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研究
2022-10-28刘应科
刘应科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81)
尽管不成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已经遍地开花。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时,总是倾向于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助力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工作。笔者曾于2017年在杭州某职业院校看到,该校以自身既有资源为基础,对丽水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特种作业(电梯安装与维修)技能培训。与此同时,又利用自身与电梯企业的合作关系,促成这些贫困者在相关企业就业。这些参与培训并实现就业的贫困者,从贫困农民转换为现代特种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指向。
1 贵州省三所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
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职能,因为它们所面对的地区集中了更多的贫困人口和乡村。以下以贵州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简要介绍贵州省高职院校对服务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经验。
高职院校A:地处武陵山区的高职院校A发挥科技和人才资源,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技术服务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组建“博士团”“硕士团”和“教授团”等科技团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开通农技服务电话、手机短信等为贫困者实施个性化指导服务;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农民工素质提升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针对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与此同时,在该校所在地级市的10个区县设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点。
高职院校B:该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更具特色,这是一所较为年轻的高校,成立于2011年。该校作为民办高校,却并不影响它的公益性。事实上,该校是公益人士秉承教育扶贫理念在贵州省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该校在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做法是,把学校办到贫困地区,其办学的社会目标直接指向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特色是,通过培养人才和挖掘当地资源相结合,为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实践助力。所谓“当地资源”,集中体现为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该校试图通过挖掘这些文化传统的产业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培养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产业人才,真正助力地方自主脱贫和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C:该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于校企协同培育人才并确保毕业生如期就业方面。2010年前后,该校与贵州某磷煤化工集团持续开展合作,共同培养磷煤化工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后,该磷煤化工集团承担了对贵州省关岭县的结对帮扶任务,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将扶贫工作思路定位为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而促进其自主脱贫并助力地方乡村振兴。但是,几乎所有的贫困人口都没有成为产业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条件。因此,该磷煤化工集团在与高职院校C的合作中加入了一项核心内容,由高职院校C和该磷煤化工集团针对关岭县贫困人口实施共同招生。这些贫困人口被录取后,一方面具备了学生身份,另一方面也具备了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正是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招生即招工”;学生进入学校后,由学校和企业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共同培养;毕业后,直接成为产业工人,进入该磷煤化工集团工作,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这一经验在2015年被教育部立项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2 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
对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造成阻碍的首先是观念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总有一种根深蒂固却失之偏颇的观念,那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无论多优秀,他们的学习平台已经确定他们最终只能是一些蓝领工人。在此类观念中,工人是组成底层劳动人民的主要人群。作为家长,几乎所有人都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因此没有让自己的子女上高职院校的意愿。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够不上本科院校而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观念是长期积淀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在固有观念的阻碍之外,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依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实施困境。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依然比较单一。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有效资源,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政府举办的,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力量依然太弱,社会参与度不够。其次,高职院校缺乏一套服务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性规划或实施方案。基于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几乎是在自主行动,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他们所形成的经验和模式,往往得不到普及。同时,也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要求,所以,无法对高职院校在这个领域的工作结果实施考核评价,自然不能在奖惩、激励方面采取任何措施普遍推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的有关工作。此外,影响更为深刻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从历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出,仅在就业率方面,高职院校甚至可能超过一些本科院校,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就业质量逊色很多。这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上,普遍薪资不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口就业上。以贵州省一所高职院校为例,2015届毕业生月均收入超过5500元的毕业生仅占2.03%,月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5%。而在对口就业方面,本届毕业生仅有53%的毕业生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因此,这届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情况表示满意的只有不到60%,将近一半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3 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思考
正是基于上述困境,高职院校尽管在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高职院校这方面的价值其实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高职院校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在足够重视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的突出作用之后,才能真正使其在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特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些重要节点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尽力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的固有偏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赖于文化观念的重新塑造,一方面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重塑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的突破口,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各行各业的工匠打造紧密结合起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当然,要改变这种偏见,必须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它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而人才培养质量又需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来体现。如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实现了较高质量的就业,这种偏见的消除也就很快了。二是明确目标,将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高职院校优质发展的指标。目前,高职院校之所以未能更好地参与到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战略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缺少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引导,将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水平作为考察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推动高职院校更加系统有力地在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发挥作用。三是积极引导,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行动。产教融合一直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高职院校经历过示范建设、骨干建设、优质建设及高水平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等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改革,但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高职院校的建设始终与产教融合的水平密切相关。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早已经证明,没有深入的产教融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此,要在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合作方面强化改革,尽力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障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为职业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贡献力量。四是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必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明确各个重点环节的工作方式。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地区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案。在学校层面,各高职院校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自身的工作方案。这一系列实施方案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也将在根据实践不断改进方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有特色、合理可行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