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022-10-28黄佳盛郭凯先
黄佳盛,郭凯先
(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1)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保障基本用水,优化相关资源配置。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人均淡水资源利用率低。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许多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缺水直接导致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不足,地区用水困难。此外,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相关人口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为该区域的发展和生存提供基本保障,在此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此外,水资源分布不均,缺水地区相对不发达,不能够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需要合理配置相关水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水利工程而言,它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触发保护模式,从而进一步保证相关环境正常运行,同时允许造成的损害能够有效降低,从而使得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得到保障,改善一些地区的恶劣环境。由于地区差异,气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干旱地区,水的主要来源是以雨水为主,水利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将水汇集起来,水利工程通过太阳能蒸发收集水分,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使降水适应环境的需要,一旦区域经济稳定,水库的小气候就会凸显出来,从而进一步有效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水利项目建设的最终任务主要是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分配该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任何水利建设项目都是非自然行为。作为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施工任务的执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对该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破坏。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取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不仅能够有效为人们提供主食、生产和生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供在正常水循环中净化水的基本自然条件、保障空气净化,在各个方面都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整个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是相对特殊的。尽管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拥有改变世界的非凡能力,但自然也拥有巨大的能量。遵守生态原则可以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进一步有效作为水利工程的保护伞。但是,如果生态环境相对恶劣,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水土流失等各种不利条件,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率。
3 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强化环境建设预防措施
要进一步实现水利建筑物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相对科学的发展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水利工程施工方法的改进等。在这种科学的发展观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合理协调,使二者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此外,还有必要对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采取一致的办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对防洪、灌溉、供水和工程保护以及生态水环境的利用效果,从而促进相关地区可以得到有效的水利条件恢复和改善。换句话说,水利工程生态系统优化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绿色环境的建设必须在建设阶段全面实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绿色环境的保护。在当前保护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好相关环境因素,妥善评估建设项目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的环境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引入并有效实施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环境保护标准。同时,水利工程对环境的生态影响评价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不仅需要相对合理全面的规划,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此外,国家政府应当加强流域民主协商、精简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3.2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快实现相关区域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水利工程企业应进一步有效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与专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建立起相关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准确评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相应建筑的设计。在水利项目正式实施之前,专业工程师应当在项目现场进行彻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利生态影响进行评估。在项目监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和工人必须始终进一步尊重生态保护的原则和要求,继续结合相关项目实施的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减少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相关经济和生态方面的评价,保障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促进评价体系在水利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与选址
预先规划和选址对于水利项目的实施尤为重要。为了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水利建筑物的施工水平,公司工程师在参与相关项目施工时,必须进一步考虑现场的整体条件,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施工规划和场地选择。由于水利建筑物的设计经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域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在设计过程当中组织水道的规划和评估,以进一步促进其适应当前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选址与修建水利工程的便利性和技术优势有关。选择场地时,尽可能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移动速度和施工成本,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并选择最佳施工方案。
3.4 制定完善、合理的江河流域规划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也有必要根据流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更全面、合理的规划。我国在河流整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当下生产环境和人类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许多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更加关注建设水利项目。每个流域都必须适应其特殊情况,对原始流域进行逆向分析或后续评估,进一步分析相关自然规律,优化整体流域卫生规划。在流域管理系统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充分利用政府的监管作用,鼓励相关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流域规划和管理,并维持相对应的资源治理。
3.5 建立生态建设项目补偿体制
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规模相对巨大。在项目实施期间,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财政投资,以进一步确保全面实现建设目标,但大量投资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人口的财政负担。因此,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委和公共机构应当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水利工程的建设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环境保护要求,同时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遵循谁破坏水治理的要求。但是,在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充分落实工作职责,明确相应的主体和范围,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总之,水利与环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不可替代,人为水利项目对河流生态系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在建设水利项目的过程中,人类必须实现利益最大化,弊端最小化,推动我国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