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新”用活地标做强特色产业
——“三品一标”产品典型案例之地理标志农产品涪城蚕茧
2022-10-28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周熙贾媛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周熙贾媛
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农村局魏榕李祎
涪城,古称“涪县”,因治地近涪水而得名,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绵阳市经济、科教、文化、金融、政务服务中心。区域面积422 km2,常住人口129.85万人,辖5个镇、4个街道。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海拔426~639 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度适中,是生产优质蚕茧的最佳适宜区,其栽桑养蚕历史可追溯到前清末年,《涪城区志》中对1985年以来涪城区栽桑养蚕的历史均有详细记载。目前,全区桑园规模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形成20 km现代蚕桑产业长廊,地标农产品“涪城蚕茧”年产量达到3 300 t。
一、立足“三新”,提档升级
(一)立足新机制,壮大特色产业。涪城区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涪城蚕茧”发展的“金钥匙”,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共享”的联结机制,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一是建政府扶持机制。精准制定实施人才、土地、信息、科技、资金5大方面30余项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2.3亿元,支持蚕桑产业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发展。二是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共育户+农场主+农户”的多元结合产业联合体,实施土地租金“减免返”、产品收购“积分保”、生产物资“奖送补”等系列机制,累计分红、返租、奖励资金1.2亿元。三是建服务保障机制。培育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1家、专业协会1家、专合社4家,整合250余名技术服务力量,为农户全程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小蚕共育、统防统治、良桑嫁接等全生产链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二)立足新技术,提升硬核实力。围绕“涪城蚕茧”产品高端供给,精心打造优质一流茧丝。一是夯实蚕业科研。邀请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成立院士工作站,引进、培育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2名,带动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近200名。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专利产品近40项,推广应用蚕业科技成果20余项。二是加强技术革新。建成智能化养蚕大棚260个、共育室120个,投用耕作、剪收装备,机械化作业率达76%。引进全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6套,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不断提升生产能力。三是强化特色品质。增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种的提纯复壮及扩繁,引进优质蚕种、桑树品种10余个,良种覆盖率100%。推广仪评收茧、雄蚕饲育等先进实用技术7项。
(三)立足新业态,传承蚕桑文化。围绕增强蚕桑产业后劲,涪城坚持推进三产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一是多途径开发蚕桑新产品。先后开发精品蚕丝、桑果产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系列产品12个。建成以蚕沙、桑枝条为原料的有机肥厂1座。二是多方位挖掘蚕桑新文化。谱写宣传涪城蚕茧歌曲《蚕乡故事》。发掘蚕桑文化及景观资源,打造“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蚕桑文化广场、“杨家绣房”蜀绣馆等。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占地面积12亩的“千鹤丝语”蚕桑文化展示中心,布局杨家绣房等6大功能区,集合“涪城蚕茧”系列产品销售、传统蜀绣展示、万亩桑田观光等多种业态。在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开展一年一度桑果采摘节,举办田园自行车公开赛,打造体育健身产业品牌。
涪城蚕茧
二、助推振兴,成果斐然
“七彩之虹”精品生丝
“千鹤丝语”蚕桑文化体验馆之民宿
“千鹤丝语”蚕桑文化体验馆
涪城区坚持将蚕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保护与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涪城蚕茧”为核心,立足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态,拓展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推动蚕桑产业上档升级,形成了农科文旅商“五态”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为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授权用标企业4家,种植蚕桑3.5万亩,年产蚕茧3 300 t、生丝200 t,蚕桑总产值达5.1亿元,带动9 300户农民栽桑养蚕,养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6万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23%,其利益联结机制“三新三化”改革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涪城蚕茧”缫制的超6A级生丝出口欧洲,被指定为APEC、G20领导人服装和礼品原料,也是LVMH、香奈儿等国际品牌的专属原料。以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建成蚕桑文化主题公园,以“蚕桑绿道环线+产业一号线旅游快速通道”为纽带,拓展千鹤桑田游览、蚕桑采摘体验、蚕桑特色餐饮、高档丝绸服饰及蚕丝被展销等旅游消费新场景12个,建设葚红酒庄、大雪书院、桑田茶舍、蚕桑文化主题高端民宿、文创体验“躲”等项目,打造绵阳市民“离尘不离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21年,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1 1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