部位恢复[63].但HBOT疗法在针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方面还处在研究的初级阶段,人体实验较少[63-64].因此,虽然体操运动也多见软组织损伤导致水肿、疼痛,但HBOT疗法是否可应用于体操损伤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中医疗法对促进损伤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例如,通过推拿结合运动康复,半月板损伤组患者康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5],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改善病人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均取得显著疗效[66].张乐伟等[67]采用中医牵抖手法治疗腕部三角软骨盘损伤取得明显疗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运动损伤临床效果与手术治疗相当,且止痛效果更好[68].采用中药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69]、脊髓损伤[70]、股骨滑车、软骨损伤[71]也取得积极进展.但目前中医疗法通常作为损伤治疗的辅助手段,多为探索性研究.因此,在运用中医手段治疗体操损伤多见的半月板、脊髓、韧带、腕部三角软骨盘损伤之前,还需在治疗机制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深入研究.

3.2 心理认知康复

运动损伤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失望和悲观情绪,影响其损伤的康复.训练恢复较快的受伤运动员,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动机去再创佳绩[72].体操伤病导致的运动员心理损伤也符合上述一般运动损伤的特征.相对于其他运动损伤,体操的高难度和危险性更容易造成运动员心理损伤.因此,对体操损伤的治疗,在保证运动员身体康复的同时,还需兼顾心理损伤康复,尽可能恢复或保持其原有竞技水平,但目前有关体操运动员心理及认知康复研究严重匮乏[5,9,11,27].

受伤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绪波动、动机、自尊、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即运动员能够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自我控制损伤预后)及自我效能感(多大程度上能够战胜损伤),这些因素都对受伤运动员在就医时的依从性、自我运动身份的认知和重返运动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73].运动员心理康复对其体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已有众多的心理模型被用于研究应对运动性心理损伤[74-75].Burland等[74]采用动态生理-心理-社会模型(dynamic-biopsychosocial mode,主要包括认知、影响、行为和结果4个主题)研究运动员在ACL损伤时发现,运动员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和害怕再次受伤都直接影响其回归比赛的决定.这些负面因素也直接延缓其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另外,受伤运动员重返运动的决定可能被其他优先事项,例如继续深造或回归家庭等所取代,虽与体能恢复无关,但也会影响运动员与临床医生的互动[74].

按照运动康复训练原则,运动员受伤后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3个不同阶段:急性损伤、修复和重塑阶段[76].这3个训练康复阶段与临床治疗的3个阶段:损伤反应、康复反应和返回比赛反应阶段一一对应[76].在损伤反应阶段,运动员经常会有焦虑和负面认知;在对康复反应阶段,受伤的运动员可能会面临动机挑战,如是否继续运动;在返回比赛反应阶段,运动员可能会遇到自信心问题,并对重新受伤的可能性感到恐惧或焦虑[76].因此,运动员认知的康复可直接影响其损伤后的心理健康程度.Hamson-Utley[77]提出,除评估运动员心理损伤程度外,应鼓励其参与社交、通过交谈释放不良情绪、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和认知,达到心理康复的目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已被应用于其他损伤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75].虽然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体操伤病运动员的心理及认知康复研究,但应充分考虑借鉴上述动态生理-心理-社会模型.

国内对受伤运动员的心理康复也日益重视,并依据中国文化、运动员价值观和竞技体育制度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78],并应用于运动员损伤治疗实践中[78-79].例如,以此理论体系为基础,经过1年的心理训练,心理保障团队成功帮助了一位ACL断裂的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康复,重返赛场并取得佳绩[78].另外,采用心理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器械、训练策略,对112例因损伤造成肌营养不良的运动员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69.6%的运动员肌力得到改善,活动能力和下肢功能有所提高[79].因此,对于体操这项高危运动,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结合临床治疗、心理康复,以及伤后运动康复训练,采用综合性手段,使受伤运动员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4 总结与展望

体操运动项目繁多,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体能、良好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在训练和比赛中,因年龄、性别、高负荷、场地器械、体能及心理等多种因素导致运动员高频率损伤.本文综述了体操运动的各种致伤因素、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全面治疗康复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对体操运动损伤防治和提升训练效果提供启示.未来关于体操损伤的研究方向:1)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操损伤(生理和心理)评价及预防体系;2)根据体操不同项目、性别,采用多学科手段,进行前瞻性危险因素研究,促进体操损伤预防策略的形成;3)如何更好地进行体医融合,针对不同体操项目的特点及运动员的自身状况,形成教练-医生-运动员充分互动,有效结合西医、中医手段促进损伤运动员的生理、心理恢复.

猜你喜欢

腕部体操运动员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大学生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及其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