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牙角雕艺的发展与鉴定收藏

2022-10-28赵天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象牙制品器物

赵天红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北京 102417)

象牙是十分名贵的动物材料,用其雕制成的各类工艺品自然更为可贵,目前原材料及其制品都是禁售品。从考古发现的远古象化石表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在远古时代气候炎热湿润,草木繁茂,河沼众多,有大量象、犀在此区域活动。象牙是雄性大象的獠牙,是一种白色硬质物体,主要成分为牙本质,和骨头的成分相似。犀角即“犀牛角”,长在犀牛的鼻骨上,由角质化纤维构成。因犀牛的习性和生长环境不同,犀角的长短、粗细及纤维的细密程度均不同。犀角在古代被认为是名贵的药材,且自古被人们认为其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牙角雕器在我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1 象牙雕艺的发展过程

象牙在甲骨文和古籍中均有记载,《禹贡》就述及荆州、扬州以“齿革羽毛”作为贡品。齿即象牙,商周青铜器和玉器中还有直接以象为表现对象的。由于象牙具有坚韧细腻、莹洁如玉的特质,故而很早就被用来制作成各类器物,如简单的饰件和实用品,甚至还用作朝廷的礼器,《礼记·玉藻》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后象牙制品的品类扩大,如文房用具、娱乐用具等,但主要还是供陈设欣赏的装饰品。象牙工艺除一般雕刻外,有的还采用了染色、镶嵌等技法。

1.1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迄今最早的象牙制品,有双鸟朝阳雕片(图1)、鸟形圆雕、小盅等双鸟朝阳雕片刻左、右对称二鸟,翘首向日似引颈高鸣,简练质拙,富有生气,体现了7000年前原始牙雕的水平。5000年前的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现了19件牙雕,如筒、琮、梳、珠、片、管等,其中牙简是以整段象牙加工制成,器上浮雕弦纹或透雕花瓣纹样,牙梳则雕出细密的梳齿,把上透雕有三道平行条孔组成的“8”字形纹图案,镂刻精致。

图1 双鸟朝阳雕片(浙江省博物馆藏)

1.2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象牙雕刻已有突出成就。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现2件象牙杯,高30.5厘米,口径1.2厘米,造型呈觚形,旁有与杯身基本等高的夔龙形手把,杯口、腹、足以雷纹衬地,各饰兽面纹3组,兽面的眼、眉、鼻及尾均镶嵌绿松石。另1件带流筒形器,略呈弧形,器身也以雷纹为地,分别饰鸟纹、兽面纹等6段花纹,这些制品造型稳重、图案繁密、技艺精湛,是商代牙雕的代表佳作。

1.3 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牙雕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河南三门峡春秋虢国墓中有用整块象牙制成的青铜剑鞘,鞘上雕刻了细密精丽的蟠纹饰。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战国牙雕云龙纹金座牌,于长方形的象牙板上浮雕交缠腾跃的双云龙,姿态矫健,线条流畅,技巧娴熟。战国时还以象牙来制床。《战国策·齐策》:记载“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到了秦汉时期,象牙品种增多,应用更为广泛,既有生活日用品,也有陈设、装饰制品,还有度量衡器、娱乐用具等。

1.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牙角雕技术逐渐成熟。唐宋最具特色的象牙器是拨镂尺和套球。唐代拨镂象牙尺是将象牙染成红、绿等色后,再在其上刻饰各种图案,雕刻之处呈现象牙本色,可取得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这种牙尺在当时还赐予王公大臣,并曾传入日本。奈良正仓院现藏有红、绿牙拨镂尺和白牙尺多支。

宋代出现了镂雕并创制了象牙套球,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记载:“尝有象牙圆球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工球’,或云宋内院中作者。”象牙套球是在整块象牙中,镂雕出每层可以自由转动的多重刻花套球,玲珑剔透、奇巧雅致,宋代已见能刻三层的象牙套球。

1.5 明清时期

伴随明清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国大量象牙输入,牙雕发展到黄金时期。牙雕品种丰富,如日常用品香筒、香囊、团扇、镜奁、盘、匣、盒、卣、杯等,陈设品花瓶、插屏、盆景、伏兽、套球、宝塔等,文房用具笔筒(图2、图3)、笔架、笔洗、镇纸、臂搁等,饰以人物、山水、花鸟纹样,争奇斗巧,各具特色。

图2 象牙雕松荫策杖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

图3 象牙雕松梅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造办处征召全国各地优秀牙匠进京服役,采用透雕、浮雕、圆雕、阴刻、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所制器物装饰精美,雕刻巧夺天工。这个时期出现了象牙编制工艺,即将象牙劈成丝再编织成各种器物,雍正皇帝就独爱这种器物。乾隆时期的牙雕做工更加精良。

除宫廷作坊之外,民间牙雕有江南和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制品清新雅逸、注重画意,多作文房雅玩。广东制品以纤细玲珑为特色,尤作以镂空活动的多层象牙套球最为有名,此时已能透雕十几层至二十多层,球体表面浮雕云龙、人物故事、鸟兽花卉等纹饰。牙丝编织也堪称一绝,以薄如篾片的细条制成席、纨扇、花篮、灯笼等,有的还饰以吉祥图案,常作贡品进献朝廷,成为华贵高级的御用装饰用品。

1.6 近现代

清代牙雕工艺以北京、广州、苏州为代表发展,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象牙雕刻行业迎来了全面复苏。制作象牙品有设计、凿、铲、磨、彩等多重工序,有的作品还在雕刻成型后染色或熏色。“凿”即用锯、凿子、钻等工具先琢出形状。“铲”即在细节处刻画。“磨”出象牙光滑柔润的身躯,充分显示出象牙的质地美。最后再施彩,“彩”分为全彩和半彩,全彩即象牙作品全部施彩,半彩则是局部施彩,常用于制作彩头、飘带、花边等。“熏”的主要目的是使牙雕制品产生陈旧古朴的工艺效果。

1.7 象牙制品的鉴定

传世象牙制品很少见,时代特点与同时期工艺品特征相近,从装饰技法到工艺造型等多方面互相影响。例如,商代牙雕上出现的兽面纹、鸟纹等与相同时期的青铜器上的饰纹基本一致。同样,在雕琢技法上,象牙与玉器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至明清时,有些象牙制品又受竹刻技艺的影响较深,如浅浮雕、浅刻等手法,包括表现题材也与竹刻多有雷同,这和当时雕刻艺人兼擅制作多种工艺品有很大关系。明清的牙雕今尚易见到,多数明代牙雕制品是依随原材的形状施艺,如整块材料雕俑人、瑞兽等,且刀工质朴有力,打磨较粗糙。而清代牙雕刀工精细,图案丰富,制品上喜加俏色,日用小件器物尤多,技巧以乾隆时期为最高。

象牙重量比骨制或人造象牙制品明显要重一些。新象牙是洁白细腻的,年久后象牙颜色呈深黄色,表面有细裂纹。象牙制品多为圆身,地子平,无骨眼,比重大,而骨制或人造象牙制品多无纹路,若有也呈粗细一致且不交叉,骨器较象牙轻,且见骨眼,多见扁圆形小件,地子不平。后世也有用海马牙(即虬角)假冒象牙的,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中记载:“海马产北冰洋,体肥大,长二文余,毛短而软,黄色,上颚犬齿甚长,突出口外二尺有奇,掘取沙中介族为食,性好群居,其牙称水象牙,可雕刻器物,又名海象,皮可制靴。……其牙大致与象牙相似,不知者易为所欺也。”不过象牙质地细密温润,虬角纹粗而糠,较易区分。

2 犀角雕件的发展过程

犀牛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古时犀角可入药,古人认为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犀牛的习性和生活环境不同,有多个品种,外形、颜色、大小各异。因为犀角的珍贵与独特性,常被用来制作成各类器皿摆件和雕像,如犀角杯、犀角佛像等。

2.1 萌芽阶段

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很久以前我国就有犀牛生存,甲骨文中有“狩兕(犀)”的刻辞,《竹书记年》载有:“夷王六年,王猎于杜林,获犀牛一以归。”意为:夷王在名为杜林的地方打猎,猎得一头犀牛。可见商周时期猎犀活动频繁,并以兕角为觚。屈原《楚辞·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盐铁论》中载:“强齐幼郑有犀之甲”。可见当时用犀牛的革制甲来作为武士的装备。从考古报告和文物书籍可见,新石器时代、商代、汉代的墓葬随葬品中均有犀骨,且商、汉时期的青铜礼器中有依据犀的形象造型的,秦汉时期的漆器上也出现了彩犀图案,说明犀角工艺在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2.2 成熟阶段

2.3 发展阶段

明清两代以各种犀角杯最多见,还有洗子、小瓶、小碗、小盒、扳指、带钩等,器上常雕饰多种图案,如梅花、玉兰、松荫、菊花、葫芦、灵芝、浮槎、虫草、观音、布袋僧侣、牧童等。

犀角杯中以荷叶杯最为流行,器上会饰以丰富的动物纹,如龙、凤、鹿、鸳鸯等,还有山水、人物故事等题材,如东方朔献桃、松荫高士(图4)、赤壁图等。另有如意纹、几何纹等也较常见。

图4 犀角雕松荫高士杯(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犀角雕工粗犷、刀工简朴、造型多样,大多随犀角自然形状取材施艺,常见有荷叶杯、瓜式杯等。杯子把手上常镂雕以蟠龙螭、莲梗等图案。明清时期涌现出多位著名的犀角雕工匠,如周文枢、尤侃、鲍天成、王毅等人,他们制作出的犀角杯形神毕具、别出心裁。如尤通所作犀角槎杯(图5),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

图5 犀角槎杯(故宫博物院藏)

2.4 犀角制品的鉴定

明代犀角刻工粗犷遒劲,清代则多仿古代青铜器皿,做工精细。有的明清器物还有铭文款识,且后代有仿,需要结合器形、纹饰、做工、时代特征等多方面比较才能鉴别。犀角伪品常用质纹颜色相似的南洋及非洲野牛角假充。犀角丝纹为直线形,互不粘连,角上部有一深沟,底端凹进部分的底面凸出一条岗,即所谓的“天沟地岗”,角底部有小沙眼,犀角颜色为黑褐或黑红色,且以似蜂蜜金与亮褐色彩混合体为最佳。大小一般在15~30厘米,纹理比较粗,锯开时可以看到条丝状的纹理,横截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鱼子纹。

有关犀角质地的鉴别,明代人即有论述,曹昭《格古要论》云:“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份两(量)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有重透纹者,黑中有黄花,黄中又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又有黑。有正透纹者,黑中有黄花,古云通此等亦贵。有透者,黄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但可车象棋不甚直(值)钱。”以上文字从犀角的类别、特点、识优劣及辨真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今天鉴识犀角制品同样适用。

3 牙角制品的保管

象牙和犀角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除了需防止碰撞、摔落、火烧、浸水等人为损坏外,还要注意因长期置于忽冷忽热或过干燥、潮湿以及较强光线环境里,受自然因素侵害而引起的褪色、开裂、脱片、变形、老朽以至粉碎等。经常在紫外线和蓝、紫可见光的照射下加速物质的老化,红外线发出的热量能使有机物的温度升高,促使物质原有水分蒸发,引起物体的翘曲、变形或干裂,所以应重视控制光线。

收藏牙角器的温度以5~10℃为佳,相对湿度以55%~60%较为适当,牙角器对湿度的变化尤为敏感,会随外界湿度的升降而吸收或放出水分,使器物体积膨胀或收缩,湿度忽高忽低会导致器物过度胀缩而龟裂或变形。由温湿引起的器物翘曲和龟裂,裂缝可能会依气温和湿度变化重新合拢,不宜于缝内加填料修补,会使其周部位造成更多裂纹。

保存牙角器可将其置于软囊盒中,放些防蛀药块。清洁时可用毛刷刷除其表面灰尘,如有污迹、油垢则应以温肥皂水洗之,不可浸泡,洗后擦干,以防器物翘曲。原已有龟裂应用干洗液清洁,如酒精或三氯乙烷,将其涂刷于器物上,待溶液挥发后,把仍附留于器表的微量肥皂屑以溶剂擦拭或刷除并以抛光蜡抛光,可恢复其原有光亮,还可保护器表。

猜你喜欢

象牙制品器物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象牙是个“土特产”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象牙长啊长
跟踪导练(三)
象牙战争
木头制品
有益健康的花粉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