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创意数学课堂实践研究
——以《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为例
2022-10-28邱思宇
☉邱思宇
一、创意数学课堂的内涵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挑战是指,学校能不能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学好、学足。机遇是指,教师有了对课堂教育理念重新审视的机会,驱动我们的教师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此,教师应更加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打造重能力、重实践的教学课堂,数学课堂也是如此。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学会思考,数学课堂到底要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什么。常态的课堂,教师把课堂的40分钟,分成了教学和练习的组合。为了让学生有练习的时间,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的教学时间,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教师教了,学生学了,但是学生一做作业就容易暴露出问题。教师常常感叹,课堂上强调的内容,课后居然还是不会,“学生上课开小差,不认真”,这是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对那些上课认真听但是没有真正理解的学生来说,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这其实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打造创意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最终实现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创意数学课堂的实践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我们的创意课堂主要以问题解决,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以团队合作,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以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严谨治学;以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发展眼光等为内容。
比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节课就实现了综合实践和数学学科的融合与突破: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动手实践为基本方式,重视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以不断创造为方向,重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问题解决,主动思考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取决于课堂中的一系列问题能不能吸引其注意力。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因此,课堂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就没有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堂容易沉闷,学生容易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问题的关注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在活动开始前,学生对结果是未知的,教师通过设置任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完整的过程,就能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课堂中,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是我们所期望的,通过三个层次的任务驱动,就可以一步步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第一层次,学生观察长方形纸片的特征;第二层次,学生用长方形纸条尝试做普通的纸环;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提升要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创造只有一个面的新纸环。从长方形纸条的“2个面、4条边”,到普通纸环的“2个面,2条边”,再到“怎样让纸环变成1个面,让小蚂蚁能够在不翻越边界的情况下,吃到面包屑”的“莫比乌斯带”。从熟悉的问题到陌生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深入和挑战难度的提升,学生经历了从普通到神奇的知识形成过程。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从学着做转化成了做中学。先让学生做,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建构学习能力的机会,打造了“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第一层次 谈话:大家看老师手上有什么?(长方形纸条) 提问: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几条边?(板书:2个面,4条边)第二层次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纸条变成只有两个面、两条边? 活动:学生用纸条动手折一折。 预设:将纸条的两端粘贴起来。(板书:2个面,2条边)第三层次 提问:在一个纸环的内侧有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小蚂蚁能不能不穿过纸环的 边缘就吃到面包屑? 预设1:不能,因为面包屑在纸环的内侧,小蚂蚁在纸环的外侧,内侧和外侧是 两个面,如果不穿越边缘,小蚂蚁就不可能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吃不到面包屑。 预设2:那有没有可能让纸环的两个面能够接到一起呢? 引导:是呀,原先的纸条已经不足以满足让小蚂蚁吃到面包屑的条件了, 因此我们需要动手创造出一个新的纸环。
(二)团队合作,思维碰撞
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学会与他人沟通,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学生都是灵动的、爱表达的孩子,他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他们的理解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在课堂中,教师不妨创造团队合作的机会,遇到了问题,和同伴一起去解决,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想法,在思维碰撞中,将方法进行优化和调整;合理分工,以便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通过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就可以围绕“如何才能让小蚂蚁不用翻越边缘就顺利吃到纸环内侧的面包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答案,但是有效的合作、讨论一定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和反思,这恰恰也是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收获到的宝贵财富。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在成功的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往往可以带动整个团队进步,他们可以指导小组同学高效开展研究和组织讨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召开他们的小会议,这样的互动机会,带给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
(三)科学精神,严谨治学
跨学科是现在教学倡导的,利用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知识是相通的,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可以试着将学科融合,让学科影响学科,让学科带动学科,让学科融入学科。《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节课,打通了数学与美术、数学与综合实践的隔阂,通过数学魔术,让学生感受创造的神奇,规律的魅力。
魔术:你们能想办法改造这个莫比乌斯带,让它可以套住这个杯子吗?
验证:……
师:成功了,得到的这个环,和我们一开始的环有什么不同呢?
生1:环变大了。(一个大圈)
生2:变窄了。
追问:除了形状不同之外,对于新得到的环你还有什么好奇的地方吗?
生:大的纸环还是不是“莫比乌斯带”呢?
引导:这是我们提出的猜想!有了猜想我们就要验证。
活动: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验证。
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改造纸环,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明确地引导学生怎么操作,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老师注重给孩子搭建自我实践的平台,创造自我实践的机会,这样,每一个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课堂中,不少学生成功沿着中间的线剪开纸环,得到一个新的纸环,他们是十分骄傲的。
在得到新的纸环后,学生会对这个新的纸环更加感兴趣,研究也就可以更加深入,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新得到的环还是不是莫比乌斯带?”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不少孩子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回答问题,表示肯定是莫比乌斯带。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这是同学们提出来的猜想,有了猜想我们想办法去验证。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渗透了“善观察——敢猜想——勤验证”的思想方法。老师的引导没有干预学生的创造和思考,而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深入研究的支持。
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将纸环沿着二等分线剪开,发现了一定的奥秘,接下来,你想怎么研究?明确方向 预设:如果将纸环沿着不同的等分线剪开,结果又会怎样?会不会出现一个更大 的纸环呢?分工合作 活动要求 ①取出2号信封中的3张粉色纸条,把它粘成莫比乌斯带。 ②探索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纸环中的奥秘,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研究单上。
有了之前沿着二等分线剪开的活动经验,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深入研究下去,积极探索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纸环中的奥秘。面对未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大胆猜测并动手验证。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进一步实践验证,学生可以借助经验,先将粉色纸条粘成莫比乌斯带,顺着等分线剪开后,验证得到的新纸环的特性。课后,学生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探究更多等分纸环中的奥秘。形成这样严谨和科学的态度,离不开课堂中方法的渗透和训练。
(四)实践创新,发展眼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学习活动极为重要的品格,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平衡,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活动,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通过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传送带的寿命变长”这一问题,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利用莫比乌斯带,可以将原来传送带的两个面转化成一个面,这样所有的面都能被接触到,接触的面积变大了,使用的寿命也就延长了。通过活动,我们发现,课堂应该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关注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想象力,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进步。
视频:莫比乌斯带的几何特征、可回收物标志、“三叶扭结”雕塑、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火炬、莫比乌斯建筑、克莱因瓶……
数学微演讲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补充,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升华,因此数学微演讲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通过对“莫比乌斯带的应用”微演讲视频的学习,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活化,体会知识的现实化。通过课件呈现和展示,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不仅有美的享受,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知识的神奇。
新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2]课堂中,从学生尝试去创造一个可以让小蚂蚁吃到面包屑的纸环,到尝试去改造纸环,到想办法让纸环变大……这些思维活动的背后蕴含着的就是学生“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研究能力的内化,数学学力得到生长。
三、创意数学课堂的研究
创意数学课堂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拼凑,而是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条件,提出猜想的机会,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好保障,实现数学实践学习活动的深度发生。
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主实践、自我体悟中形成。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应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一是要设计有质量的问题任务,让问题任务为教学服务,让问题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善于利用合作学习,创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让合作学习驱动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三是要鼓励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科学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四是要发展数学的眼光,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真正实现数学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