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奇石
2022-10-28赵无论
赵无论
我最近,关注黄河的两种事物,一是石花鱼,一是奇石。石花鱼,专文另谈,现在只说奇石。
宇宙之大,无外日月星辰,灵气所钟,即在山川人物。山川灵气又特别眷顾石头,于是就有了那些奇石、怪石、名石。当然,这都是人类审美的造就,正所谓“石以人贵”。
黄河奔涌而下,挟泥裹沙,千百年来,淘洗过多少英雄美人,打磨过多少顽石璞玉。去年,参观一处黄河奇石博物馆,惊异那些顽石,经受黄河水浪的攻错,变得迎合世人的眼波,千姿百态,形象生动,异彩纷呈,无奇不有。
博物馆的许多奇石,一眼看去,就能明白其中妙趣,只是心存狐疑,一些奇石多少怕有人为造作的成分吧。
我身边不乏捡石、赏石、玩石、藏石的雅人。煤炭诗人肖锋,就是我最先知道的一位。有一次,在大柳塔,他请我喝酒,直喝到饭店关门,还要带我去他家再喝。在他家,我发现博古架上面摆满了他捡来的石头,再一看,地板上也摆放得到处都是。
为什么要捡石头?
因为石脚长了根,搬不动。
我为他的机智一笑。不久,我离开大柳塔,在一个诗会上又遇见他,知他于捡石头更加痴迷,投入的精力也更大,常与朋友结伴,到全国各地去捡。
有奇石,就有奇人奇事。有一位奇石收藏家,捡遍名山大川,每得一石,详细标注,至死累积成千上万方,临终,于子女立一遗嘱,命将所藏石头,一一还送本处。
对石头的珍爱,可能是人类从石器时代遗传而来的原始秉性吧。“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我四五岁,家还在山上,住黄土窑洞,只要和母亲到村里他处,总是手提一个塑料袋子,专捡路边地头的卵形石头。等再大一些,我便常到村中的河沿,给家里捡菜石。
石头,在神话中,可补苍天,可填沧海,这虚无缥缈的使用价值,在乡间真正落实到了烟火日常,炕板石、石桌、石凳、石槽、石碓臼、石磨、石碾,全部取材于石头。
采点儿石头,箍几孔石窑;捡点儿石片子,垒个厕所,砌堵院墙,墙盖个猪圈。乡民于石头,考虑的全是实用价值。
而进了学校,开始识字的蒙童,最盼能在河沿上,捡一块平整的薄石块,如此便可弄个小黑板,省去纸笔开销。我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生字,多一半就是在这样的小黑板上写会的。
我村依山傍水,这水,县志中写作“永利河”的便是;这山,则并不见命名。山顶上是深厚的黄土,山的侧面却是石坡。石坡至山顶有一截岩壁,上面风化出许多坑坑窟窟,乡民称之为石窠子,能遮风避雨,常有野鸽子栖息。
稍具规模的石窟子,若易于攀登接近,乡民最会利用,储放些干草、柴火,也有的放一两口备好的寿材。
在乡民那里,未听有奇石这一说。苏轼“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之类的雅趣,只是清闲文人的审美追求。
奇石,自应是天然去雕饰,一旦涉入人工,即造成破坏。窃以为,面对奇石,人所为,至多捡起来,发挥想象力,这块像中华版图,那块像蜥蜴探海,那是贵妃醉酒,这是绵羊吃草,如此而已。一经打磨,抛光,不论多么逼真,总觉丧失了神韵。与其功参造化,不如抱守天成。
在乡下,人虽用石,人却更像一块会呼吸的土疙瘩;在书房,人离土,案头摆上奇石,观之赏之,咏赞之,名字里都想放块石头,什么有石、抱石、白石,都是想和石头沾点关系。
榆林诗人李岩,名中有石,亦嗜石,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陕北石头房子”,我久已知闻。有一年,我上门拜访,发现他的石头房子,无多特别,几同于一般的城市小区商品房,仅是地面以石板铺设而已。
生居陕北黄土高原,李岩,是否要和无处不在的黄土有所区别呢,在软绵绵的品性中独树他珞珞如石的风骨呢。
看奇石,还是要走到大川大河名山中去。那旷野中的石头,吸收天地精华,接受风剥雨蚀,最天然,最真实。在那里,才有广大气象,你才发现时光无痕,风雨有路。
“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最骄傲的人,最想在石头上刻字,刻字也罢,偏偏他还最贪心。现实的功名他要,千秋流芳他也要。他破坏了风雨在石头上的自由之路。
神木文旅集团草创之初,面向各界广征LOGO,皆不称心,最后,在沿黄马镇一处摩崖,觅得一方天然“神”字印石,最合心意。神木沿黄奇石,遂引发格外关注。
最近,我翻看乾隆版《葭州志》,才知那时就有文人雅士,注意到了沿黄景观奇石,并编进了地方志。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此开展一场“寻访沿黄奇石”的文旅活动,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奇石,逐一命名,立碑,挂牌,并在旅游地图中标记,方便游客打卡拍照。
1.乾隆版《葭州志》有关今天神木沿黄奇石的记载
摩空石:在豆峪北数里崇岗之上。其高四十余尺,纵可二十尺,横不盈丈。四面无依,岿然独立,东临黄河,亦奇观也。
人立石:在毒尾河东。其高二丈许,特立峻岭之前,极肖人形。
西顾石:在万户峪山巅。高可二丈,若异兽形。头北向转西,其上中穿。从北观之,疑兽目然。
鼓石:在汉楼子沟南。石长可七尺,广三尺,厚二寸余。架于二大石间,击之声若鼓然。其上更有大平石二重覆之,必倾其身,乃得入焉!
幽居岩:循黄河而北,去蓝家会五里许,有支山东出。其上一岩中,可坐二十人。高六七尺,口在其南。东则绝壁之上,玲珑透辟,巨细长圆不一,其形比窗棂焉。每于东北一孔,为出入之径。当口一石秀起,状若祥云,紧依其前,近顶深入,亦可容八九人。即从岩口攀缘而上,信仙界也。
空灵石:从幽居岩北行十里,当万户峪之南,一冈之上,有巨石嵬垒而起,高五六丈。由西南转而上,东有一龛,可立三十人。由龛之上,转而北,而周于西南三面,孔穴大小凡十五,多互相贯串。由西北角转而下,龛有三重,均面北方。其上重可坐四十人。中一圆窍如井口,径约四尺。下达中重,中一龛,可坐二十人。北面开八九窟如牖。东则上下二大窟,上可坐五六人,下可立七八人。其下重复隔为二小龛,从正东次窟穿而下,为东一龛七窟。北悬一窟,下临西穿一窟,望见彼龛而不可过。顶上有方窍,径二尺余,亦可出入中重。方窍之西一圆窍,仅仅容身。从此而降,则为下重西一龛,龛中可坐五六人。又其石绝巅之上,或高或下,曲折盘旋,并有足观若斯者,可多得邪!
奇文石:有村曰虎头峁,当毒尾河之东岸,其崖石有生成奇文。或如云,或如车,或如横桥,或如长梯,或如龙、凤、龟、蛇,或如古柏、老松,或如楼阁、宫殿。广可十五丈,高如之。其工至少有匹者。
2.乾隆版《府谷县志》有关今天神木沿黄奇石的记载
石鼓和声:在马真天保山麓。其石高一丈五尺,右偏下有一大深窝,高丈五尺,围一十一丈。右偏上有一小窝,间数尺中有一洞,高三尺五寸,宽三尺。顶少偏左有一小窟如碗口,深二尺,围二寸,下通中洞,此即发响之处。崴磈窍虚,宛一天然黿鼓焉。旧传石从山顶落时,声之鸿大殊常,有牧童见一外来老人盘踞其上,旋视之,抽出衣内棉少许,塞洞内小窟,上用鞋底扣之,顿闛鞈有声。群仿而扣之,复然。每发响,天气晴爽时,隔河兴县东津寺相去五里许亦闻之逢逢震耳,以视周宣王时宝鸡山之石鼓当更有加者。